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
場景細分下的消費金融
文/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
做消費金融一定要抓對細分領域,搭建好征信系統、信用體系、擔保體系、借貸體系和催收體系,而互金風控數據是最重要的來源。
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互聯網消費金融越來越為社會大眾所了解和使用。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消費金融正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60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達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4至2017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維持20%以上的復合增長率,預計2017年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27萬億元,發展空間巨大。對于這片萬億級別的藍海,目前互聯網巨頭們都在布局,那么對于各金融機構、初創型企業該如何進入呢?
目前消費金融公司有四大類:一是傳統金融,他們有完善的客戶和專業系統,目前在大力發展個人的消費金融;二是有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他們的資金也是比較便宜的,可以通過ABS發產品,還和一些大型的消費商戶有捆綁關系;三是電商類,像京東、螞蟻金服等,他們的優勢是在細分市場、垂直市場有很多的優勢,他們自己也做得非常好;第四就是從業者。“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切入消費金融場景就要做他們目前不愿意做的、還沒有做的東西,比如和農產品相關的,比如批發店以及一些商場柜臺的租戶,基于一定的場景,我們去做,跟這些場景的服務商結成聯盟,他們推薦客戶,然后參與管理,利益共享、風險公擔,這是我們可以做的。”新新貸副總裁楊軍則認為,消費金融既是藍海,也是黑海。
做好消費金融必須做好五點,分別是征信系統、信用體系、擔保體系、借貸體系和催收體系。要把這幾個體系都做好,將來的消費金融前景才真正美好。雖然目前說消費金融是一片藍海,但是對我們這些從業者來講,還是一個黑海。
微貸網副總裁汪鵬飛認為,做消費金融一定要抓對細分領域,把握好四個點:第一、資金成本一定要低,消費金融機構一定要有大量的資金,而且這些資金的成本要非常低;第二、數據和技術能力是消費金融的基礎,互聯網時代,更多數據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端,我們平時在網上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對一個人進行征信的依據。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數據的獲取能力越來越強,對未來提供信貸征信決策依據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第三、品牌和體驗度,要注重品牌美譽度和體驗度;第四、以低成本大量獲客,例如以交易場景為低成本的快速獲客方式等。
“目前消費金融細分領域做得比較多的是醫美領域、教育培訓領域、租房領域等,這些領域空間都非常大,但是競爭也非常激烈。創業型公司做細分領域,一定要選擇一些別人沒做的,不僅是銀行沒做,包括現在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沒做的領域。這里面都是有機會的,只要抓對了一個細分領域,機會就非常大。”汪鵬飛特別強調道。

一個新的消費金融公司,資產端的定位和一些原始的東西,在平臺成立之前就已經開始改動了。怎么樣把細分的東西做得更好,這是很重要的。創客金融CEO周洋認為,目前,新的消費金融和傳統金融有一些區別,傳統老牌做互聯網消費金融和現在的做法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我們的獲客和風控會更多地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方式完善,提高更多的效率。
周洋表示,在這個時代進入消費金融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比如,當你看到一個領域還不錯的時候想進入做場景,可是突然一些大的企業也進去了,這個時候就會考慮做與不做。針對這個方面,你可以考慮這個行業還可以再細分。“很多平臺現在做房租領域的細分,大多數是租客,你要租房子,以前付三押一,我們再細分,付一押一,讓你的生活更便捷、資金壓力更小一點。還有人做二房東,有人做商品房的,有人做非商品房的,再往下還可以繼續分,只要大家愿意想,其實這個不同的行業總能找到很多細分的東西,有人一直往下鉆,發現了這個東西沒有人做,但是做了以后發現沒有市場,我們還是要掌握一個度在哪里。實際上我們眼界放開以后,一旦在一個領域大家有一些專長,關鍵還是做細。”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發展得非常迅速,而在信用這塊,人民銀行有征信體系,但是本身的覆蓋面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這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環境中支持消費金融的發展,征信這一塊還是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萬達征信模型研發部副總經理喬保強指出,征信是等于數據加模型加應用場景,其實征信不但用在消費金融領域,衣食住行都可以服務于這些場景,而互金風控數據是最重要的來源。“現在的風控不一定是基于數據+建模的方式。一般來說數據有三個來源,第一個是自己的系統里面,會搜集到很多的交易數據,客戶的信息數據。相對說,這部分的數據,我認為量是有限的,但是價值密度非常高;第二個數據來源,就是第三方合作的數據,比如說運營商的數據,三家大的運營商,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是沒有一家運營商說我可以全部拿下來,但是在做風控的時候,我們是從一個全局、一個整體,或者360度來看一個人的行為,我們盡可能搜集到全的數據;還有一個是最大的來源,就是互聯網數據。這部分的數據確實非常多,但是這部分的數據價值非常低,而且這部分的數據要想利用好,技術要求非常高,比如現在說的文本挖掘、結構化的數據、非結構化的數據等。”
在喬保強看來,從這三大數據中可以做出一個數據模型,這個模型和方法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這種大數據的環境下,圍繞著一個客戶的數據非常多,但是可能非常稀疏,這個方法還是否適合,或者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做好風控。比如說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這都是未來可以做深做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