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飛++張冉
【摘要】非正常死亡事件具有較為嚴重的社會影響力,其所引發的社會輿論往往也呈現出負面特點,對社會和諧穩定產生一定影響。公安機關作為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主要處置單位,應主動應對非正常死亡事件出現后的社會輿論發展問題,合理控制輿論發展。
【關鍵詞】公安 非正常死亡 輿論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在網絡輿論中,關注度高、討論較為廣泛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主要有三類,即醫療事故死亡、公安執法意外死亡以及官員意外死亡。其中,與公安工作關聯較大的主要是前兩類,這兩類事件的負面輿論出現率也最高。相對于常見的突發事件,非正常死亡事件表面上不具備群體性特征,但在后期輿論發展過程中很容易演變為群體性事件。因此,公安機關必須高度重視非正常死亡事件出現后的社會輿論發展問題,遏制負面輿論發展,有效控制事態變化。
哪些因素易導致非正常死亡事件輿論向負面發展
第一,現場查勘制度無法完全保證事件的處理效率。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死者的死因不明確,初步調查和取證工作不能簡單依靠民警完成,還需要有公安機關內專門的法醫和查勘警員進行確定。只有在生物學死亡原因確定后,才能夠進行尸檢和現場取證調查。而由于現有法律規定限制,案件查勘過程中需要完全隔離和保密,在未確定死因前不能形成最終的調查報告。在處理效率持續下降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時間消耗期內,事件所引發的輿論可能出現較大程度的醞釀、發酵,如果效率一直很低,則很容易誘發負面輿論的出現。
第二,尸檢鑒證制度本身的模糊化問題。非正常死亡事件由于死因不明確,最終的定性必須由尸檢來進行確認,而責任確定可能關乎公安執法與司法機關職責評判的公平正義,在某些非正常死亡事件中還關系到受害者家屬可獲賠償的額度。尸檢結果確定后,會對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后續發展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因此,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后續影響。但目前我國尸檢鑒證制度依據《公安部刑事技術鑒定規則》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的法律法規而定,其中對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鑒定職責一般歸屬于公安機關(不同于其他死亡事件中直接歸屬于各級法醫學檢驗鑒定機構的責任分配),但尸檢工作的責任交叉等問題較為嚴重,許多法醫在對非正常死亡者進行檢查時會出現先入為主的思想問題,鑒定結果存在模糊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事件后期輿論的發展,并可能引發矛盾事件。
第三,警務機制不完善導致輿論發展呈現負面化問題。目前地方公安機關在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處理中普遍采用“查勘取證—案件定性—后續處置”的基本流程,如果刑偵技術人員在現場查勘后認定結果為非刑事案件,則需要轉交派出所進行后續工作。表面上這種處理方式提升了工作效率,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用警成本,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容易引發負面化輿論的問題。例如,這一工作流程中沒有明確的危機預案機制,地方公安機關在應對非正常死亡事件時缺乏預案支持,很容易出現工作效率不足的問題,這為負面輿論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時間;而且在這種工作機制下,不同職能部門間的協調與溝通相對較少,比如刑偵技術部門一般對檢驗意見書的重視度不足,面對死者家屬的問題,經常會直接推給法醫。家屬在頻繁主動求取幫助的過程中,很容易對公安機關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態度產生質疑,這也是誘發非正常死亡事件負面輿論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理控制非正常死亡事件輿論發展的流程建議
