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瑞
摘 ? 要:現代舞蹈是20世紀末新興的一種舞蹈形式,是古典舞與現代藝術的結晶。就其藝術源流而言,現代舞蹈通過借助影視和網絡等新媒體形式發展了起來;從其特質分析,它闡述了現代理念的內涵。現代舞蹈藝術從本質上將是基于一種蒙太奇層面上的新型舞蹈藝術,這種舞蹈的興起與飛速發展,為當代藝術創造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具有獨一無二的舞蹈特質,是別的藝術形式無法取代的。本文從現代舞蹈藝術入手,探究其藝術的源流與特質,并為其更好地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舞蹈;藝術源流;舞蹈特質;后現代
中圖分類號:J7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081-01
一、現代舞蹈藝術簡介
1.現代舞蹈的形成。19世紀末,歐洲古典芭蕾舞蹈的發展越來越不景氣,原因在于芭蕾舞蹈過于追求形式,不僅影響了整個舞蹈藝術的發展,還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芭蕾舞的內容仍舊停留在神話傳說的范疇之內,與現實生活的差距過于遙遠,無法正確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為了解決這種危機,現代舞蹈誕生了。
2.現代舞蹈的三大技巧。瑪莎·葛蘭姆以“收縮與延展”為動作原理,著重收縮下腹部肌肉,站立動作以重心轉移和平衡及延展為主,形成了一種叫葛蘭姆技巧的舞蹈形式。杜麗絲·韓福瑞以“跌落與復原”為動作原理,技巧訓練以擺蕩和重心轉換為主,形成“起動、滯留、落下,再起”的弧形動作循環。這種動作訓練模式可解釋宇宙萬物間周而復始的現象,是舞蹈技巧中蘊含人生哲學的重要典范。荷西·李蒙是韓福瑞的嫡傳弟子,其訓練技巧原理建立在韓福瑞技巧之上,形成了李蒙技巧。他把每一個肢體部位想象成一種樂器,當全身活動時發出的聲音就如交響樂一般。
二、現代舞蹈的藝術源流
20世紀初,舞壇先后出現了自由舞、早期現代舞,古典現代舞和后現代舞四大時期。
1.自由舞。在伊莎多拉·鄧肯的影響下,自由舞得到了發展,自由舞在哪個年代又叫赤腳舞,主要指舞者擺脫了古典芭蕾的束縛重新獲得了自由。
2.早期現代舞。第二個時期是早期現代舞階段,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有“美國舞蹈第一夫人”之盛譽的露絲·圣丹妮絲和“美國舞蹈教育之父”泰德·肖恩夫婦。他們代表的派別雖然不同,但最終都將視點聚集在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東方,他們一東方情調作為舞蹈的基調,這些舞蹈深受觀眾的喜愛,從1915至1932年間,早期現代舞激起了民族舞的復興。
3.古典現代舞。第三個時期是古典現代舞階段,發生在1920年之1950年代末,主要表現是以“收縮—放松”為動作原理的“格萊姆技術體系”和以“倒地—爬起”為動作原理的“韓芙麗—韋德曼技術體系”,這兩個體系在那個年代可謂獨樹一幟,同時期數不勝數的現代舞絡繹不絕的出現了,舞風輕盈且風格迥異。
4.后現代舞。美國現代舞發展史上的第四個時期,1960年M.堪寧漢開創了心理刻畫式的舞劇,并與主流舞蹈分道揚鑣,他與前輩舞蹈家們背道而馳,既有政治性的思想,也有道家“無為而不為”的思想,更信奉“大音希聲,大禮必簡”等簡約主義的學說。所以他的后現代舞蹈作品很少采用動作,而是以一種言簡意賅的方式表達了情感。
三、現代舞蹈的特質
1.隨意性。舞者在現代舞蹈中不必刻意塑造認為形象,也不必特意表現故事情節,他們可以表現出抽象的觀念,表現出自我內心的沖動,通過一種隨意性表現出自己的本能想法,現代舞蹈要體現出內心的隨意性,排除舞臺上的再現性,舞者可以不像跳芭蕾那樣穿著舞鞋和舞裙,也可以不按古典芭蕾舞那樣進行死板的訓練。
2.創新性。舞蹈逐漸走向大眾化,觀眾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這就需要舞者們對舞蹈進行創新,充分表現舞者的真情實感,其中人體表演新區是現代舞蹈創新的部分,同時這種創新也存在著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弊端,舞者在表演中應該避免這樣的思維。
四、觀眾應怎樣看待現代舞蹈
1.以一種寬容的心態欣賞現代舞。現代舞是以標新立異為特點的,觀眾要以平常寬容的心態去接受這種創新,接受其有別于傳統芭蕾的部分,觀眾在欣賞現代舞蹈的時候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掉其元素中不合理的部分,贊揚其優點,以一種寬容的心態欣賞現代舞作品,現代舞中刻板的字眼也因為觀眾寬容的心態不復存在了。
2.理解現代舞的結構。現代舞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表現出現,最基本的都是要從動作開始,而動作的形成、延續、發展、變化組成了現代舞的結構,觀眾要通過這些細節對現代舞的結構坐出了解,因此現代舞在結構上特別講究動作之間的對比、舞段之間的對比以及節奏之間的對比等。
本文通過對現代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的分析,闡述了現代舞在當今生活的重要性。作為21世紀的觀眾要學會欣賞現代舞的作品,在欣賞過程中用自己的感悟去剖析每一部作品。當代現代舞作品更多強調的是舞者自身的表現力,舞者要釋放自己,將現代舞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張朝霞.新媒體舞蹈藝術源流與特質探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4).
[2]劉青弋.動態空間—現代舞蹈的空間理論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