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華
個人所得稅對廣西居民收入差距調節作用效果研究
朱良華
對于個人所得稅是否有效調節了居民收入差距這一問題仍然存在較大分歧。文章為了考察個人所得稅對廣西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效果,修正已有評價方法的不足,計算分析廣西城鎮居民稅前和稅后收入、MT指數、各階層平均稅率等指標。研究表明,廣西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調節作用十分有限,在2003-2013年的大多數年份甚至出現了逆向調節,表現出較強的累退性。針對個人所得稅調節廣西收入差距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建議采取提高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建立混合征稅模式、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等措施。
個人所得稅;居民收入差距;收入調節;廣西
個人所得稅是政府調控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其調節效果長期以來被學者們廣泛關注。Zeljko Bogetit&Fareed Hassan(1995)通過調查研究保加利亞家庭收支和稅收數據發現,所得稅可以有效地調節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1]。Lane(1998)則認為降低個人所得稅可以讓稅前勞動分配額大幅下降,但對于稅后勞動分配額則不會有太大變化[2]。Richard M.Bird&Eric M.Zolt(2005)也指出由于發展中國家未能很好地落實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個人所得稅對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比較小[3]。胡鞍鋼(2002)認為我國名義上累進的個人所得稅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收入分配調節作用[4]。趙陽陽、王琴梅(2013)指出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差距調節作用會因收入組別不同而表現不同,并且個人所得稅在我國大部分省份并不具有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功能[5]。詹新宇、楊燦明(2015)則認為我國分稅制改革以來個人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有所改善,但是整體的再分配效應依然較弱[6]。陳建東等(2013)發現個人所得稅對區域間工資性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相對顯著,對財產性收入差距的調節作用相對較弱,對經營性收入差距甚至存在逆向調節情形[7]。徐建煒等(2013)指出2006-2011年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效應在不斷惡化[8]。與這些國內學者的觀點相反,廖常勇、丁生川(2013)發現,經過個人所得稅調節后第三產業內部基尼系數下降了15%左右,個稅調節作用較為明顯[9]。張濤、劉生龍(2014)研究表明,2011年的個人所得稅調整顯著地降低了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10]。鄢姣、趙軍(2015)基于我國2000-2011年間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結論是個人所得稅有效縮小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11]??梢?,國內外對于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效果的評價存在較大分歧。這說明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效應評價問題比較復雜,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廣西不僅是西部地區的代表省份,也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代表省份。遏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勢頭,事關廣西當前“兩個建成”①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第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兩個建成”目標,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奮斗目標實現的大局。那么,廣西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應有的調節作用嗎?實際效果又
如何?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既可以為客觀評價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效果提供新論據,又可以豐富收入分配差距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彌補現有研究視角主要是集中于全國層面或者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缺乏關注的不足,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職能提供有益借鑒。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對象主要是城鎮居民。因此,本文重點通過研究個人所得稅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實際效果來分析評價廣西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效果。在研究過程中,將綜合選取如下指標來進行相關考察。
(一)稅前收入和稅收收入
通過比較廣西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前收入和稅收收入,可以直觀地判斷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效果。本文以《廣西統計年鑒》中城鎮居民按家庭分組的人均總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來進行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前稅后收入的推算。通過查閱文獻發現,李延輝、王碧珍(2009)[12]和鄒凱麗(2014)[13]等學者是直接將人均總收入作為稅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稅后收入來分析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效應,但這種做法存在明顯的缺陷。因為統計年鑒中提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包含有轉移性收入的,而轉移性收入并不屬于稅收調節的范圍。如果將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稅后收入來進行評價,必然會扭曲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效果,影響結論的正確性。為了修正這一缺陷,提高實證分析的可行度,計算稅后收入時必須將轉移性收入進行剝離。即:

廣西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前收入則可以以稅后收入為起點,用稅后收入加上個人負擔的所得稅。在統計年鑒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計算公式為:

居民能夠領取記賬補貼的人數十分少,并且額度也很低,在城鎮居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總收入之間的差額主要來源于個人所得稅和人均社會保障支出這兩項??梢該私朴嬎憔用窭U納的個人所得稅,計算公式為:

根據公式(1)和(3),可以得出:

