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鳳 胡俊輝
摘 要:經濟新常態是一種新的經濟運行狀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在宏觀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河南省產業集聚區存在發展差距明顯、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間協作效率低下、產業體系尚未形成、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等問題。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一基礎、二保護、三協調、四同步”發展模式、加快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途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河南??;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8-0094-03
[作者簡介]劉丹鳳(1989-),助教,碩士,研究方向:低碳城市建設與理論、低碳經濟;胡俊輝(1985-),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城市經濟。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2014年北京APEC峰會期間,習總書記又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內涵做了闡述,并提出“適應經濟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也是國家糧食核心生產區之一,更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前沿省份。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關系著省域經濟改革的成敗。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開展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顯得尤為必要。
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
(一)經濟新常態的提出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態勢及格局發生顯著變化,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益重要。面對此種經濟發展形勢以及2008年席卷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西方歐美國家率先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一詞,主要描述后金融危機時代其經濟復蘇的緩慢過程,經濟格局需深刻調整,紛紛提出“再工業化”、“重生戰略”等措施刺激本國經濟發展。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國際市場外需已經逐步萎縮,全國經濟呈現出“總量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顯著特征?;诖?,習總書記適時分析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決斷,為加快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二)經濟新常態的內涵
經濟新常態指的是地區或國家的經濟運行狀態在特殊背景下由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變過程中,出現新經濟運行規則、運行模式及市場結構和規律。它可以是經濟發展思路的轉換及結構的調整、環保意識的增強等。從我國經濟發展需求來看,新背景下,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面對的競爭更加殘酷與激烈,生態環保硬性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惠民工程建設力度空前加強,與西方歐美國家的“去杠桿化、強化政府管制”的“新常態”具有本質區別。
二、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一)轉變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致使目前面臨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污染、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等困境,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經濟新常態就是要改變傳統的經濟運行狀態,在此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全面進入轉型期,就應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二)調整經濟結構
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新常態下,客觀上要求動員一切力量,鼓勵創新,以此驅動經濟發展,要將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和現代生產生活服務業,全面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激活經濟增長動力。
(三)增強低碳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標志。要改變傳統粗放經濟增長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要素投入驅動模式,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新的經濟發展態勢下,要將低碳綠色循環理念貫徹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視環境保護,積極研發低碳產業技術。
(四)轉換資源配置方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我國的資源配置是鑒于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基礎作用,采取的是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重數量、速度,輕質量、效益,資源浪費較為嚴重,資源配置不合理;新常態下,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為原則進行資源配置,決定權完全交給市場,政府主導作用減弱,經濟發展角色重新定位。
(五)落實惠民政策
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給人民謀福祉。新常態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改善民生,達到城鄉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加大農村戶籍、教育、衛生醫療、養老服務保障等機制改革力度,著力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及時落實和兌現惠民政策。
(六)政府簡政放權
新常態下,市場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作用,要最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減弱政府對市場的干擾,優化市場競爭環境;積極推進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嘗試將部分審批權利分配給市場及第三方機構;同時,要著力強化政府行政服務管理職能,大力創新服務機制;優化地方基層政府機構配置,推進政府服務市場化進程。
三、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發展差距明顯
受資金、區位等多種因素影響,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參差不齊,2014年全省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超過千億元的僅為1個(鄭州航空港產業集聚區),不足100億的為48個,不足10億的為5個(鄭州市金岱、平頂山化工、安陽市新東、新鄉橋北區、豫東綜合物流產業集聚區,見表1)。
(二)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力不強
自2009年起步以來,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成效顯著,對全省的經濟貢獻巨大。由于河南省是農業大省,產業層次較低,以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原料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傳統產業仍處于主導地位,產業創新發展受到抑制,擁有高新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偏少。雖然河南省大多數地市都設立了高新技術開發區,但大多是將開發區規模定在首位,注重引進國際知名企業,卻忽視投資小、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項目,導致企業創新能力弱,競爭力不強,特別是偏遠地區的產業集聚區尤為明顯,其發展路徑還是以低端產業、資源消耗的產品加工類產業為主。
(三)產業間協作效率低下,產業體系尚未形成
