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十三五”期間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對江蘇農業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從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生態體系、保障體系六個方面提出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以期使江蘇農業走出一條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關鍵詞:江蘇;農業;供給側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025-02
2016年初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來解決農業發展的難題,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同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16號文《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提出江蘇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在此背景下,研究江蘇農業供給側存在的問題,探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有利于江蘇農業走出一條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江蘇農業供給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產品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
進入21世紀以來,江蘇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糧食生產出現連續十二年增產,從數量上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但從結構上看,有些農產品還存在品種、質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情況,農產品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比如優質粳米、小麥、大豆,國內供應不足,需要靠國外進口。有些農產品農藥殘留量過高,不能滿足居民對農產品品質在安全、綠色、營養、保健等方面的要求。
(二)農業資源環境日趨惡化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江蘇耕地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同時,耕地的質量也在不斷退化,退化指數達到7.4,高居全國第二。全省季節性缺水較為嚴重,蘇南地區主要出現水質性缺水,蘇北地區主要出現水源性缺水。全省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在全國均居前列,造成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加上農村的生活垃圾、畜禽養殖污染、工業污染、大氣污染等,江蘇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日趨惡化。
(三)農業勞動力素質偏低
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里從事二、三產業,使得農村剩下一些老人、兒童及部分婦女,農業勞動力出現明顯的老齡化趨勢。據普查資料統計,江蘇務農農民的平均年齡接近59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5%,農業勞動力整體素質下降。低素質勞動人群對現代農業技術和經營方式吸收轉化能力差,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盡管近幾年江蘇實施了農民培訓工程,但參加培訓的人員主要還是農業企業負責人、農村合作社社長,以及家庭農場主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農民接受技術培訓的還是很少。
(四)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依然滯后
一是江蘇的農田基本建設仍然較為落后。2014年江蘇耕地總面積458.2萬公頃,其中,一等高標準農田占34.9%,二等中產田占46.2%,三等低產田占18.9%,接近2/3的耕地還未達到高標準農田水平。二是農業機械化作業的配套設施還未完全跟上。農村基礎道路不寬,機耕路不通暢,有些地方收割機和中型拖拉機無法開到田里作業,給農業生產帶來不便。三是設施農業的硬件設施裝備水平依然滯后。多數設施仍是普通簡易型塑料大棚和玻璃溫室,對溫濕度的調控能力有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
(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離不開社會服務體系的支撐。江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大進步,但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公共服務能力依然薄弱。表現在:農技服務不能適應農民多樣化的需求,與市場農業對接不緊密;信息服務不能全覆蓋,傳播渠道不夠順暢;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不夠及時準確,動物防疫及應急處置能力較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到位,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不強;農民需要社會提供聯耕聯種、糧食烘干等生產經營管理綜合服務不到位。
(六)農業融資依然困難
發展規模農業或者設施農業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具、場庫棚以及其他設施裝備,加上土地流轉費用、人工費用等,資金需求量大。各地金融機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的信貸管理辦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主要還是參照一般農戶的放貸方式,貸款額度以30萬元以下為主,貸款期限以一年及以內為主,申請貸款金額超過10萬元的,貸款申請人需提供相應的抵押品。農業項目的經營性設施以及土地流轉合同等作為抵押品向銀行貸款還處于嘗試階段并未全面推開,部分經營主體融資依然困難。
二、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一)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建立“育繁推一體化”機制??萍既藛T要直接對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傳授優質栽培、土壤改良、病蟲害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等實用技術,有效解決科技供求脫節問題,把新科技成果應用到農產品的加工、儲運以及質量安全檢測上,使消費者吃到更安全、營養、綠色的食品。要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高標準農田的比例,改造農田水利設施,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拓寬農村機耕路,增加倉儲、烘干、場庫棚等配套服務設施,設施農業要提高節能日光溫室、大型連棟現代化自控溫室等較為先進的設施裝備的比例。通過應用新的科技成果和好的基礎設施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構建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
(二)促進農業縱深延伸,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從種子種苗到種養殖生產,再到農產品深度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農業“接二連三”,延長農業的供應鏈和價值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利用特色農產品、田園景觀、文化傳承等,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拓展農業的功能內涵,實現農業由單一的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轉變。在廣深推進方面,使農業與信息化、“互聯網+”、智能化、社群化、個性化等新的發展形態對接,催生新產業和新業態。
(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計劃,選出農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返鄉農民工、農業院校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以及其他有意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對象,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業院校為基地、社會培訓機構為補充的多元化培養體系,通過有針對性的各類培訓項目,培育專業化、職業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他們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新生力量。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農業的規?;洜I,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實現服務的規?;洜I。
(四)發展多元服務主體,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指導思想,構建惠及全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服務主體多元化發展。健全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實現“五有”鄉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全覆蓋,努力提升基層畜牧獸醫服務水平,做到農業信息化服務工程全覆蓋。發展服務型合作組織,如農機服務合作社、植保服務組織等。探索成立村辦農聯社,為村民提供儲藏、加工、購銷、信用等生產經營綜合服務。利用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成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市縣可以成立家庭農場服務聯盟,以幫助經營主體提升農業科技和品牌營銷能力。農業社會化服務逐步實現由政府主導向多元主體發展,由單項服務向綜合服務拓展,由生產環節向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延伸。
(五)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現代農業生態體系
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就要全面推進農業節水、節肥、節藥,推廣綠色生產技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積極發展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等綠色循環農業。搞好生態修復,推廣深耕改土,增施有機肥,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質量。建立農業生態環境監測、安全評價、預警、治理、保護、合理利用和改善等多層次農業生態保障體系,推動農業走上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爭取每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90%以上的農田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95%的農業廢棄物能被綜合利用。
(六)建立多元資金渠道,構建現代農業保障體系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個人投入,金融加大支持”的原則,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系。在財政投入方面,要認真落實中央和省現有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各項補貼落到實處,加大工業反哺農業的力度,建立穩定的財政支農增長機制。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快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降低融資成本。在社會資金利用方面,穩妥發展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參考文獻:
[1] 杜華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蘇現代農業發展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34-138.
[2] 朱菊萍,潘時常.江蘇農業現代化現實挑戰與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4):3-5.
[3] 吳曼.江蘇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天津農業科學,2016,(7):52-57.
[4] 劉紅巖,朱守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路徑探討[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6,(6):14-15.
[5] 王利云.精心培育家庭農場 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以南通家庭農場為例[J].吉林農業,2015,(6):56-57.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