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訊

俄羅斯: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人
全俄社會輿論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人。民調結果表明,盡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不同,但仍有81%的俄羅斯民眾稱自己為幸福的人,有15%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感到幸福。大約20%的俄羅斯人認為家庭和孩子使他們感覺自己幸福,還有14%的受訪者認為好工作使他們感到幸福。該中心研究項目負責人米哈伊爾·馬莫諾夫表示,“家、孩子、親人的健康是社會自我感覺、幸福感和生活飽滿感的主要評估項目。”
(據2016年12月6日環球網)
西班牙:專家預言即將到來的10場科技革命
西班牙《國家報》10月25日刊登《即將到來的10場革命》一文,作者為西班牙塞萬提斯虛擬圖書館創始人、科技專家安德烈斯·佩德雷尼奧。10場革命包括:1.人工智能;2.個性化醫療和機器人手術;3.新材料;4.智慧城市和物聯網;5.清潔能源;6.數字貨幣和金融;7.開放式在線教育;8.無人駕駛汽車;9.無人機;10.開放大數據。(據2016年10月31日參考消息網)
日本:國會通過《教育機會確保法》支援失學兒童
12月7日,日本國會通過《教育機會確保法》,首次明確寫入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將支援不上學的學齡兒童。該法在進一步認可校外多樣化學習的重要性的同時,敦促根據學生狀況提供信息與建議。該法將“不上學的學齡兒童”定義為缺席學校課程達到一定時間,對集體生活感到有心理負擔,導致難以就學的狀況。該法要求日本中央與地方政府持續掌握學生狀況,并完善學校與支援設施的環境。日本2015年度不上學的小學生與初中生共有約12.6萬人,如果在校注冊,則將由校長判斷批準畢業,或視校外學習狀況處理為出席。(據2016年12月7日中國新聞網)

蘇格蘭:禁止與兒童同乘車時吸煙
蘇格蘭當地時間12月4日,禁止人們與兒童同車時吸煙的新法正式實施,作為政府打造“無煙世代”計劃的一環。根據法規,若吸煙者被逮到在載有18歲以下兒童的私人車輛上“吞云吐霧”,將可被當場開罰100英鎊(約合人民幣870元);若案件進入法庭審理,吸煙者將面臨最高1000英鎊的罰款。這是蘇格蘭政府為了在2034年之前,將吸煙率降低至5%以下而推出的多項計劃之一。上述法規受到數個健康慈善機構歡迎。該法傳遞明確信息,兒童應成長在無煙環境中。(據2016年12月5日環球網)

新加坡:"銀發海嘯"致使公民退休后再就業
新加坡利用退休老人“再就業政策”應對老年人口增多。2015年,60歲以上的就業老人所占比例達到12%。該國2012年的“最低”再就業年齡為65歲,2017年將提高到67歲,如果勞務雙方同意,超過該年齡限制的公民仍可繼續工作。與此同時,該國收緊了對外國勞工的引進量,以便讓更多的居民找到工作。出臺這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所稱的“銀發海嘯”,即到2030年,該國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齡將超過60歲。(據2016年12月7日環球網)

羅馬尼亞:限制中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
羅馬尼亞教育部長米爾恰·杜米特魯12月7日宣布,他已簽署命令,限制中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時間,在寒暑假等各種假期,老師不得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命令要求,老師不得給小學預備班(零年級)的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小學生必做家庭作業時間不得超過1個小時,中學生必做家庭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兩個小時。這意味著中小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應在5到8小時之間。命令還明確禁止老師把增加作業當作懲罰學生的手段。(據2016年12月8日新華網)

澳大利亞:移民依賴福利比重過高
據《澳洲日報》報道,有150多萬在澳大利亞領取福利金的人是在海外出生的,其中移民在老年金和照護者津貼的領取者中比例過高。2016—2017財年的老年金支出將超過450億澳元,照護者收入補貼將達到83億澳元。獨立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薩姆特表示,聯邦政府需要開始對福利金進行大幅改革。但他補充說,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響了數據。比如,一些海外人士不愿把父母送到養老院,認為這很可恥。而移民如果英文能力有限或作為難民來澳,那么幾乎沒有足以在現代世界中找到工作的技能。(據2016年11月23日中國僑網)

美國:因工人睡眠不足每年經濟損失4110億美元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報道,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由美國工人缺睡眠所引發的生產力下降、死亡風險增加等現象,使國家經濟的年損失高達4110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還要多。這份報告稱,工人睡眠不足導致美國一年損失120萬個工作日,這主要是由雇員缺勤或未達到理想工作水平造成的。與每晚平均睡眠時間達到7~9小時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的人死亡率要比前者高13%,比每晚睡眠時間在6~7小時的人高7%。(據2016年12月3日中國日報網)