由于2015年《廣西統計年鑒》提供的2014年分組家庭收入數據已經沒有人均總收入,基于數據的可得性與可比性,本文選取2004-2014年《廣西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為研究對象。由于從2013年的統計年鑒開始,分組家庭由過去的7個組別減少成5個等分組,而基尼系數的計算要求每組樣本的權重相等,因此,必須將統計年鑒中2012年及之前每個組別的戶數比重進行調整。方法是,將最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合并為低收入戶,取最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收入水平的平均值作為合并后的收入水平;對高收入戶和最高收入戶也進行同樣的合并處理;調整后每個組別戶數比重均為20%。
(二)MT指數
MT指數最早由Musgrave&Thin(1948)提出,就是通過比較稅前基尼系數與稅后基尼系數的變化來定量測度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差距的效果。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G、G*分別為個人所得稅繳納之前和之后的基尼系數。如果MT指數值大于0,則意味著與繳納所得稅之前相比較而言,較低收入階層的稅后收入占比得到了提高,而較高收入階層的稅后收入占比則被降低,表明個人所得稅有效地縮小了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得到了改善,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應有的正向調節作用。此時,MT指數值越大,則說明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效果越好,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變得越小。如果MT指數值小于0,則表明經過個人所得稅調節之后,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個人所得稅起到的是逆向調節作用,MT指數的絕對值越大,則逆向調節作用越強烈。如果MT指數值等于0,則說明個人所得稅對于居民收入差距沒有任何作用。
為便于進一步客觀評價個人所得稅調節收人分配差距效應的大小,可以用相對值來衡量,該相對值通常被稱為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政策效應指數,計算公式為:

在計算MT指數時首先需要計算基尼系數。筆者通
過比較,在此選取Sen(1973)所定義的基尼系數計算公式來計算廣西城鎮居民基尼系數:

其中μ為全部樣本的人均收入,n為樣本數量,yi為排在第i位的個體收入。
(三)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
鑒于稅收累進性可以有效衡量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差距調節作用的大小[14],本文選取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這一指標來衡量每一個家庭分組所代表的收入階層平均承擔的個人所得稅收比重,以此反映各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稅負水平,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性考察。如果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所承擔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也相應上升的話,則表明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節發揮了正向作用;反之,則存在逆向調節作用。關于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的計算,參照代靈敏(2013)[15]的做法,使用如下公式進行:

(一)廣西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前收入和稅后收入的比較分析
從表1看,在2003-2013年期間,廣西城鎮居民各階層人均稅前和稅后收入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如表1所示。其中,低收入戶的稅前收入從2233.44元增加到9212.39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5.22%;稅后收入從2176.02元增加到9050.20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5.32%。低收入戶的稅前收入和稅后收入增長速度均為各個收入階層中稅前收入和稅后收入增速的最大值。高收入戶的稅前收入從14620.62元增加到44360.29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1.74%;稅后收入從14434.68元增加到43738.03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1.72%,該增速在各階層稅后收入增速中排名第2(中等偏下階層稅后年均增速與其并列第2)。從低收入階層到中等偏上收入階層,稅前收入年均增速依次遞減,高收入階層稅前收入年均增速僅次于低收入戶,排第二。從低收入階層到中等偏上階層,稅后收入年均增速也依次遞減,高收入階層稅后收入年均增速也是僅次于低收
入戶,排第二。

