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
[摘 要] 在南開大學首任校長張伯苓先生豐富完善的教育思想體系中,德育思想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其高等教育思想中最顯著的特點。在融合傳統德育與西方德育的基礎上,張伯苓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對學生精神引導與人格塑造的重視和對通才教育的強調;其優化大學德育內容結構、豐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法與途徑以及完善德育制度建設等大學德育思想都對當代高校德育具有積極意義和啟示。
[關鍵詞] 德育理念;德育內容;德育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1-0014-03
一 兼容并包——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繼承與西方德育思想的融合
傳統道德教育的內容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之一,目前我們所確立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都是基于對傳統道德的反思與批判,這也是道德發展的重要表現。張伯苓非常重視利用傳統美德教育學生。他曾在答外國人詢問時說過:“整理中國固有之文化,摘其適合于現代潮流者,闡揚而光大之,奉為國魂,并推而廣之,以求貢獻于全世界。”[1]雖然張伯苓于1909年正式受洗為基督教徒,但并非以向學生宣傳教義為宗旨,而是鼓勵學生以儒家道德和基督教中共有的美德作為他們的生活準則。他經常隨身攜帶《論語》和《圣經》,并用《大學》《中庸》《孟子》等書中的格言警句來教育學生,如一次向學生演講,前后引用《論語》《中庸》的四段話來闡述“學行合一”[2]。張伯苓利用《耶穌言行錄》,以鼓勵學生勇于面對困難。他說:“我常讀《耶穌言行錄》,看見耶穌的為人,很受感動。這一本書幫助我很多,我所以藉著他的鼓勵總算是還沒有半途中止,而打破各種困難,還要辦我的教育。”[3]
但張伯苓對待傳統道德并不是盲目推崇,他認為,儒家道德以“孝”作為一切道德的中心。他說:“蓋孝為人之本,失其孝則道衰矣。然細推之,往往失于偏重家庭之觀念,少世界之眼光。”[4]張伯苓已明了這種封閉的道德觀念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而要培育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才,則須擺脫傳統道德規范的束縛,從關注“小我”的圈子里跳出來,去服務“大我”。當然重視傳統道德并不是因為狹隘的民族情感,而是將現有的傳統道德教育的積極成分作為一種道德資源,這既包括本國的,也涵蓋西方的。強調對傳統道德的繼承,是將其作為當前道德教育的前提條件,作為本民族文化認同的核心。
任何一個系統只有在開放的環境下,不斷與外界交換能量、信息、物質,才能健康地發展壯大。相反,一個封閉的系統,只能逐步走向衰亡。這一規律在自然界和人類歷史中都已得到證實。張伯苓在教育理論研究、實踐以及對待外來文化中,實行開放政策,參照古今中外各國各家的理論精華,廣采博引,正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張伯苓曾多次赴日本、歐美等國考察教育,但他既不“全盤西化”,也不“一面倒”,也不維護某一理論,而是從現有實際出發,將各國教育理論、體制之精華,溶于我國固有文化傳統的沃土中,并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發揚優點、揚棄缺點。隨著時代的進程不斷前進,張伯苓的這種思想和態度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和啟示意義。此外,為了實行民主治校,張伯苓曾提出了南開學校不搞“家長制”“一言堂”,并且在管理上要求實行“經濟分開”和建立“責任分擔,師生合作”的制度。這對于鼓勵師生共同辦好學校也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更好地融合中西德育思想的精華,創新大學德育,張伯苓先生以育人為本,立足于實踐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二 與時俱進——創新德育理念與方法
1 樹立以學生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張伯苓一直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倡導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在平等和諧的交往對話中進行道德教育。這實質就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主體間道德對話的道德教育模式。
(1)樹立教育主體間平等觀念。這一平等觀念最明顯的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第一,微型辯論賽。首先,教師與學生參與辯題的商量或出幾個選題讓學生來選擇;其次,學生課后搜集資料,確定正方和反方人員;再次,在課堂上分正方和反方展開辯論,非辯論雙方的其他同學向參加辯論的同學提問;最后,老師對正反方的觀點、論證和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第二,經典案例分析。教師通過一些精選的典型案例,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有關問題,期間還不斷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最后老師進行總結分析等等。
(2)鼓勵學生的自我表達。針對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現象、道德問題,可以營造小組式的課內討論發言,即以一個小組為互動單元,圍繞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關、又為大家所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組內當堂進行討論分析式的互動,鼓勵每位同學都參與討論,限時討論完畢后,各組推選代表闡述討論結果。
(3)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道德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種良好方式。研討式教學方法是基于師生、生生交往的平等與信任,它的應用在方式上可以多種多樣,比如研討式教學可以采用案例、視頻、討論、辯論等多樣的方式,既凸顯問題意識有豐富教學形式,并且營造一種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2 凸顯德育的首要地位,重視精神引導與人格塑造
張伯苓認為,育人的關鍵在于是培育精神。他教導學生說:“諸君當知,中國近來之巨患不是來自有形之物質,而在缺少無形之精神。精神聚,雖亡非真亡,精神渙,不亡亦抵于亡。”[5]對于極權的封建舊中國,當在受到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入侵時,愛國主義是最重要的。因而張伯苓將愛國主義精神培養放在學校基礎工程的位置上,要求學生具備擔負起民族救亡圖存這一歷史重任的使命感。張學良自1916年受張伯苓身教言傳的熏陶,意識到“我不能總是扮演這種有錢的紈绔子弟,下定我必須為國家為社會做點什么”[6]之后他在和張伯苓的長期交往中,又確曾從這位教育家的人格力量受到教育。張學良將軍在晚年回憶時曾說:“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親耳聆聽了張伯苓所作的《中國人不亡吾輩在》的演講,頓增中國救亡圖存當從我做起的信念。”[7]此后張學良終生對張伯苓先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欽佩不已。
