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潤
從紗廠下崗女工到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從基層社區書記到黨的十八大代表,俞復玲憑借滿腔熱情、辛勤付出,把一個基礎設施差、特殊群體多的老社區逐步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務完善、人文和諧的全國樣板,10年來先后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模范居委會、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范點等300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讓無數人驚嘆!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社區一把手專攻“老、大、難”

寧波市江東區劃船社區(居委)是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社區,隨著房子漸漸老舊,青年人和有錢的人漸漸搬離,剩下的多為困難人口、外來人口和老年人口。社區有樓房104幢,墻門275只,居民3900多戶,人口1.42萬。面對這樣一個條件差且又“三多”棘手的社區居委會,沒人愿意去當“頭兒”。2003年初,45歲的下崗女工俞復玲受命出任劃船社區黨委書記。
剛上任不久,俞復玲就遇到了麻煩。劃船社區由4個小區合并,小區與小區間的鐵門要拆除,一部分居民同意拆門說出入方便,另一部分居民卻堅決不同意拆,說不安全。
“我覺得大家在一個社區,就不該隔著,兩邊都是一家人,拆了大家進出都方便。”可任憑俞復玲磨破嘴皮子,一部分人就是不買賬。在聽證會上,反對拆門的居民竟放出狠話:“要是敢拆門,我們就每天潑臟東西到社區!”這可怎么辦?俞復玲腦子一轉,她突然想到:“硬骨頭”不能一起啃,先把最硬的“啃”了,后面的就好辦了。荷花小區居民老鄭是鬧得最兇的一個,他以為自己說了狠話絕話,俞復玲是怎么都不會再找他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俞復玲照常每天來找他,與他拉家常、套近乎,還請他到自己家做客,讓丈夫陪他喝酒。俞復玲的熱情和真誠打動了老鄭,氣氛一緩和,他就松了口。其他居民見領頭的老鄭沒了脾氣,也就不再堅持了。劃船社區原先的4個老小區融為一體,哪家有困難,整個社區都會動起來。久而久之,居民們終于領悟到俞復玲的良苦用心。她堅持要拆的,不只是阻隔道路的那道鐵門,還有阻隔居民和諧的那道“心門”。
物業管理一直是困擾社區的一個“頭疼”問題。社區太老了,水管說爆就爆,電線說斷就斷,居民不滿意,物業很無奈,社區干著急。俞復玲上任后,覺得解決物業這個老大難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要從根子上想辦法。
那段日子,俞復玲幾乎天天跑樓道進商鋪,連續開了7次協調會,最后她想出一個辦法,吸納居委會、住戶、物業公司三方黨員組成“物居”聯合黨支部,共同管理物業。接著,她又四處“化緣”,籌集了20余萬元資金,解決了迫在眉睫的水管老化問題。隨后,她又率聯合黨支部先后解決了社區化糞池堵塞、公共綠化場地少等難題,物業費的收繳率從原來的30%上升到了97%。
社區和諧,始終是俞復玲的工作目標。她剛到劃船社區的時候,社區失業下崗的人很多,“對這些居民來說,沒了‘飯碗,就像天塌了一樣,家庭又怎么會和諧呢?”為此,俞復玲成立了“為民活頁社”,根據失業人員的不同情況、不同需求進行A、B、C、D分類管理,并和社工們一起通過網絡、電話、走訪等,聯系轄區單位及周邊企業,收集各類工作崗位信息,千方百計為居民提供就業渠道。連續三年,俞復玲組織了12場“春風就業招聘會”,為200多人找到了工作。
如今漫步劃船社區,綠樹成蔭,花草成片,儼然一幅美好的生活圖景。然而,12年前,這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樣,空中各種電線電纜縱橫交錯,地下污水肆意橫流,刮風灰飛沙揚,下雨積水難行……面對著這樣的場景,如何給居民一片幸福安寧的家園,俞復玲操碎了心。每遇開會有發言的機會,她就替居民說困難的事。2007年政府決定投入2000多萬元,對劃船社區實施背街小巷改造。得知這個消息,居民們奔走相告。而俞復玲卻陷入了思考,改造工程涉及3900多戶居民,實施起來談何容易?
