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與美國作為兩個大國,之間有博弈,也有合作,推動了兩個國家乃至國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同樣,在教育出版市場,中國與美國的教育出版機構有競爭,也有互鑒,必將會推動兩個出版市場的發展與融合。
【關鍵詞】中美教育出版;交流;合作;現狀;未來
【作者單位】劉葉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國際出版中心。
中國和美國都是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豐厚的教育資源和龐大的教育人口國家。這為中美兩國教育出版商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空間和優質的用戶資源。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教育圖書出版商特別是教材出版商的出版利潤率都是高于行業平均利潤率的,而單品種出版成本又低于同行業平均成本。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蓬勃的發展態勢使中美兩國的教育出版商成為開展雙邊或者多邊國際交流和國際版權貿易的中堅力量。
一、中美教育出版交流與合作的現狀
中美教育出版交流與合作肇始于19世紀90年代初,中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以后,中國的出版社開始有了從國外引進版權的意識。英語學習類圖書和高等教育教材的引進開創了中美教育出版交流的先河,迄今為止仍是中美出版交流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一方面改革開放的中國亟須學習美國的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經驗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海歸派進入高校任教而不斷進行的翻譯和推介有關。
據經驗數據統計,現在中美教育出版合作圖書的銷售碼洋在總碼洋中所占的比重超過70%,是利潤率和回報率最高的產品。根據國家版權局統計數據顯示,2007—2014年,中國從美國引進版權總數為40155項,每一年的數值占當年版權引進總數的30%—40%;中國向美國輸出版權16550項,每一年的數值占全年版權輸出總數的15%—20%。美國成為中國年度版權引進和輸出最重要的國家,中美互為對方最重要的版權貿易伙伴(見圖1)。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政府“走出去”項目的大力推動下,中美之間版權貿易逆差在2010年以后大幅度縮小,維持在1:4.8至1:4.5之間。
綜觀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與交流的歷史發展軌跡,中美教育出版合作在以下三個領域最為活躍。
1.語言學習類圖書——一個擁有無限潛能的市場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中國教育體系中,英語相對于其他學科一直更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重視,英語熱持續發酵,也催生了巨大的圖書及相關教育產品的市場空間和市場份額。年銷售碼洋超過20億元的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是最早引進英語學習類圖書的出版社,它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合作的《走遍美國》、與培生教育出版集團合作的《新概念英語》等圖書通過教師培訓和宣傳推廣等方式,成為英語教育的重要教材。
與上述情況類似,在中國經濟日益崛起以后,美國人也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學習漢語的熱潮,如今,漢語在美國是僅次于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2011年,美國開設漢語課的公立大中小學超過500所,學習漢語的學生人數突破20萬,5年間增長了10倍。這為漢語教材、漢語考試和教輔出版社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機遇。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出版利潤,中國出版單位采取了直接與美國發行商合作的模式推廣漢語教材,本土化的未來發展趨勢十分明顯。許多漢語教學出版社紛紛在美國尋找自己的代理商,甚至直接建立自己的分公司,如2011年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在美國芝加哥創建分社,向美國漢語教師聯合會等組織直接推銷教材,獲得了非常好的市場效果和經濟效益。該社的《新實用漢語課本》還被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等美國大學采用。
2.高等教育教材——一塊影響年輕人的思想陣地
中國高等教育相對于其他階段教育而言,是市場化最早、最徹底的教材出版領域,這為美國高等教育教材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的西方經濟學類課程大量引進了美國的經濟管理類教材,有的高校甚至把是否采用雙語教材作為考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由于業務量很大,培生、麥格勞—希爾、約翰—威力、圣智學習(原湯姆森學習)等世界大型出版集團都在北京設立了分支機構,與中國出版社洽談版權轉讓和合作出版等業務。據業內人士消息,這些出版集團北京辦事處的收入自20世紀初開始一直穩步增長,收入總額和增長幅度都居全球首位。
中國出版物進入美國高等教育市場主要以教學參考書的形式進行。許多中國的出版社與美國高校合作開設了有關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選修課程或者討論課程。如圣智學習出版公司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合作出版的教學參考書系列,就是為選修這類課程學生準備的論文寫作和發表的教學參考書。在Gale品牌下,他們已經出版了“清史圖錄叢刊”“中國系列”等圖書,并將電子版納入其面向全美高校的數字平臺中進行推廣和銷售。其中,李曉西的《宏觀經濟學(中國版)》和吳粲的《策劃學精要》還被正式列入圣智學習出版公司的高等教育教材目錄。
3.學術圖書——一座中外思想碰撞的舞臺
中美學術圖書的出版和交流興起于20世紀初中美政府和學者互動頻繁以后,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使西方學者想通過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和規律取得經濟學理論方面的突破。如麥格勞—希爾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系列”、《朱永新教育作品》等。施普林格出版集團、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愛思唯爾出版公司、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等都在中國專門派駐策劃編輯,遍訪中國知名學者和學術出版機構,以低廉的價格搶占中國一流學者的優質版權資源。
而美國的知名學者特別是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學者的圖書也獲得了中國出版人的密切關注。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出版社的出版物越來越多,美國學者的學術著作范圍也越來越廣。如斯蒂格利茨、羅賓斯、大前研一等學者的圖書都是熱門的版權產品。此外,也不乏學術圖書在中國圖書市場成為暢銷書的例子。如羅斯·特里爾撰寫的《毛澤東傳》,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是作為嚴肅的學術著作出版的。中國出版社編輯則進行了多版本的開發,如平裝版、插圖版、精裝版和典藏版,并且配以相應的歷史圖片,將其包裝成適合各個層次讀者需求的圖書,行銷幾十萬冊。在此,學術圖書也成功地變身為大眾讀物和暢銷書。
