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散而弱”的現象十分突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31,122家,營業收入為1799.98億元,88%的企業年平均營業額少于1000萬,而且大多數企業都是在本區域內從事檢測業務。這是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5年度檢驗檢測統計發布信息》提供的一組數據。
國外檢測行業發展的歷程證明,我國檢驗檢測行業的整合重組是大勢所趨,而資本在其中的力量不容忽視。那么,資本力量將如何助力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改變現狀?我國公立檢測機構在“轉企改制”、引進資本的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困局?小型民營企業如何塑造自身,博得有實力的資本青睞?近日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第三方檢測論壇投融資分論壇上,來自國有、民營、外資檢測機構的大佬們齊聚一堂,深入探討了這些問題。
從資本角度看檢測行業
目前,國家明確將檢驗檢測行業列為高新技術服務業、生產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行業,先后出臺多項利好政策,提出年均增長18%以上的目標,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同時,政府加快“簡政放權”,放寬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的條件,創造事中事后監管,擴大第三方監管。這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變化,無疑將推動我國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的技術、管理、服務和品牌的全面發展。
在行業發展良好的背景下,資本進入的意義是什么?
中信資本執行董事王冉旭闡述了他的觀點:資本注入能夠加速檢測實驗室發展,也能通過打造檢測行業區域協同發展的平臺,提高整個行業的發展質量,解決行業發展的戰略問題,同時還能夠幫助在本區域內發展的企業開拓業務,實現跨區域、外延式的發展。
對于公立檢測機構而言,資本進入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改變機制,釋放活力。從我國國家政策導向來看,推動公立檢測機構市場化勢在必行,而歐美等檢測行業發達的國家大多經過了以政府導向為主到以品牌、服務為主的檢測市場發展歷程。如何打造品牌,也是檢測機構可以利用資本力量的地方,投資于本行業的資本在打造品牌方面更有人才、經驗優勢。
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檢測機構里利用資本進行整合兼并的案例并不少,天祥檢驗集團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陸續進行收購兼并,發展到如今成為全球領先的檢測機構,其發展脈絡可供同行借鑒。英國LEC公司,其最早是國有公立檢測機構,自1996年開始“轉企改制”走向私有化,當時年收入不到3000萬,同樣是通過私有資本的注入,陸續開展品牌打造和收購兼并,目前成為年收入2億多的企業。
“而從檢測行業自身的發展呈現的新特點來看,檢測行業機構并購重組,行業整合步伐日趨加快,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全球檢驗檢測同行蓄勢待發,外資、民營、企業自有實驗室形成市場化競爭格局,甚至有些形成聯姻集團,一場群雄逐鹿的激戰即將展開。”中國檢驗認證集團董事長齊京安分析指出。
多位專家分析,國家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我國3萬多家的檢測機構,數量偏多而且區域、行業分布不平衡,而近3~4年國際國內檢測行業并購整合的速度加快。未來中國檢測機構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公立檢測機構的私有化;二是民營檢測機構通過提升服務和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三是大型檢測機構通過收購兼并進入不同區域和市場,形成大型檢測集團。
不論什么類型的檢測機構,都應該思考以下這些問題:你的企業是行業整合的主體還是被整合者?或者將會被市場淘汰?你的企業在人才、品牌、運營體系或者服務能力方面有哪些優勢?你的企業是否占有區域資源?你的企業吸引資本的能力在哪里?
“中信資本作為一家有國有背景的資本方,目前已經投資了國內多個行業,包括服務業,在如何提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整合行業資源方面具有積極的心態和較多經驗。我們投資國內檢測行業方面的策略是積極主動而非被動,也是就說,我們希望親自參與到檢測機構中去,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檢測機構,能夠為其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王冉旭說。
國有檢測機構的尷尬
在當下,國有檢測機構想要通過改制引進資本,依然是“難于上青天”。
鋼研納克是鋼鐵研究總部的二級單位,1995年參加了第一批國有企業改制,一開始側重檢測技術、儀器設備的開發,2010年開始重點發展檢測業務,整合檢測資源,目標是融資上市。到2013年,鋼研納克改制基本完成,但沒有通過國資委批準,當時,央企的二級單位不允許參與改制,必須是國資委控股,公司融資上市因此擱置3年之久。
鋼研納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鮑磊介紹,鋼研納克檢測實驗室歷史長,檢測團隊技術能力強,而且占有優勢資源,主要以高端檢測業務為主,人均產值60萬,遠遠超過國內人均20萬~25萬的人均產值,對投資公司來說可謂是一塊肥肉。有很多外資企業想要收購鋼研納克,但在當下,簡直可以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國家根本不可能把優勢資源放出去。
近期,多部門聯合發布的指導性意見,在改革的范圍、機制等方面有細致的概述,開始允許一些央企的二級單位進行試點改制,員工可持股百分之三十多。這無疑將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同時調動員工的潛力和活力,有利于檢測機構參與市場競爭。
但是,鮑磊也表現出了苦惱:“央企二級單位上千家,只有十幾個試點名額,我們會積極爭取機會,但難度很大。也許有一天機制改變了,公司會有新的發展。”
王斌是中國檢科院綜合檢測中心副主任,2009年,檢科院整合科研閑置力量,以年薪制方式聘請王斌擴展檢測業務,當時可謂是非常大的突破,但時隔幾年,在王斌的帶領下,檢科院食品檢測業務突出,全球主要食品生產商基本都是他的客戶,但檢科院當初承諾王斌將通過“轉企改制”讓他持股的諾言至今依然無法兌現。
“聘請一個總經理,年薪30萬和300萬給他的動力完全是不一樣的,國有檢測機構只有讓私有資本控股,才能真正釋放活力,做大做強,否則將是死路一條。每年年底我都想跳槽。”王斌說。
小企業如何獲資本青睞?