果然,沒過幾天居民就各自打起了“小算盤”,“有車族”盼著能多增加停車位,老年人希望多一些活動空間,低層住戶建議把高大遮陽的綠化樹挪走……這些都滿足,不實際;不滿足,又不行。俞復玲帶著居委會一班人一家一家介紹方案、征求建議,一個月下來,她足足瘦了8斤。最終,改造方案一次性全票通過,原本計劃兩年的改造工程8個月就順利完工,且未發生一起矛盾糾紛。俞復玲對此深感欣慰。居民們也都豎起大拇指夸獎:“俞書記能干,辦事公道,我們服她!”
打造特殊人群的溫馨之家

讓殘疾人活得有尊嚴,是俞復玲一直牽掛的事。2006年3月,她自掏腰包租下兩間房屋,辦起了殘疾人庇護工場——夢工坊,再聯系愛心單位,攬來簡單的來料加工活,組織社區志愿者教殘疾人做工藝品義賣。這樣,有15名殘疾人每人每月可拿到500元的報酬。曾幾何時,這些身體或智力有殘缺的“折翼天使”,蜷縮在家里絕望無助,如今,他們在夢工坊中找回了翅膀。居民老王因精神疾病長年待業在家,生活拮據,平時沒少受社區幫助,但他有一手養花的好本事。一年冬天,老王特意送給社區幾盆水仙花。看著那些含苞待放的花,俞復玲開始琢磨怎么幫老王一把。隨后,俞復玲在夢工坊專門給老王設了個花卉“超市”。開張第一天,見自己養的花草被搶購一空,老王感嘆:“呵,我也會賺錢了!”
軍軍患自閉癥20多年,不愿出門,不愿與人交流,嚴重時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母親不得不辭職照顧他。俞復玲領著軍軍進了夢工坊,每天都抽時間陪他聊天。終于有一天,軍軍望著俞復玲輕輕地喊出了一聲“書記阿姨”,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俞復玲也欣喜萬分。此后,在夢工坊歡樂的氛圍中,軍軍能與大伙交流了,還代表社區參加文藝演出。心理醫生表示,軍軍的轉變簡直是個奇跡。軍軍母親幾次流著眼淚說:“是俞書記救了我們一家。”在社區內,俞復玲還聘請了三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承接“心理話聊室”,定期對個別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員等進行心理疏導。
除此之外,俞復玲也時刻關注著社區老年人的生活狀況。2005年的一天,俞復玲到一位老人家中走訪,看到老人煮了一大鍋大頭菜,因為不愿浪費,居然接連吃了三四天。這件事觸動了俞復玲,她的腦海里有了辦一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念頭。在街道的扶助下,不到一個月時間,劃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食堂”就誕生了。按照服務承諾,“中心”的社工志愿者每日為孤寡老人提供送餐服務,一年365天,大年初一也不休息。7元成本價的飯菜,包括一葷一素一湯,且分量足、品種多,每周菜譜不重樣。俞復玲說:“根據老人特點,我們還要求菜要少放些油,肉要煮得爛一些,送餐的飯盒要蓋上棉套。”這樣的服務一晃10年了,老人們至今都非常滿意。
“微心愿”認領活動,是劃船社區的又一亮點。這個活動專門收集孤寡老殘者的心愿,由社區干部和志愿者幫助完成。僅2014年,他們就幫助183位居民實現了微心愿。“人人都有夢想,我們要幫他們圓夢。”俞復玲自豪地說。社區還先后組織了文藝創作隊、時裝隊、腰鼓隊等15支居民文藝隊伍,讓眾多老年朋友自娛自樂。
很難想象,面對居民外向開朗、能說會道的俞復玲,在家里卻是盡可能少說話。原來,她的喉嚨一直不好。2010年11月,俞復玲喉嚨突然疼得厲害,去醫院檢查,發現長了息肉,醫生說必須馬上手術。可當時臨近年底,工作特別忙,如果手術,至少10天不能說話。俞復玲沒把這事告訴家人,而是悄悄將手術延后了一個多月。臨近春節,當家家戶戶準備過年時,俞復玲卻躺上了手術臺,她說這樣大年初七她便可照常上班。直到現在,很多居民都不知道她動手術的事。
“社區夢”在最佳服務中放飛
俞復玲每天都拎著一只竹籃子上下班,籃子里裝的是她當天的午餐盒飯。俞復玲說:“社區工作沒準點,自帶盒飯可以隨時接待群眾來訪,處理各種事情,靈活方便。”于是,大家便送給俞復玲一個雅號“盒飯書記”。即使這樣,她也很少完整吃過一頓午飯。有時候剛熱好飯菜,有居民來找她辦事,她二話不說放下碗筷便投入到工作中。飯菜熱了涼,涼了再熱,經常要熱上好幾遍。
