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總工會保障工作部部長 張波
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職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全國總工會保障工作部部長 張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和要求。推動實現全體職工享有充分的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勞動經濟權益,確保職工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內容。各級工會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總工會改革試點方案要求,深入研究解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職工權益實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履行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基本職責,完善職工群眾的勞動經濟權益維護服務制度機制,構建以精準幫扶為重點的服務職工體系,使職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共建共享。
以精準幫扶為重點的服務職工體系,是指工會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和新的發展理念,以困難職工幫扶為主體功能,實行政策幫扶、制度保障和普惠性服務相結合,全方位服務全體會員和職工群眾的工作體系。
加強政策幫扶、精準幫扶,確保困難職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完成全面脫貧才會實現全面小康。一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的部署要求,加強與國家扶貧政策和社會救助體系政策銜接,加強政策幫扶、精準幫扶,積極和政府有關部門做好銜接,分工協作,參與社會救助制度建設,在幫助困難職工脫貧解困上發揮工會特有的作用。二要精準幫扶,將保障困難職工家庭生活與幫助困難職工家庭脫貧致富相結合。既要解決生活難、子女上學難、就業難問題,保障困難職工家庭生活,防止因困難而陷入貧困陷阱;又要圍繞幫助困難家庭脫貧解困等目標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困難職工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加強制度保障,服務改革發展大局,讓群眾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一要積極引導職工理解、支持、參與“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城市群”、“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工業強基工程”等重大戰略,密切關注重大戰略進程中職工權益保障情況,讓發展成果為全體職工共建共享。二要密切關注“‘互聯網+’國家行動”、“中國制造2025”、“分享經濟”、“大數據戰略”等新產業、新業態引起的新就業形態,及其帶來的職工權益的影響,并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推動相關新領域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三要主動參與“十三五”規劃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全民參保”等涉及職工勞動經濟權益的頂層設計,提前分析研判,維護好職工合法權益。
探索普惠性服務,協同社會資源等部門,著力增進職工福祉。一要以幫扶中心為依托,探索“互聯網+”服務職工模式,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利用工會自有資源為會員提供服務、以工會會員團購方式拓展服務功能,力所能及為廣大職工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務。二要按照“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的要求,大力開展以職工醫療互助為主的互助活動,幫助職工抵御意外風險。
著力補短板,加強資源傾斜,加強對重點領域和困難行業、困難地區的幫扶。一要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生態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幫扶資金等資源重點向困難地區和困難行業傾斜。二要進一步創新扶持項目,根據困難地區實際和困難行業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加大扶持創業就業力度。
打造一支業務能力強、熱心公益的專業化服務職工隊伍,為服務職工體系奠定人員基礎。一要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從事服務職工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理論的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勞動法和工會法、勞動經濟、社會保障、勞動爭議調解、群眾工作方法等業務知識的學習,提升服務職工能力。二要廣泛組織和開展職工自愿者服務活動,注重引入社會工作者,組織動員心理咨詢師、律師和大學生等參與志愿服務職工活動。
按照“十三五”規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要求,確保職工享有充分的社會保障。
一要圍繞“十三五”規劃中“全民參保”、“健康中國”、“多層次養老服務”等重大社會保障戰略,加強源頭參與,尋找工會在其制度設計中的著力點。二要在涉及職工群眾普遍關心的“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重大改革舉措中,工會要積極參與和推動貫徹落實。三要發揮工會互助保障作用,爭取將其納入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與國家社會保障系統的有效銜接。
圍繞“十三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目標,推進實現職工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一要圍繞“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標,讓職工收入“開源節流”,既維持職工良好的就業,進一步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職工崗位轉換能力,提高職工收入,在收入上有“源頭”;又要密切關注影響職工生活的物價、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解決職工社會保障后顧之憂,在支出上“節流”。二要協助政府落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三機制兩同步”要求,積極參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職工收入差距。三要進一步加強對拖欠工資問題的全面治理,保障職工特別是農民工收入“不打折”。
積極響應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部署,促進職工創業就業,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一要按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培育包括青年職工、技術工人等在內的各類青年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構建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好國家現有政策,切實促進職工就業創業,帶動更多的人就業。二要積極參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爭取政府把工會就業服務納入政府就業服務體系,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工會開展技能培訓,提升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職工技能。三要關注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職工就業狀況,探索將他們納入工會的新組織模式,并進一步推動政府完善政策,支持他們自主就業。四要加強對困難群體、失業人員、困難職工家庭高校畢業生等群體的就業創業援助。
發揮自上而下、資源共享、協同聯動的系統作用。
要發揮全國總工會在維護服務職工權益工作上的統籌、協調、督促、檢查、推動作用,暢通上下工會、地方工會和產業工會、企業工會的聯系溝通渠道,推進地方工會與企業工會幫扶工作統籌銜接,建立工作聯系機制。
暢通兩個維護職工權益的工作路徑。一要對職業相對穩定的職工,通過地方工會和企業工會落實職工權益,把職工應有權益給到、做到、辦到。二要順應新產業新業態經濟發展需要,創新基層工會組織模式,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職工以及下崗失業職工,通過街道(社區)工會、樓宇工會幫助職工解決勞資糾紛,提供維權、幫扶等服務。
做實做細工會服務職工品牌。要積極培育一批示范效應好、影響力大、帶動作用強的工作品牌項目,推動品牌項目深化提升,在服務對象、服務手段上更多體現工會特色。爭取更多社會資源,叫響做實“春送崗位、夏送清涼、秋送助學、冬送溫暖”等工會服務職工品牌;繼續開展農民工平安返鄉活動,繼續為職工提供教育培訓、醫療互助等多元服務,繼續拓寬職工醫療互助保障服務范圍;積極探索為職工提供心理咨詢等精神性、發展性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