表1 廣西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前收入和稅后收入
從增長額來看,在2003-2013年期間,不管是稅前收入還是稅后收入,收入水平越高的階層增長額度越大;尤其是高收入戶個人所得稅后收入的增長額度要明顯高于其他各收入階層,低收入戶的增長額度最?。桓呤杖腚A層與其他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為最大,而其他收入階層間的收入差距變化則不是很顯著。這說明廣西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來源于高收入階層與其他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通過進一步計算2003-2013年廣西城鎮居民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的稅前收入之比和稅后收入之比可以發現,2003年高、低收入戶稅后收入相差倍數,比稅前收入相處倍數高出0.08%,為最大值,并且絕大部分年份的稅后收入相差倍數要大于或等于稅前相差倍數。在2003-2013年期間,僅有2010年例外,稅后比稅前略微有所縮小。對于收入相差倍數擴大的年份而言,說明個人所得稅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并沒有起到應有的正向調節作用。
(二)廣西城鎮居民MT指數分析
從基尼系數來看,2003-2013年期間,廣西城鎮居民稅前和稅后基尼系數基本上在0.3左右徘徊。這說明廣西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呈現出相對公平的狀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近幾年稅前和稅后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均反映廣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增大的可能性。從MT指數的值來看,除去2005、2010、2011三年外,其余年份MT指數均為負值,說明個人所得稅在多數年份里非但沒有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反而使收入差距進一步變大。其中,這種逆向調節作用最強的年份為2003、2012年。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政策效應指數?的變化情形與MT指數保持一致,個人所得稅調節效應在2012年從正向轉為逆向,并且這一年的逆向調節效應為最強,2003年的逆向調節強度則次之。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廣西城鎮居民MT指數
(三)廣西城鎮居民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年份中低收入戶負擔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均高于高收入戶;在絕大多數年份,從低收入階層到中等偏上收入階層,收入水平越高,所負擔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越低;在2003、2012年甚至是民收入水平越高,所負擔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反而越低。

表3 2003-2013年廣西城鎮居民各收入階層的平均稅率變化(%)
綜合上述各個維度的分析可知,廣西個人所得稅不僅不具有累進性,反而呈現明顯的累退性,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差距的調節效果十分不理想,在2003-2013年期間的大多數年份中發揮的是逆向調節作用。因此,個人所得稅未能有效調節廣西居民收入差距。
(一)個人所得稅占廣西稅收收入份額偏低
自分稅制改革以來,廣西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一直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但作為財政收入來源的個人所得稅相對規模卻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且呈下降趨勢,如表4所示。
2003年個人所得稅占廣西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僅為5.08%,在2004年略有增長之后就不斷下降,至2013年就只有2.11%了。與此變化趨勢基本一致的是,個人所得稅占廣西地方稅收入的比重在2004年達到最大值7.72%,至2013年則一路下降至3.17%,表明個人所得稅收入對廣西地方稅收收入的貢獻率偏低。只有個人所得稅規模保持較高水平,個人所得稅的調節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而廣西不僅份額較低而且呈持續下降趨勢,直接抑制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調節作用。

