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青
為
“人知險的”風口
宋 青
國際格局形勢動蕩多變,經濟形式謹慎不僅意味著沖擊與困難,同時也意味著機遇和挑戰
保險的使命是什么?正如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所說,保險的使命是給人以安全感,人生充滿意外,充滿不確定性,保險就是讓人感到安全,讓社會感到安定。
今年的國際形式,英國脫歐、韓國大亂,美國大選,日本不消停……無一不在影響世界經濟市場,特別是英國脫歐,改變了25年的歐盟格局,同時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與此同時,保險業在經濟市場中的影響和作用不斷增大。
近幾個月以來,關于保險業遭遇最嚴監管的消息頻出。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對此表示,“今年,保險業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風險,對保險監管提出了重大挑戰,必須認真落實風險防范的政策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事實上,風險防控始終是近年來保險業監管工作的主基調之一。在這一思路指導下,負債、資產雙輪驅動,合力構筑風險防范的鐵壁銅墻。負債端,監管出臺規范中短存續期產品、強化人身保險產品、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等新規,強化保險產品風險保障功能,杜絕將其簡單異化為短期理財型產品。
資產端,監管著力完善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制度體系,如完善保險公司股權信息、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工作,加強保險資金運用非現場監管體系建設,如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股權和不動產業務開展專項檢查,進行風險動態監測和預警等。
由此可見,“保險姓保”成為此次新規的本質特征。但也有觀察人士說,“政策出臺背后都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結果。這是由于部分主體業務增速過快,成本率控制超預測值,也超過了監管規定的閾值。這并非監管處罰,而是向市場明確釋放信號,要求各主體加強經營過程的控制。”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和亦坦言,通過這次改革,保險公司需要重新思考并厘清現代保險業的立業之本、價值之源。
目前,在利率下行和資本市場波動影響下,優質資產荒、項目荒的問題已經無法回避。以上市保險公司為例,2016年1~9月,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三者的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60%、41.3%、44.6%,這使得保險資金合理配置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為此,在資金運用方面,保監會正在逐步放開投資機會,擴大保險資金的投資工具和領域,使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滿足實際經營需求,參與大資管時代競爭。
比如,2016年7月,保監會放寬保險資金可投基礎設施項目行業范圍,增加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即PPP模式)等可行投資模式。
對此,在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國力看來,保險資金以PPP模式參與基礎設施投融資是落實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方式,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優化社會管理方式,提升公共事業運營效率,推動消費升級。
為什么國家一邊嚴管保險產品,一邊又鼓勵資金創新。因為,近年來保監會在資金運用市場改革中已是行將必至:包括陸續放開投資創業板、優先股、創業投資基金、支持歷史存量保單投資藍籌股,增加境外投資范圍,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等產品發行由備案制改為注冊制,創新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等。

正如保監會資金運用部副主任賈飆所言,“在新常態下,保險資金運用應該符合保險資金自身特性、符合國家大政方針。如要加大保險資金、社保資金參與股權投資的力度;鼓勵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參與開展市場化‘債轉股’等。沿著這些路徑前行,能夠在現有的約束條件下,破解低利率、資產荒的難題。”

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
“保險的命一直沒有銀行好。”一位保險業觀察人士無奈的說,銀行和保險在中國金融體系中長期存在著地位上的“不對等”,國家對銀行的管制比保險多,但保護也更多。
金融的高度管制加上長期的低利率,這讓中國保險業“投資煩惱”與生俱來。
在利率下行、資本市場波動的大背景下,以及“寶萬之爭”等系列事件的推波助瀾中,理財型保險產品近兩年一直是輿論所關注的焦點。
這些短期理財型保險產品具有收益穩定、透明度高、銷售誤導少等特點,迎合了消費者愈發強烈的理財需求;但個別保險公司完全依托這一業務迅速擴大規模,業務結構單一、保費集中度高,使得資產負債不匹配問題尤為突出,一時間飽受爭議。
對此,縱觀今年以來,保監會采取的監管政策可謂是“松緊結合、節奏有序”:
一方面,不干預期限合理、兼具保障和理財功能的保險產品發展,使其既能為消費者提供風險保障服務,也能提供長期穩健的資產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市場引導、明確市場預期,出臺調整、改善中短存續期、萬能險和人身保險產品結構的規定,確保“保險姓保”的價值根基不動搖。
以保監會印發的《關于強化人身保險產品監管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為例。其中,對中短存續期業務占比提出比例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保險公司相關產品年度規模保費收入占當年總規模保費收入的比重不得超過50%;自2020年1月1日起,比重不得超過40%;自2021年1月1日起,比重不得超過30%。
與此同時,既涉及萬能險產品,如下調萬能保險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將評估利率上限下調0.5個百分點至3%,最低保證利率不得高于評估利率上限;也涉及投連險產品,如將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納入中短存續期產品的規范范圍,要求保單貸款比例不得高于現金價值或賬戶價值的80%。
從上不難發現,政策的落地既是穩中有進,亦是面面俱到。
與負債端一樣,資產端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其中,資產配置難度加大、資產和負債不匹配矛盾突出、再投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大、信用風險凸顯、風險交叉傳染和疊加等一系列問題如影隨形。
面對上述情況,保監會采取了一系列監管措施,如強化對重點公司和重點業務的監管力度、用好信息披露等事中事后監管工具、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監管、推進資產管理公司健全公司治理和責任追究機制等。
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多個場合中所強調,“保險資金運用應該秉承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和穩健投資原則,牢牢把握保險資金運用服務主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國家戰略的方向,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做好保險資金運用整體規劃,防范投資風險。”
美國壽險推銷大王坎多爾弗說:“美國有四十多萬人壽保險代理人,其保險項目與我的基本相同,然而我不與他們競爭。因為他們兜售的是繁雜且陳舊的保單,而我推銷的是一種思路、一種新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產品。”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近日發表了一番頗有煽動力的講話,“從事保險的工作人員應該是非常驕傲的,因為那么多人相信你、依賴你,把錢交給你,撐起一把保護傘,這既是一份擔當,更是一份福報。過去,如果保險服務了20%的客戶,服務了20%的保障需求,那么接下來,應該思考如何讓剩下的80%的人享受到真正的保險保障。以后買保險很簡單,條款簡單,購買簡單,理賠簡單,隨時買,隨時理賠,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時候客戶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當下,把保險產品融入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這是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依托互聯網在做的事情。
不止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場景化是今后保險創新最被認可的方向,保險要做的是在用戶日常生活的具體場景中找到剛需。互聯網保險要站在場景和用戶需求的角度設計產品,在用戶保險消費習慣還未完全形成的今天,場景會讓用戶主動接近保險,這種產品思路或將為當下互聯網保險領域的探索指引新的方向。
其實,保監會對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一直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以促進互聯網與保險的深度融合。但任何一個創新背后意味著監管的改變,所以比賽的規則要改變,裁判要改變,改變的結果是市場越來越活躍,參與者越來越多,監管會越來越難。這也給監管增添了難度,既要跟上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速度,又需與時俱進地規范市場,把好的創新保留下來,壞的苗頭遏制住,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沒有終點。
項俊波曾指出,未來的保險業將是發展非常迅速,而且發展機遇非常難得,國家支持保險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正在落地,政策效應將逐步顯現。今后,國內的保險機構不再是“溫室里的花朵”,要在國際市場的“大風大浪”里鍛煉和提高,與國際頂尖保險企業同臺競技,將有更多的中資保險機構躋身世界5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