南開大學最突出的傳統是培養“完全人格”的人才觀,結合我國新時期的特點和條件,繼續系統地全面總結南開大學已取得的成功經驗,以找到一種符合現代大學教育要求的開放式校園文化模式,這對加速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無疑具有深遠意義。就當時社會背景下,南開大學培養的畢業生走入人才市場,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就已經凸顯了南開人才模式的優勢。而這對當前盡快縮小我國與世界先進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領域以及使它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差距上,依然具有特殊的重要借鑒意義。也許有人會質疑,張伯苓創辦的南開大學是在舊社會和抗日時期的特殊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南開經驗對當前我國教育事業不一定有用。其實,在人類教育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帶有某些共性的規律,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提高和創新的。
改革開放以來,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我國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大學通識教育功能弱化,較普遍地存在著“重技術、輕學術”的傾向,致使人才的學識與其自身素養不相稱。一些大學生救世為公的公德意識、敬業樂群的團結合作意識淡化,隨之而來的卻是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風大行其道,甚至有人將高薪資水平作為個人價值實現的第一追求,并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眼高手低,以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終淪落為啃老族。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張伯苓先生對大學生精神與人格塑造的關注在今天依然可以給我們諸多啟示。
3 強調通才教育,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
教育中諸多相關因素的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輔相成,構成了和諧的統一。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關聯的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妥善處理則互相促進,事半功倍;處理不當就互相掣肘,事倍功半,教育領域也完全一樣。
南開大學的教育目標是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能力,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第一,德育置于首要地位,南開校友曾說:“以語言表達、智體美勞的能力都可以量化,如果五者相加可得500分,但德則為數值前的正負號,一個有德有才的人對社會的貢獻是正面的;而缺德,才愈大對社會的危害則越大。”[8]第二,南開智育有兩大特色:一是教師學識淵博、教學有方,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學習條件輕松,老師絕不采用題海戰術,學生功課較少,因而課后有時間參加各項體育活動鍛煉身體,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第三,體育,這是南開的強項,絕大多數同學下午三點半下課后都去打籃球,看球,練習田徑或體操項目。籃球五虎將曾獲得全國運動會冠軍,足、排、棒球等也培養出不少優秀人才。第四,美育,除音樂美術課外,學校還鼓勵學生組織話劇、合唱等藝術團體,在每學期舉行一次的大型聯歡會上,這些團體演出的話劇、京劇、獨唱、合唱等一般都達到一定水平,并且還傳達著進步思想。這些藝術活動提高了學生的表現力,陶冶了情操,同時也收到了思想教育的實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開可以說是我國話劇的發祥地,培養出張彭春、曹禺等在話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第五,勞育,學校設計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五育并重而最終整合于對大學生人格的完整塑造,這使南大同學個個博學通藝,活動力強,比較容易融入社會生活并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出色地工作。
反觀當前,由于高校教育評價機制被扭曲,過度重視智育,忽視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導致德智體美勞五者脫節。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等。因而新時期高校德育可以借鑒張伯苓德智體“三育并進而不偏廢”,造就具有“現代能力”人才的思想,在高校教育中將道德教育寓于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之中,實現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
4 優化德育課程結構,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
南開的教育方法是科學的,合乎辯證法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它具有一些鮮明的特色。
第一,潤物細無聲。南大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靠空洞虛偽、口是心非的說教,而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較少形式主義。鑒于“隱性教育”對提高當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筆者認為可以大力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開展品味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因此可以利用環境隱性教育的功能,以影響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規格和生活方式,培養其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
