吳宗婧
摘 要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大,經管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十分嚴峻。弱化經管類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原因主要為畢業生自身、課程專業設置以及學校就業指導體系等。提升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需要開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等環節,來拓寬人才培養模式和途徑。
關鍵詞 經管類畢業生 就業 就業指導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8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graduat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Weakening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graduate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inly for the graduates themselves, curriculum and school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etc..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eed to carry 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deepen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practice and so on, to broade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ways.
Keywords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graduates; employment; employment guidance; ability cultivation
1我校經管類專業就業現狀
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前身為管理工程系,成立于1986年。現今共有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商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投資學、城市管理等九個本科專業和一個工程管理(合作辦學)項目,其中工程造價、投資學、城市管理和工程管理(合作辦學)項目為近幾年新開設專業。2012年至2014年就業率(截止至同年6月;包含靈活就業)分別為92.67%、89.71%、81.12%。最近幾年,公務員熱、考研熱、女大學生就業難等現象成為困擾畢業生就業、畢業生就業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九個專業中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兩個專業由于市場流動性較快,畢業生失業量大,就業率持續走低,為教育部2015年全國高校高失業風險的紅牌專業。
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經管類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大。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一方面是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逐漸增多,而社會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量增長不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如今大學生畢業后所具備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能力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求有差距。因此,有效的提升大學生就業綜合能力,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后順利就業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意義深遠。
2弱化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原因
2.1 大學生自身原因
2.1.1 家庭背景
在畢業的求職過程中,家庭背景的影響作用較大。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職業地位、所擁有的資源,能夠影響子女的求職廣度,可以給子女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推薦機會。但對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甚至是條件艱苦的家庭,其子女在就業選擇上崗位的薪資待遇、就業地域以及能夠提供的福利等都會成為首要考慮條件。這些條件直接影響了了就業競爭的公平性。
2.1.2 畢業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表現為專業學習能力不足、實踐動手能力較低等,在就業的整個過程中克服困難,抵抗挫折能力較差,一些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盲目從眾、攀比、自卑心理和自滿、焦慮、急躁等現象,普遍對所從事的行業的期望值過高,缺乏自身的職業規劃,對自身的職業定位較為迷茫。一些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過分迷信追求崗位好、待遇高、大城市的職位,而事實上,每年我校畢業生能夠成功應聘到到以上崗位的學生并不多。對一些發展前景好、工作地點不在大城市的職位不予考慮,因而錯過黃金招聘季,錯事就業機會。
2.2 課程專業設置及學校就業指導體系
2.2.1 課程專業設置
對畢業生求職影響較大的另一個因素是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近年來我院經管類畢業生中,企業對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專業畢業生需求度非常高,在一些較好的事業單位、施工單位招聘中多數都明確說明招聘崗位需要工程管理專業和工程造價專業的學生。
同時經管類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必須要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和行業動態而及時調整和更新,使培養的畢業生能夠真正的為企業和社會所用。
2.2.2 學校就業指導體系
學校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更加關注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觀念,幫助學生盡早確定求職奮斗目標,有針對性的提升就業技巧和能力,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學校要千方百計的為畢業生提供和創造更多就業和實踐機會,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和社會經驗,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如建立校企長期合作,根據企業需求定向培養人才和安排非畢業學生提前進入合作企業和事業單位實習等等。
3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培養途徑
3.1 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本質上是一種表現力,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本質上是學生把握并獲取就業機會、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其結構主要由專業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模塊構成。
3.1.1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并內化為自身專業技能的能力,是體現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基本要素。專業知識是學生在參加實踐和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和形成的。學生通過學習學校制定的培養方案中必修課、專業課、選修課、參與課程設計等各環節,將外在的專業知識內化為自身已有的專業知識框架的綜合體中,形成專業知識的重建。合理的專業培養方案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同化過程,也是促進專業知識的順應過程,有利于專業技能的掌握和專業認知結構的豐富。大學生需要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1.2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是大學生除專業能力外應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對于經管類學生來說,通用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通用能力具有通用性、普遍性和實用性的特征,而這些能力也是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會比較關注的。
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課堂資源,積極參與課程學習,積累提升個人能力;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學習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廣泛參與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自身能力。
3.1.3 可持續發展能力
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學生能夠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是不斷的創新、發展、持續性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協調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創新和團隊協作能力等等,這些能力是伴隨學生終生的發展能力。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般是在入職一段時間以后才能得以顯現出來,一個畢業生能否得到用人單位或者是社會的認可,他所具備的個人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關鍵。可持續發展能力一般是在在校期間參加科技創新競賽、策劃組織大型學生活動、社會實踐調研中培養和積累得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高的學生,不僅能夠順利就業還能在用人單位中脫穎而出,實現個人價值。
3.2 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途徑
3.2.1 開展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提升就業技能
就業指導不僅僅是對畢業生進行就業信息與政策的指導,還肩負了對大學生的就業觀、擇業觀等的教育和引導的責任,它是一項全程化、系統化的工作,將貫徹學生大學時期的始末。學校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提供具有實效性、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對一年級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啟蒙教育,喚醒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以及成為一名合格經管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要求;引導二、三年級的學生深入剖析自己職業發展應具備的素質和知識和能力,鼓勵并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對畢業班的學生則需加大就業政策宣講、就業技巧培訓、心理調試等方面的個性化指導,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提高就業信息的采集、發布及反饋能力。
3.2.2 深化教學改革,夯實基礎技能
調查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經管類畢業生各項能力的綜合需求,根據調查結果優化課程培養方案,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首先,完善現有課程體系,及時修訂課程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更加注重能力培養。其次,將人文教育和科學管理等融入到培養方案中,培養出既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又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最后,要鼓勵學生考取專業相關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證書,提高就業競爭力。
3.2.3 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
實踐能力是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核心體現。經管類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我們的畢業生需要通過更多的實踐環節來積累與專業相關的技能和經驗。因此,要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專業課程傳授的同時提高專業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等實踐課程的地位,切實提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第一,要重視實踐課程,把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及社會調研有機的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舉一反三和實踐創新能力。第二,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對專業知識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專業學習方案,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實踐活動。對于較低年級學生(一、二年級),可組織進行企業實地走訪和參觀,以座談和交流會等輕松的形式進行交流,讓學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業環境和就業形式變化。對于高年級學生(三、四年級),可直接組織其到對口單位進行崗位實習,感受就業環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際需求。最后,加強學校與實踐教學基地、校企聯合等機制的合作共建,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專業知識和技能,完善和內化專業知識,切實提高就業實踐能力。
3.2.4 依托校園文化,提高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是大學生在擇業、就業時應具備的與職業有關的素質,能夠綜合的體現出學生的性格、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等。校園是學生成長成才、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通道,而校園文化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載體。校園里,以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依托,可以達到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等綜合能力的目的。比如:開展識圖大賽、策劃營銷比賽、經管學科達人、企業經營模擬、企業招聘模擬等一系列專業技能比賽。這些活動為學生們鍛煉和提升自身職業素質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學生們樂于并積極參與,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自我提升。如今,校園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了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和前提下,大學生的就業、擇業必將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所以,我們要在與時俱進的同時,順應時代要求,創造有利條件,提升經管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其發揮潛能,適應社會,奉獻社會,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