第一,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掌握主動權,把握輿論控制的最佳時機。公安機關應針對非正常死亡事件輿論發展的特點,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進行輿情控制。基于網絡輿情監控系統,對互聯網中相關關鍵詞進行整理,第一時間對所出現的負面化言論問題進行控制;在現場查看等工作進行的同時,同步展開對死者親屬、涉事者、旁觀者的調查和訪談,第一時間掌握事件控制的主動權,并獲取更準確的信息;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后,要注意現場群眾和死者家屬的情緒變化,在了解死亡事件起因(非死因)的情況下,全面分析可能出現的負面輿論問題,并進一步優化輿情控制體系,豐富輿情控制關鍵詞,同時對現場群眾進行管理,及時發現有尋釁滋事意圖的不法分子,并進行及時控制;完成初步工作后,要第一時間向上級部門匯報警情及事件初步報告,與地方政府部門領導班子共同成立輿論公關小組,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事件處理方法、當前處理進度、已發現的事件問題等;向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傳遞正面輿論信息,引導輿論的正向發展;隨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展開現場深入查勘和尸檢等工作。
第二,做好查勘與尸檢工作,盡可能地細化與明確檢查結果。在現場查勘方面,由于非正常死亡事件輿情發展應急控制需求特點,查勘工作不能在尸檢工作全面完成后展開,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根據實際提前開展。公安機關在事件調查前,應當優先安排案件專項領導,由領導直接協調管理現場偵查、法醫檢查工作,在基本確定為非正常死亡后,要盡快獲取“無他人介入”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定性證據,由偵查人員通過與家屬、見證人等進行溝通,說服其在現場進行見證。處理過程中無論是否獲得明確的證據,都要向死者親屬告知死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提供相應的客觀證據,同時相關證據也應作為直接證據用于后期的尸檢和調查所用。在尸檢處理方面,首先要明確尸體控制權,并由此確認尸檢的固定檢查方,避免尸檢職能的交叉問題,依照所有權歸屬定位,保障公安機關在非正常死亡事件后對尸體的控制權,同時保證死者家屬的基本權利。以便一方面保證公安機關調查和執法的順暢,另一方面也保證死者家屬的知情權,避免負面評論的產生。
第三,事件發展過程中有效控制事態變化,全面控制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延伸輿論的負面化轉變。首先從事件轉化的角度來看,非正常死亡事件發生后,短期內死者家屬會出現激烈的情緒變化,在經過自我發泄和平靜后,才開始進入考慮相應解決方法、聽取他人意見并進行客觀思考的階段,此時家屬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其最終的行為選擇。如果情緒得到有效控制,家屬會更傾向于選擇協商解決,一般事件會就此進入平穩發展;如果情緒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家屬可能會選擇暴力解決或產生負面評論,這時公安機關在工作處理中如果效率未能得到有效保障,負面輿論就會不斷發酵并最終顯現,并有可能在短期內出現大范圍傳播。針對此問題,公安機關現場協調人員應當在死者家屬情緒初步穩定后第一時間進行調查和分析,同時考慮法律和人心,提出更適合死者家屬情感需求的處理建議,有效控制死者家屬可能出現的負面情緒,避免負面輿論的出現。其次,從已產生輿論的負面發展角度來看,事件發生初期所建立的輿情控制小組,要第一時間分析警情、輿情,及時關注輿情發展動態,同時預防可能出現的突發性群眾事件和輿論事件。各級領導應當第一時間投身各自職能相關的指揮前線,做好現場決策,提升事件處理效率,避免負面輿論的過度發酵。
第四,積極引導非正常死亡事件后續的輿論發展。在輿情控制工作中,要堅持疏堵結合的策略,一方面強調負面輿論的嚴格控制,全面運用輿情監控系統對已經出現的惡性輿論進行控制,對發現的造謠者、惡意言論引導者進行依法處理;另一方面要尊重民眾的維權訴求,疏導群眾情緒,與社會群眾進行溝通,由具備一定威望的死者親屬周邊群眾對其進行疏導,深入宣傳法律及政策,避免死者家屬出現過激違法行為。在事件處理后,應當考慮死者家屬不滿意處理結果并進行負面輿論宣傳的問題,建立專門的調解小組,對非正常死亡后死者家屬常見的財務賠償、精神賠償等請求進行對接,盡可能地滿足死者家屬需求,并同時開展心理疏導工作,堅持文明執法、公正執法原則,有效規避“尸鬧”問題。在事件處理基本結束后,公安機關也應在內部對事件的處理過程和效果進行自我評估,通過開展專題討論會等,討論分析事件處理中的問題,優化準備預案,發現處置問題,針對薄弱工作環節進行策略優化,實現相關事件處置、媒體輿論公關、輿情控制的持續性優化。
(作者單位:鐵道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①林葦、王占洲:《公安機關應對非正常死亡引發社會矛盾的策略研究》,《理論與改革》,2014年第1期。
責編/楊鵬峰 美編/王夢雅(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