除了天天拎盒飯,俞復玲還有一個“早巡”習慣。嚴寒酷暑,春秋冬夏,早晨剛過7點,她就開始滿社區轉。社區不少問題就是通過“早巡”發現并解決的。在一次“早巡”中,有志愿者反映,一名獨居老人家里發生煤氣泄漏,差點釀成大禍。俞復玲當即與社區其他領導商量,決定組織志愿者每月定期對獨居、空巢、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家庭進行煤氣、電器安全檢查,杜絕此類隱患……俞復玲有40多本民情日記,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的需求和心聲,旁邊還細細標注著工作感悟和設想。
在俞復玲看來,社區管理沒有捷徑。“我始終堅信,最好的服務才是最好的管理,而且,只有文化才是傳遞情感、凝聚共識的精神內核。”俞復玲從踏進社區的第一天起,就絞盡腦汁地搞起了“墻門文化”,這在劃船社區成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每走過一個墻門,就能看見門邊掛著一塊棕色木板,刻著墻門名字和背后的故事。“行健樓”“漁悅樓”“利群樓”“思源樓”“同心樓”……“這些名字大多是復玲書記給我們起的。”居民們笑瞇瞇地說。“每個墻門都有自己獨特的名字,每個墻門都有自己的活動。像‘同心樓‘利群樓等有吃墻門‘年夜飯的傳統,每戶人家準備兩個菜,大家熱熱鬧鬧一起吃飯真是開心。”75歲的劉敏仙說得神采飛揚。
“墻門文化”就是一種“樓道文化。”俞復玲笑著說,“這種文化可以看成是居民們坐下來交流的生活文化。比如端午節,你家包粽子,他家裹香袋,一起圍坐下來過節,彼此間其樂融融,親如一家,這樣自然而然會化解不少鄰里矛盾。”劃船社區的“墻門文化”還曾被央視《焦點訪談》作過典型報道。
2012年5月的一天,有網友給劃船社區微博發來私信,反映櫟木巷19幢居民在裝修房屋后未及時清理堆放在路面上的垃圾。收到這一民情后,包片社工第一時間向俞復玲做了報告。這是需要馬上辦結的事項,俞復玲讓社工立即聯系上小區物業,說明了相關情況。15分鐘后,物業對堆放的垃圾進行了清理。此事獲得網友贊許。
像這樣通過網絡收集、分析民情,快速處置居民反映問題的做法,僅是“俞復玲365社區服務工作法”的一個縮影。“365社區服務工作法”是以俞復玲為代表,在劃船社區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系統提煉出的工作法。2015年6月,中組部、國家民政部要求在全國倡導推廣俞復玲的365社區服務工作法。
俞復玲的手機24小時開機。她向居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事情,隨時找我。”一天晚上11點多,有些疲憊的她正準備上床休息,突然接到一位居民的電話:“麻煩你到荷花路門崗來一下,我有事找你。”憑經驗,俞復玲知道此類電話有時是惡作劇,但還是趕去了。到了門崗,她看見一名男子滿臉通紅,一身酒氣。俞復玲不放心,就陪對方聊天,直到20多分鐘后,那名男子逐漸清醒,俞復玲又陪他找到他的家人才回家休息。
俞復玲常說:“社區書記不是一個獨唱演員,而是一個樂隊指揮。”發揮好黨員作用,是俞復玲管理社區的又一張王牌。劃船社區在職的447名黨員,幾乎都被俞書記“激活”。在俞復玲的籌劃下,社區“陽光樂園”、“周五幫辦組”、“四點鐘學校”、“新寧波人之家”、“愛心超市”、“老娘舅”調解室、姐妹“話聊”室等一個個特色鮮明的社工組織橫空出世,滲透到社區的每個角落,極大而有效地滿足了居民的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全方位的服務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很多居民在享受服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其中,使整個社區成了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幾年來,外地一撥又一撥的人前往劃船社區參觀,無不為社區的和諧美麗與各項人性化管理而贊嘆!慕名前來考察的國外人士已有15批,大多來自美、德、法、英、日、意、韓等發達國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參觀考察了劃船社區后感慨:“劃船社區的治理經驗值得世界各國分享。”在這樣的贊揚下,俞復玲并沒有停下腳步,仍在繼續前行……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