與檢科院、鋼研納克等占有國家優勢資源的檢測機構不同,我國多數民營企業仍呈現“小、散、亂”現象,外部商業環境巨變、資源分布不合理、運營成本不斷上升、品牌實力不足等問題困擾著大批檢測機構。
“我的企業憑什么值錢?是有品牌、服務、區域或者資源優勢嗎?我的企業環境特別好還是有行業資源作為支撐?這些都是企業估值的考量因素。如果答案是‘什么都沒有,建議企業在當前行業發展還不錯的情況下多想想退路。”中信資本王冉旭說,“競爭越激烈、門檻越低的行業,越是要提前做好這個壁壘?!?/p>
歐陸集團產品檢測中國區董事長秦殊涵在演講“如何塑造你的企業”中給了中小企業一些建議。他強調,現階段小企業切不可淡化企業管理的正規化,無論是財務、人員或技術實力,都應加以關注,尤其是業務范圍的專注性。在資本大量涌入的時期,中小企業在大而全和小而精之間的選擇將會影響這個企業在資本運作時的價值。
目前中小企業面對兩類資本:純資本和大公司。近幾年大機構對目前市場內傳統中小企業的興趣并不高。大機構往往借助收購兼并來幫助業務增長,其一般會直接收購大型檢測機構以期實現快速增長,也會處于涉足新領域的初衷收并小而精企業。此外,也會為了占領新地區的市場而收并當地市場占有率較高的企業。
對目前的中小檢測企業來說,純資本的意義可能更為深遠,為了能夠在資本牽動的階段獲得更高的價值評估,現有的中小企業應著重往小而精的方向發展。
即使有資本青睞,我國大多民營檢測機構依然如同大海上的一葉孤舟,經不起一點風浪,更沒有運用資本的能力,機構與資本力量不匹配。王斌舉例分析,2011年,有兩家外資機構找到他,希望他推薦一兩個可以投資的檢測機構,其投資金是4000萬美金,王斌當初拒絕說中國沒有這樣的企業。因為當時華測剛剛上市,其市場估值也達不到4000萬美金,更不用說別的檢測機構。
“區域性的檢測機構為什么不能夠綁定在一起,形成合力?”王斌大膽設想,如果一個企業在全國30多個省市都找到同業務鏈條的合作伙伴,30家機構完成整合和股權變化,變成一個公司,其市場估值可能會立馬超過華測。
好的資本并不多
從2009年大量民營資本,包括外資、國有資本涌入,中國檢測市場的資本一直很充分,但資本在推動行業發展上的作用目前還很小。
“資本近些年走入低俗化的道路,不要把資本單純地理解為錢,資本控股,不僅僅是找到好材料,還有烹飪的力量在里面。一個好的資本,應該是與企業利益綁定在一起,能夠服務和幫助企業發展業務,規劃發展脈絡的資本。目前,中國這樣的資本還很少。”秦殊涵說道。
他對資本方提出建議,檢測行業并非是一個能夠短期獲取暴利的行業,對于檢測行業的投資,應該是長線的,在對這個行業中小企業整合時,應該更注重人才和管理手段的利用。部分大機構收并的邏輯似乎并不能為現在的資本所用,建議資本可以借助獨立專業團隊在收并前期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在收并完成后,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完成相應的整合。
作為資本方,王冉旭訴說了他的苦惱:“跨區域整合具體怎么做?不同區域的業務怎么合并?誰來做整合的決定?誰來主導?需要行業內認可度高、擁有足夠規模的企業家去主導,這一舉措在推動行業發展上可行,但很多細節尚需研究。”
將資本力量和企業家力量整合,才能推動行業良好發展。秦殊涵也在演講中表示,自己作為一個企業家,獨資控股很孤單,當下是中國檢測行業發展最為焦灼的時期,也是最考驗企業家精神的階段,企業家的擔當、毅力、韌性及社會責任感都將是帶領行業走出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