意大利:世界上最后一名19世紀老人迎來117歲生日
據法國媒體報道,一位思維敏捷并健談的意大利老人,在11月29日度過了自己117歲的生日。她叫艾瑪·莫拉諾,出生于1899年11月29日,是目前世界上最長壽的人,也是19世紀出生且還健在的最后一人。莫拉諾住在意大利北部小鎮韋爾巴尼亞。上個月莫拉諾在家中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說:“我每天吃兩個雞蛋,就這些。還有餅干,但我不會吃太多,因為沒有牙了。”在她家中的抽屜柜上,擺放著一張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證明莫拉諾是世界上在世的最年長的人。(據2016年11月30日中國日報網)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 (2016-2020年)》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發展老年教育的五項主要任務。一是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優先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促進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老年教育,推動老年大學面向社會辦學。二是拓展老年教育發展路徑。豐富老年教育內容和形式,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三是加強老年教育支持服務。運用信息技術服務老年教育,整合文化體育科技資源服務老年教育。四是創新老年教育發展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促進老年教育與相關產業聯動。五是促進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加強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培訓,加強理論與政策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消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積極擴大新興消費、穩定傳統消費、挖掘潛在消費。《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一是著力推進幸福產業服務消費提質擴容。二是大力促進傳統實物消費擴大升級。三是持續優化消費市場環境。

城鄉社區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將引入專業社會工作者
11月2日,全國婦聯聯合教育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科協、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印發了《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要提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專業化水平,加大推進政府購買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的力度,積極搭建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在50%的城市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村)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引入專業社會工作者。《規劃》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應城鄉發展、滿足家長和兒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據(2016年11月14日人民網)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 ( 2016-2020年 )》發布
11月1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印發了《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護理事業發展的四個具體目標。一是護士隊伍的數量、素質、能力基本能滿足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二是優質護理服務進一步縱深開展,群眾獲得感顯著提高。三是護理管理科學化水平明顯提升。四是老年護理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不斷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來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多國耳及聽力保健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6年12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多國耳及聽力保健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殘聯副理事長賈勇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政府歷來重視聽力障礙預防與康復工作,僅2012—2015年,中央財政撥專款啟動貧困聽力殘疾人救助項目,為1.9萬聾兒免費提供人工耳蝸,為1.8萬聾兒、6萬成人免費提供助聽器。中國殘聯、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制定了《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80%以上”。(據2016年12月8日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

國家發改委:鼓勵放開養老市場
11月2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改委社會司副司長郝福慶表示,要全面放開市場,讓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養老服務業,把養老服務市場做大、做強、做精、做好。做大,就是降低準入門檻,讓各類市場主體進得來、留得下、能發展。做強,即引導跨行業、跨區域整合兼并,支持服務機構向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做精,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養老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提供個性化、精細化、便利化服務。做好,是指政府一方面不越位,一方面兜住底線、加強監管。(據2016年11月30日《健康報》)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單親媽媽關愛基金"啟動
12月9日,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攜手旅加華人陸琳女士在中國婦女活動中心啟動了“單親媽媽關愛基金”。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張建岷表示,單親媽媽,尤其是貧困單親媽媽,一個人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操勞家務與生計,辛勞付出,生活艱辛。單親媽媽及其家庭日益增多,逐漸成為社會上又一特殊弱勢群體。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通過單親媽媽專項基金的啟動,向社會發出關愛單親媽媽的呼吁,搭建公益平臺,匯聚社會力量,為單親媽媽提供創業技能培訓、心理輔導、特困救助等公益幫扶。(據2016年12月12日新華網)

"2016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發布
12月12日,“尋路—2016第六個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上發布了“2016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十大進步事件”:1.設計頂層制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父母監護缺失的留守兒童群體首次獲得精確鎖定。2.民政部新建并整合兒童事務管理的職能部門,為建立我國獨立的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高級別行政主管部門奠定了重要基礎。3.國務院關注困境兒童狀況,決定在社區設立兒童福利督導專員。4.國家兩度“亮劍”,懲治校園欺凌。5.國家加大對殘疾學生就學支持力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建設提速。6.重視社會輿論,以國家行動力推母嬰設施建設,公共場所配置標準化母嬰設施排出時間表。7.家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政策,催促加快家庭教育立法進程。8.失蹤兒童信息實現權威發布、精準推送、超強傳播;兒童保護領域持續技術創新。9.兒科醫生人才短缺問題獲國家高度關切,高校恢復兒科本科招生。10.對中西部教育國家投入持續加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設定更高推進任務。
(尋路—2016第六個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高峰論壇會務組供稿)

北京:推出六項醫保利好新政
北京市自12月1日起,將推出六項醫保利好政策。一是社區可執行大醫院藥品報銷范圍。二是職工在社區就醫時門診報銷比例可達到90%。三是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四類慢性疾病患者,社區醫生可以開具不超過2個月量的常用藥品。四是醫療機構上門服務醫療費納入醫保報銷。五是家庭病床醫療費納入醫保報銷。報銷起付線由1300元降低至650元。六是參保人員因病情要求在全市定點醫療機構之間轉診轉院發生的有關醫療費用,醫保均按規定予以報銷。(據2016年12月1日《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