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霞
【摘要】基層協商民主是我國協商民主最重要的組成形式之一,其獨特的價值理念和特色十分契合當下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需求,能夠集中凸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優勢。文章通過介紹協商民主的內涵,分析了基層協商民主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當中的價值和作用。
【關鍵詞】基層協商民主 基層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054 【文獻標識碼】A
基層協商民主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價值
協商民主,也可以稱為審議民主、話語民主,是由約瑟夫·比塞特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當下已經成為了西方學術界公認的一種民主理論。協商民主的內涵在于保障主權屬于人民,提升公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通過自由、理性的對話將公民的偏好賦予反思性,并將其發展為公共決策基礎,促進國家和公民的互相依賴和合作,不斷地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
其一,基層協商民主和基層社會治理的公共理性。第一,公共理性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從本質上來說,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社會、公民之間建立起的一種合作共贏關系,合作進行社會的治理工作。在公共理性的要求下,我國基層社會治理應當以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和政府作為核心,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完善村民議事會,不斷推動政務公開透明,完善黨、政府、組織、個人之間的關系,實現政府和基層社會在治理過程當中的有機互動,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水平。
第二,公共理性同樣也是基層協商民主的價值所在。從內涵上,公共理性是各個社會主體基于公共精神在批判和博弈過程當中形成的一種理性。這種理性所包含的公共權力、公共利益、公共行為正是協商民主的核心所在。這種圍繞群眾、深入基層、體察民情、化解矛盾的協商民主,由于其中囊括了訴求公共理性的特點,使其具有了社會治理實踐的重大意義,順應了我國目前的社會結構變革,符合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其二,基層協商民主是公共理性的實現平臺。第一,基層協商民主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基本原則。當下,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目的就是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群眾當家做主的權利。可以說,基層協商民主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保障公共利益。
第二,基層協商民主有利于利益的整合。在整合的過程當中,利益的關系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基層協商民主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治理主體,為群眾搭建了一條通暢的利益表達之路,為群眾尤其是社會上的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提供了保障;基層協商民主搭建了一個協調利益的平臺,將社會上的利益主體都納入了政策的決策過程,求同存異,不但有利于維護大多數群眾的共同利益,同樣也能照顧到少數群眾的訴求,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三,基層協商民主是一種互動的民主,能夠有效地激發民眾參與政治的積極性。對于協商民主所關注的議題,通常都是和民眾利益息息相關的,以民眾和政府作為主體。在議題設置過程中,以討論和協商作為主要的方式,利用多種多樣的參與方式代替過去單一、規范化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實現政府和群眾之間的和諧互動,促進基層社會治理過程成為“善治”。
第四,基層協商民主是一個自治的過程,符合我國的社區治理特點。村民、社區自治向來是我國基層社會最主要的治理模式,要強調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對于社區、鄉鎮的公共事物應當保證自主權和決定權,從而實現自我管理、監督、服務。對于群眾和社會組織來說,基層協商民主是實現自我管理、表達自身利益的一個平臺。
基層協商民主在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基層協商民主的開展有利于公民參與政治,能夠更好地保障群眾的權利。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黨和國家領導人越來越重視公民對政治的有序參與,并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看作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可以說,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公民的參與,這也是民主得以實現的前提。
基層協商民主促進了科學民主決策,推動了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腳步。基層協商民主和政府政策之間存在著不可割裂的關系,體現了決策是民主得以發揚的關鍵所在,同樣也是民主價值的具體體現。在決策前和決策中進行協商,不但能夠保證政府在決策過程當中聽到各個利益群體的意見建議,接受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監督,確保了民生問題能夠體現民情、順應民意。同時,協商民主和決策間不可分割的關系,也決定了協商和決策之間的區別,協商是民主的實現方式。
基層協商民主能夠保持黨和群眾間的血肉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獨創的路線,成為我國政治生活中最獨特的一點。基層協商民主是落實群眾路線的具體制度。基層協商民主能夠保障黨和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不斷地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和作用——以民主懇談會為例
當前我國基層發展起了多種多樣的協商民主實踐,本文著重對較為典型的“民主懇談會”進行個案分析。
1999年,浙江溫嶺松門鎮召開了“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論壇”。這一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對農村群眾進行政策宣傳,其中民眾發言環節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正是這個意外的正面效果形成了“民主懇談會”的雛形,并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實踐形式。2001年,溫嶺市將這些民主形式統一命名為了民主懇談會。經過了四個發展階段,溫嶺的民主懇談會已經較為成熟了。在第一階段,民主懇談會的目的主要在于緩解群眾和干部之間的關系,這屬于思想政治工作;在第二階段,懇談的目的就轉到了回應和解決群眾的問題,也就是政策咨詢;第三階段,民主懇談則開始轉型,具備了民主聽證的目的;第四階段,民主懇談和人大的工作相互融合,并納入了制度框架內,開始了制度化建設。這一演變過程,集中體現了民主懇談的核心就是治理。首先,基層協商民主發展是由化解社會治理危機、走出治理困境的訴求推動的;其次,領導干部的決心和指導能夠不斷地推進基層協商民主的進步;最后,市場也推動了協商民主制度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激發了人民平等參與的意識,觸發了他們協商維護自己權益的訴求。
通過政府和群眾的努力,民主懇談會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效果。首先,民主懇談會的召開和落實給予了群眾更加豐富的權益,有助于公民更好地捍衛自身的權利。在抽樣調查的過程當中有超過半數的回答者認為協商會的開展能夠體現群眾獲得信息的權利;有3/4的群眾認為他們履行了參與權;有超1/2的群眾同意自己行使了監督權。
其次,民主懇談會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和政府之間溝通交流的良好平臺,有利于增強干部和群眾之間的互相信任。在懇談的過程當中,不斷樹立干部的清廉形象,從而增進民眾對于政府的理解。
再次,民主懇談會能夠讓領導干部更好地聽取民眾的意見,使得政府在做決策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民主,做出的決策也更為科學。
最后,民主懇談會能夠有效地把群眾路線實際化,在不斷懇談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強化群眾的集體意識,還能夠提高群眾對政府政策的信服程度,推動政策的施行。基層民主協商不但能夠調整民眾之間的利益沖突,還能增強政府工作的公信力,從而有助于政府工作的順利開展。
綜上,隨著我國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我國面臨的治理難題也越來越多,如何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是擺在政府和群眾面前的一個巨大問題。可以說,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民主治理,而基層協商民主正是民主理論的新范式,因此基層協商民主和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間必然有著相同之處。換言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推動了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而基層協商民主也不斷地推進著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腳步。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文經學院)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