二、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與交流的路徑分析
從中美教育出版合作的成功案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與交流中相對趨同的一些路徑。
1.共同宣傳、共同推廣
共同宣傳、共同推廣是中美教育出版合作中最基本的方式,特別是在直接的翻譯作品授權出版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培生教育出版公司、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公司和圣智學習出版公司都會積極參與中國出版社的教材推廣活動,走進大學校園向教師講授教材的使用方法、提供翻譯教材的輔助性教學資料等。同樣,中國學者也會積極主動地借助演講、學術交流等時機推廣圖書。如由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翻譯出版的《朱永新教育作品》,是國內教育家文集第一次完整地被翻譯成英文并向世界傳播。該文集的翻譯出版引起了美國教育界的關注,為此朱永新獲得了2016年麥格勞教育獎的提名。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進入該獎項的提名名單。2016年4月,朱永新還應邀在美國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做了關于中國新教育的演講。《朱永新教育作品》英文版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
(1)原創內容好
朱永新是中國新教育的發起者,他的文集涵蓋了中國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學、教育評論、新教育實踐、中國教育建議等多個領域,全面介紹了中國教育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可以讓西方讀者全面了解中國教育正在發生什么改變。
(2)翻譯質量高
作者、譯者和專家通力合作,保證了該書的翻譯質量。為了適應西方讀者的需求,朱永新不僅對文集的表述方式和內容進行了認真的修改,還讓母語是英語的譯者與教育學專家合作對英文譯文進行打磨和潤色,確保譯文標準、地道。
(3)銷售渠道多樣化
圖書翻譯出版以后,麥格勞—希爾通過自身遍布全球的發行渠道和豐富的中學和大學教職人員數據庫,對文集進行宣傳、推廣。
2.合作策劃、合作編寫
在中國學者的科研水平和語言能力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型的國際出版公司都開始關注中國的作者資源。即使在這方面一直保守而謹慎的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也在中國提出了全球出版的理念,并且表示在圖書評審和出版條件方面將一視同仁地對待中國學者和中國學者的作品。由此,合作策劃、合作編寫的合作方式應運而生。
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決定共同策劃、出版一套英文版的“中國社會學和新聞傳播學系列學術叢書”。這是一套由中外專業學術出版機構合作向歐美主流圖書市場推出的中國當代學者精品系列圖書。雙方共同組建學術出版委員會,對叢書作者和作品進行嚴格的學術評審和市場評估,力求適應歐美英語學術市場的要求;翻譯和編輯人員采取分工協作、共同審定的方式,確保圖書有高水準的內容質量。這套叢書計劃從2016年起,每年推出5至6本。此外,中外學者共同編寫圖書也是雙方深入合作的一個亮點,麥克米倫人文社科編輯總監米蘭·波特提出,《中國流行模式》是該社一本長銷書,但是由于多年未曾修訂,面臨絕版的危險。中美雙方商定,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推薦中方作者,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推薦美方作者,共同進行修訂和改版。
3.本土投資、本土運作
在本土化運作方面,中國教育出版機構的獨立運作程度要高于與美國教育出版機構合作的運作程度。這一方面與兩國的出版政策和出版環境有關,另一方面與中國教育出版機構在中國市場積累的雄厚資本不無關系。以大學出版社為例,美國的大學出版社幾乎都是非營利組織,市場化程度并不高。而中國的大學出版社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引入了市場化的出版策劃機制,開始市場化運作。
從2011年到2014年,也就是“十二五”的前四年,中國教育出版機構對美投資發展速度加快,資金投入較多,投資方式趨于多元,特別是中國上市出版集團的大手筆并購活動顯得十分突出。如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在2008年年底實現借殼上市以后,于2014年斥資8500萬美元收購了美國出版國際公司(PIL)的童書業務及其德國等海外子公司的全部股權和資產。據不完全統計,2010—2014年,中國教育出版企業海外投資案例中,影響力較大,至今仍然十分活躍的有9個(參見表1)。
從中國教育出版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分布地域上看,中國的出版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比例最高,占海外投資項目總數的28%,且大部分項目投資的時間較早,已經初具規模(參照表2和圖2)。
三、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與交流的發展趨勢
回顧中美教育出版合作的過去,展望未來,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與交流的發展在合作領域和合作路徑方面將呈現以下趨勢。
1.中美教育出版合作領域的產業化、數字化趨勢更加明顯
在語言學習類圖書領域,中美出版社將開發圖書、音像、網絡課程及互動教學等全方位、多形式的語言教學產業鏈。
在高等教育教材領域,中國出版社在美國市場的出版收益與美國出版社在中國市場的收益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的縮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中國出版人不斷提高圖書的策劃水平和出版水平,也需要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
在學術圖書出版領域,數字化和數字化圖書數據庫平臺的建設是中國圖書進入美國市場、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渠道和發展方向。
2.資本合作將是拓寬中美教育出版合作路徑、推進中美教育出版市場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紐帶
從翻譯出版,到共同推廣、共同策劃,乃至投資建點,中美教育出版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對方市場的教育出版活動,并且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國教育出版機構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改變自己,也改變了美國教育出版產業的現狀。在世界10強出版機構中,源于美國的教育出版集團——湯森路透、培生教育出版集團、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和圣智學習出版集團無一例外地把數字化出版技術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這恰恰為中國的數字出版技術商和數字內容供應商提供了進入美國市場的機遇。而資本將是中國教育出版機構開展與美國教育出版機構合作,進入美國市場最快、最有效的通行證。
中國與美國作為兩個大國,之間有博弈,也有合作,推動了兩個國家乃至國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同樣,在教育出版市場,中國與美國的教育出版機構有競爭,也有互鑒,必將會推動兩個出版市場的發展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