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偉
關注人民幣“入籃”:期待國際化之路
文/徐偉
2015年11月30日,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陰雨綿綿,空氣清新,人們還沉浸在感恩節的溫馨氣氛之中,位于賓夕法尼亞大街上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廈卻早就成了新聞記者圍堵的目標,一場關于人民幣評估的投票即將在里面舉行。
感恩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代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88個成員國的執行董事會將在華盛頓舉行特別提款權(SDR)會議,這次會議最大的看點是人民幣很可能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后進入特別提款權籃子的貨幣,而且是首個進入特別提款權籃子的新興市場貨幣。
但是,人民幣要跨越SDR貨幣籃子的門檻,至少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0%以上的成員國投贊成票支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民幣走過了一條漫長艱難的改革道路。
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破冰,中國將人民幣與美元掛鉤的制度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2007年6月,首只人民幣債券登陸香港;200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發布“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大陸地區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2010年6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擴大到20個省市,境外結算擴大到覆蓋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同年9月,人民幣由于不符合“可自由兌換”標準而未能被納入SDR貨幣籃子;2012年4月,中國央行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0.5%提到1%;2014年3月,中國央行再次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由1%提到2%;2015年5月,IMF表示人民幣匯率不再被低估,歡迎人民幣加入SDR;2015年8月,中國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制度,一次性調低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1000個基點;同月,IMF報告稱SDR評估團建議將SDR貨幣籃子有效期延至2016年9月30日;2015年11月30日,IMF執行董事會將開會進行表決。就在IMF表決之前,人民幣已經得到大多數IMF成員國的支持,2015年9月,法國、英國表態支持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11月又有印度、德國聲援,11月13日,IMF總裁拉加德明確表示人民幣符合“自由兌換”標準,在拉加德開腔定調之后,美國和日本相繼表態對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表示支持。至此,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進入倒計時階段,漫長的“入籃”之路似可畫上句號。
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有助于完善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同時也可以對人民幣國際化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特別提款權(SpecialDrawingRight,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1969年創立的一項制度,根據成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額度,可用于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成員國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一種賬面資產。成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成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以和黃金、可自由兌換的貨幣一起充當國際儲備。SDR貨幣籃子每年評估一次、每五年調整一次,包括調整貨幣權重并考慮納入其他貨幣。但自運行至今該籃子僅經歷一次貨幣替換,即1999年歐元誕生后,取代了籃子中的德國馬克和法國法郎。
能夠成為貨幣籃子里的貨幣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必須是IMF成員國貨幣或是成員國組成的貨幣聯盟所發行的貨幣;其二,發行貨幣的經濟體在IMF歷時5年的考察期內是全球最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出口地之一,并且該貨幣“可自由兌換”。2009年,人民幣在上一輪的評估中,被IMF以未達到“自由使用貨幣”標準拒之門外。若這次人民幣被納入SDR貨幣籃子,則意味著人民幣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貨幣,也標志著IMF首次將一個新興經濟體貨幣作為180個成員國的官方使用貨幣,將會大大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同時提振新興市場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對于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金融危機以后,現行以美元為主導、少數主權信用貨幣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暴露無遺,國際社會敦促IMF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在當前的體系下,一旦美元貶值將會造成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非常不利于全球金融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同時,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也不能反映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和金融格局中作用增強的現實。如果人民幣被納入貨幣籃子,將有助于推動IMF在普通提款權、份額權重、治理結構、監督職能、貸款機制和附加條件等一系列方面的改革。
可以預料,人民幣一旦加入SDR,將會吸引更多國家央行以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加之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將大大增強,人民幣的分量也將不斷加重,海外對人民幣的需求將越來越大,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認同也會越來越強烈,人民幣國際化必將沖擊和改變現有世界金融格局。
摘編自2015年12月1日《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