產業集聚區建設初期,由于產業引進的方向問題,導致只重視“項目”輕“產業”,而忽略了園區企業間是否能互相協作;只管引進,不考慮與本地資源是否匹配或者存在競爭,忽略企業自身發展規律,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運作流程,導致企業群居,而不是集聚,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甚至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四)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個別產業項目能耗大
2014年,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319066平方公里,增長速度遠高于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和新建項目的引進速度,導致一批產業集聚區土地使用已經批復但尚未使用,占用建設用地指標,個別集聚區存在圈地現象,土地大量閑置,從而浪費土地資源。個別產業集聚區盲目引進化工、棉紡、有色金屬冶煉、電解鋁、火力發電、生物制藥等項目,消耗大量煤炭和水資源等,使能源消耗巨大,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造成難以修復的環境問題。
四、新常態下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1調整產業結構
低碳背景下河南省產業結構調整,應統籌考慮全省產業集聚區空間布局,在充分利用區域資源的前提下,貫徹循環經濟要求,盡可能地促進產業協作,達到節能減排,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運用新工藝、新技術,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技術水平。注重發揮已有的產業優勢來提高產業園區發展水平,形成產業發展集群。
2轉變要素投入方式
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升發展質量水平,重點是要加快轉變要素投入方式。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大多數以傳統依靠能源粗放消耗的重工業以及原材料依賴型的輕工業為主的產業集聚區將面臨更加突出的轉型與升級壓力,在新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應大力提高集聚經濟效益,優化行業內資源配置,促進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3全面推進低碳、循環、永續發展模式
在低碳產業發展政策上,一要穩步調整產業結構。二要積極編制實施低碳產業發展規劃。三要采取多種措施,形成多元產業,發展永續產業。四要轉換產業發展主體,由政府為主轉變為企業為主。五要延長產業鏈,延長資源開采期,提高產業效益,為接續產業發展贏得更充分的發展時間,增強產業協作,增加產業效益。六要建立產業基地,由原材料基地變為原材料產業化基地。同時,在全省產業集聚區范圍內積極全面推進低碳、循環、永續經濟發展模式,引導生產和生活方式轉變。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激發轉型升級動力
創新是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的技術核心。充分利用現有創新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構建創新要素齊全、運作高效、技術先進的創新體系,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區域,推動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積極培育壯大創新主體,重點鼓勵支持大中型企業科技研發,充分發揮省級科研機構引領作用,強化高等院??蒲兄髁姽δ埽源藶檗D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持;積極培育一批創新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區域創新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化發展基地。
(三)堅持“一基礎、二保護、三協調、四同步”發展模式,增強后續發展動力
“一基礎、二保護、三協調、四同步”是以經濟新常態基本要求為基礎,提出的以保護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化、新型工業化相協調,同時也要與新型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模式。貫徹落實糧食主產區戰略、中原經濟區戰略、鄭州航空港綜合經濟試驗區戰略,有助于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促進和帶動新型農業化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進程,同時為新型信息化建設提供支撐載體;加強生態和環境建設,更好地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范,促進省域范圍內資源整合、產業集聚;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和建立產業發展節能減排長效機制;推動由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的升級,加快經濟結構優化步伐,為轉型升級提供后續發展動力。
(四)加快產業空間布局優化步伐
1構建全省產業集聚區體系
積極引導技術、資源、資本、勞動力等經濟要素向地方中心城市、六大產業發展軸帶、八大產業基地集中,形成特色鮮明、協作效率高的產業集聚區。以戰略支撐產業為導向,突出發展對省域經濟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優先支持鄭州發展以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培育壯大鄭州、洛陽、新鄉、許昌、安陽、鶴壁、南陽等發展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在平頂山、三門峽、焦作等礦產資源優勢突出的地區,優先發展礦產開發、有色金屬加工、化工、建材等產業集聚區;在漯河、許昌、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南陽等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優先發展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皮革制鞋等產業集聚區。在其它有特色資源及優勢的地區,鼓勵發展相應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對化工、冶煉、造紙等三類工業項目應嚴格按照城市規劃確定的空間布局進行選址,充分考慮環境保護、城市安全方面的要求,防止對城市其他功能區造成負面影響;集聚區空間布局要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區、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礦床賦存區和水源保護區。
2合理控制產業集聚區用地規模
強化產業集聚區土地利用規劃控制力,嚴格控制建設用地指標,統籌安排,合理劃定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允許建設區、禁止建設區等區域。不同的產業集聚區要合理定位,符合人均城鎮、人均工礦用地等指標要求、嚴格落實容積率控制要求,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集聚區設立要與當地資源條件、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適應,與當地土地資源的供給能力相適應,想方設法使耕地在區域范圍內實現占補平衡。
(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厘清政府與市場、社會企業、個人行政事務的關系,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同時要積極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堅決杜絕地方保護主義,為產業集聚區轉型提供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強園區管委會等職能部門廉政工程建設,提高工作效率、樹立良好的形象。
切實發揮園區管委會及地方政府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作用,構建區域大交通體系,推動統一大市場建設,實現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密切與周邊產業集聚區的聯動協調發展,促進合作共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參考文獻]
[1]林毅夫什么是經濟新常態[J]小康,2014(10)
[2]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1)
[3]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論壇,2015,25(1)
[4]張占倉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可持續發展新趨勢[J]河南科學,2015,33(1)
[5]楊迅周,謝燕娜河南省城區經濟轉型升級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29(6)
[6]李榮華,張敏敏河南省實現低碳經濟轉型的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1(5)
[7]任家華基于低碳經濟理念的產業集群生態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責任編輯:郭麗春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