表4 廣西財政收入及個人所得稅收入情況
(二)個人所得稅征管效率低下
高效率的稅收征管手段,是個人所得稅發揮有效調節作用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征管體制存在著種種缺陷。第一,個人所得稅征管信息時效性差,并且未能將大量的隱蔽性創收納入到居民個人的收入信息中。個人所得稅征管信息的不完全,造成我國個人所得稅基減少。比如,大量存在的灰色收入無法納入到個人所得稅課稅對象范圍內,造成個人所得稅嚴重流失。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收入分配”課題組的推算,在2011年全國居民灰色收入就達到了 6.2萬億元,大約占到GDP的12%[16]。這些巨額的灰色收入基本上存在于高收入階層中,又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無疑會極大地削弱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差距調節效果。第二,對居民收入的監控不足。工資性收入作為城鎮居民中低收入階層的主要收入來源,監控相對有效,而高收入階層的收入來源十分廣泛,甚至不乏非法收入,財產收入比重較高,但監控比較薄弱。第三,個人所得稅偷逃現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盡管我國對偷漏稅行為有比較明確的處罰規定,但總體懲罰力度有限,未能發揮應有的威懾作用。
(三)其他原因
首先,數據的統計口徑不完全一致,會對計算結果產生些許影響。比如,城鎮居民的收入統計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平均的,對應的是家庭這個組織;而個人所得稅則是以個人為納稅主體,對應的是個人。其次,整個研究過程中沒有考慮CPI波動,在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時還忽略了記賬補貼,均可能造成一定誤差。不過,從不同維度的分析均趨向于形成同一結論,說明相關研究具有較好信度和效度。
(一)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在稅收中的比重
在OECD國家稅收結構中,依托于這些國家高國民收入水平,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平均比重達到了26%;發達國家則更高,這一比重甚至達到了29%[17]。正是得益于個人所得稅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較大,在國外得以實現較好的收入差距調節效應。廣西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比重太低是收入差距調節效應不明顯的首要原因。為提高個人所得稅的比重,在當前采取降低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標準,或者直接提高個人所得稅率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一方面可以考慮在適當提高高收入階層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率水平的同時,降低低收入階層的邊際稅率;另一方面則采取必要的措施擴大稅基,比如可以考慮將可推定的勞務所得等收入項目納入到個人所得稅納稅范疇。
(二)加快建立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混合征稅模式
分類所得稅制、綜合所得稅制和混合所得稅制是目前三種主要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在分類所得稅制模式下,高收入者通過轉移收入項目來逃避高稅率的行為相對可以減少,但由于分類后基本每一類的征稅辦法和稅率都不同,導致該模式的公平性不夠。綜合所得稅制的優點在于最符合稅制公平原則,但美中不足的是該模式不僅要求納稅人必須具有很好的納稅意識,而且還要求征收機關必須掌握先進的征管手段,運行成本相對較高。我國現階段顯然不具備實施綜合所得稅制的客觀條件?;旌险鞫惸J絼t是對分類所得稅制與綜合所得稅制進行有機結合,是目前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個人所得稅征收模式?;旌险鞫惸J礁鶕碓磳愴椖繀^分為適用費用扣除和不適用費用扣除
兩大類,區別征收個人所得稅。結合我國現實國情,應該加快建立混合征收模式。對于以勞動報酬所得為主,包括工資、稿酬、勞務報酬、承包租賃所得和生產經營所得等適用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實行綜合征收制。對于以投資性收入為主,包括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和轉讓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收入等不適用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則實行分類征收制。
(三)進一步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
過去我國已經采取了諸如建立個人存款賬戶實名制、完善個人征信系統、建立統一的企業數據庫等措施來加強稅源監控。不過,由于我國居民獲得收入的途徑很多,并且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導致這些措施的整體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建議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具體而言,可以依托銀行儲蓄賬戶實名制鼓勵居民減少現金交易方式,尤其是要控制和減少居民在兼職、財產轉讓、房屋租賃等活動中現金交易方式的使用,以強化稅源控制。同時,可以考慮建立個人所得稅登記核實系統,增強居民納稅意識。尤其是,不僅要求高收入階層自行申報納稅,還要對申報結果加大核實力度,將個人偷、漏稅的違法進行記錄、公示和處罰,促進高收入者依法如實申報納稅。
[1]Zeljko Bogetit&Fareed Hassan.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the Income Tax Burden in Bulgaria[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995(2).
[2]Lane P.R..Profits and wages in Ireland,1987-1996[J].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and Social Inquiry Society of Ireland,1998,Volume.ⅩⅩⅦ,PartⅤ.
[3]R ichard M.Bird&Eric M.Zolt.The Lim ited Role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runal of Asian Econom ics,Volume 16,2005(12).
[4]胡鞍鋼.加強對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收調節居民貧富收入差距[J].財政研究,2002(10).
[5]趙陽陽,王琴梅.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比較分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6]詹新宇,楊燦明.個人所得稅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應探討[J].稅務研究,2015(7).
[7]陳建東,羅濤,趙艾鳳.試析個人所得稅對區域間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調節效果[J].稅務研究,2013(9).
[8]徐建煒,馬光榮,李實.個人所得稅改善中國收入分配了嗎——基于對1997-2011年微觀數據的動態評估[J].中國社會科學,2013(6).
[9]廖常勇,丁生川.行業收入差距對個人所得稅收入影響的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3(2).
[10]張濤,劉生龍.經濟發展、個人所得稅調整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6).
[11]鄢姣,趙軍.個人所得稅、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研究,2015(1).
[12]李延輝,王碧珍.個人所得稅調節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實證研究[J].涉外稅務,2009(1).
[13]鄒凱麗.湖北省個人所得稅對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作用的實證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4(5).
[14]郭健,樊麗明.稅收再分配效應度量研究述評[J].稅務研究,2013(3).
[15]代靈敏.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效應實證分析[J].稅收經濟研究,2013(5).
[16]葉漢建.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分配調節效應分析——以福建省城鎮居民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
[17]付伯穎,苑新麗.外國稅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戴慶瑄]
朱良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梧州學院副教授,湖北 武漢 430073
F014.4
A
1004-4434(2016)10-0066-06
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金資助(桂教科研[201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