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燕
河北省永清縣龍虎莊鄉中心校
?
教育信息化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實踐
呂海燕
河北省永清縣龍虎莊鄉中心校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是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工具。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對各科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運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面對這種數字化生活環境的挑戰,我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和我校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優勢,談談信息技術在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或者僅對經歷過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們對生活的觀察不夠仔細,缺乏生活體驗,知識的積累較為貧乏。興趣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有激情,語文是最開放的學科,與生活聯系密切。但應試教育卻使學生感到語文枯燥無味,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軟件等信息——再現課文情境,使課文內容形象化,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信息技術的介入,有效地改變了這種狀態。信息技術能很好地支持聲音、圖像等媒體信息,達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目的。
如在教學《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時,孩子沒有親眼見過水滴石穿的景象,為了使孩子們領悟課文內容,我為學生展示了水滴石穿的圖片。看著神奇的畫面,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情緒高昂,一下子拉近了陌生的景觀和學生間的距離,觀此情景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說:“是什么原因帶來了這奇異的景象?”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相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突破的模式,促進學與教的優化。具體表現為: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找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點”,把教學內容細化為具體“學習任務”,通過遠程教育資源共享用課件、網頁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其次,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形式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通過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課件,把語文知識所涉及的有著極大時間和空間跨度的內容,通過實物演示、動畫模擬、情境再現等手段,在幾分鐘,甚至幾秒鐘之內展現在學生眼前。但這些內容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解決重難點,如在《麻雀》的教學中,截取獵狗慢慢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的視頻片段,向學生展現老麻雀英勇無畏的氣概,再引導學生體會感悟偉大的母愛,情感目標的自然水到渠成了。
多媒體的專業教學特性是指不同的教學媒體,傳遞、處理某一教學內容的能力不同,有的適合語音教學,如錄音;有的則適合包含大量生動圖像的教學,如錄像。那應如何選擇教學媒體呢?美國大眾傳媒學專家施拉姆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因為電腦的輸出方式多為大屏幕投影,看上去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資料齊全,其實卻是同一輸出方式,極易造成學生視聽疲勞,思維受制,有時會出現一種新形勢下的灌輸式教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內容不同,必須考慮使用多種教學媒體,多種使用方式交替使用,也不妨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不僅可加大教學密度,開闊學生視野,而且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判斷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縮短學習時間。
1.要根據學習對象的學習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處于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圖畫、動畫、聲頻、視頻等教學媒體生動具體、直觀形象,具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的功能。通過信息技術,用多種媒體呈現學習材料,可以使學習過程生動活潑,更具吸引力,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學習動機。但是,小學階段也是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階段,切不可因為濫用使用信息技術,使學生喪失思維能力的訓練機會。
2.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
閱讀文本,傾聽對話,感悟思想,體會情感,揣摩表達,積累語言,表達運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一切教學手段都是服從于此的。因此,在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這二者的關系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主體,信息技術是為優化教學服務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語言的興趣,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上。
3.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運用信息技術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為目的的,因此必須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忌盲目性。沒有哪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利于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