第二,鼓勵學生參與更多社會實踐,優化德育課程結構。目前我國在高校開設的德育課程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主,而對學生的德育實踐強調的比較少。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南開大學為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舉辦講演活動,提倡學生編輯刊物,吸收學生代表參與學校改革,以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提供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鼓勵學生組織社團,訓練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辦事能力,服務精神,認真負責精神,客觀上培養了學生崇尚民主的意識和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所以,除了學校的道德教育,家庭和社會應創造條件,開展多種道德教育活動,促使大學道德發展的社會化。
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方面,我們也可以借鑒張伯苓的大學德育思想,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第一,社會公德教育的創新。一直以來,我們都倡導文明行為,如不講臟話、不打架斗毆、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等,而南開一以貫之的德育目標即是“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張伯苓的德育通過不同途徑在努力教導學生具有為公之精神與為公之能力,教導學生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講文明禮貌、講社會公德、有修養的人。而當年南開校友的立身處世在某種程度上均應證著南開德育的實效。因此,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交往的拓寬,如虛擬社區的出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現的新情況等都要求我們更加關注社會公德的建設。新的時代境遇下,張伯苓的公德教育思想無疑具有其深遠的理論與現實價值。
第二,職業道德的創新。大學是每個大學生進行職業準備的重要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職業理念在新形勢下急需重新的定位,由于缺乏準備的條件,職場中存在著一些不良現象,如缺乏誠信、文化走向庸俗化、娛樂化、碎片化等,這些都將阻礙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也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張伯苓在南開大學的畢業式和校友會等諸多場合不厭其煩地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他曾在第十一屆畢業式上鼓勵學生,畢業步入工作崗位,要“打破煩悶,惟賴自己奮斗。不求速效,不圖僥幸,只管做事,并從小事一步步做起,克己犧牲,一切責備自己,而不怨天尤人。如此腳踏實地做去,失敗是意外,成功乃在意中。”[9]這些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在耳濡目染中,無疑為南開校友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值得我們今天重新去學習、借鑒。
三 制度保障——完善大學德育制度建設
培養健全人格是學校德育的重要使命,而德育的內容要得以真正傳承除了教師人格的感召、文化氛圍的濡染之外,也還離不開制度的保障。深入了解過西方大學的辦學精髓的張伯苓先生在倡導其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大學制度,并使得其道德教育理念擁有了諸多現實的制度保障。南開大學對學生有較高的期望值,為實現高標準,從學生一點一滴具體抓起,從嚴要求。學校制定了嚴密的規則制度和紀律,學生必須切實遵守學習制度,生活管理也很嚴格,統一住宿,嚴格作息制度,甚至整頓內務也有統一要求,還要實行檢查評比,這些對培養學生勤奮學習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起了積極作用。
然而,在我們今天現代德育實踐過程中,“由于內外因素的影響,德育制度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達不到預期的德育目標或對意在解決的德育問題不能發生應有的作用,甚或對德育發生不良影響,這一現象稱為德育制度失真。”[10]德育制度失真表現為以下三種方式:實施的形式化、零散化、殘缺化。德育制度的實施無法完整實現,由此導致,與德育制度緊密相關的德育目標、內容、途徑等也只能部分為人們所用,由此德育制度實施的殘缺性凸顯。此外德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配套制度不健全、制度環境缺陷等也是導致德育制度失真的原因。
面對諸多原因,當前應完善大學德育制度,在堅實的制度保障基礎上,大學的自主學習和校園里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彰顯學生主體性的同時,也將促使學生不斷將德、智、體、美有機結合,追尋著屬于自己的個體人生,并承擔和實踐著社會責任。因而有必要從制度上建立權限更大的學生自治團體,為當代大學生提供道德鍛煉與陶冶情操的平臺。雖然大學生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但他們具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完全具備自我監督、管理的能力。當前大多數高校學生會開展的活動,基本都是在相關老師的全面指導下進行的,除了一些文體藝術活動之外,學生真正能自我組織的活動卻很少。因此,要從制度上保障學生意愿的正常表達,就需成立能作為表達學生意愿的載體的組織,這也是學生道德自主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1]王文俊,等.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
版社,1984:78.
[2]崔國良.張伯苓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57.
[3]王文俊,等.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
版社,1984:152.
[4]王文俊,等.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
版社,1984:30.
[5]崔國良.張伯苓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34.
[6]管寧,張又坤譯注.緘默50余年張學良開口說話[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19.
[7]梁吉生.張伯苓圖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0.
[8]重慶南開校友會.98年張伯苓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M].重慶:重慶南開校友會,2000:173.
[9]梁吉生.張伯苓年譜長編(中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9:274.
[10]劉超良.制度德育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