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玲
摘 要:隨著課堂教學的改革和深化,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越來越得到體現。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課堂實踐能力,是我們數學學科應重視且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5-01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16
新修訂的《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增加了“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的教學內容,旨在為進一步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更需要一種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怎樣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誘發小學生的創新欲望
(一)創設興趣情境,為學生奠定創新基礎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培養和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先導。教師如果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環境,學生的好奇心就會自然地發展,循序漸進,進而形成強烈的求知欲。創設使學生對新知識感興趣的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適到最佳狀態,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達到激活思維的目的,就會使學生產生創新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 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剛剛接觸數學知識,受年齡、身心發育等條件的制約,教師單純的講解可能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如果把數學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融于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之中,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開心愉悅地合作交流,那么效果會好很多。因此,對小學生來說,在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教學與學生喜愛的游戲、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在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開發智力,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可以說是一石三鳥。例如在學完乘法口訣后,為幫助學生牢記口訣,我在復習課上采用了一個小游戲:“口訣接龍”,即教師先隨便報兩個1位數,如“2”和“8”,指名學生口答其相乘的積“16”(口訣:二八一十六);再讓他提問下一位學生:用所得的“1”和“6”相乘得多少,第二位學生口答“6”(口訣:一六得六);接下去,第二位學生又提問第三位學生:兩個“6”相乘得多少……如此循環,學生興趣很濃。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新授課開始時,首先教師要圍繞本節課學習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做好課前設計,認真創設出有標向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情境。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后,會帶著問題,跟隨教師的思路,在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下獨立思考,合作學習,逐步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重點設計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教師在設計這一環節時,需在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有所深入,循序漸進。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索空間,讓學生通過利用教具、學具,動用心、眼、手等各種感官參與、探究,使學生自行發現和掌握知識的規律,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再次,教師要圍繞難點,從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系統性和規律性等方面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著力解決重點問題,突破難點,由此及彼,拓寬知識層面,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和內容的印象。
二、給學生搭建時空平臺,放手讓學生探索、實踐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起學生創新、探究的靈感和興趣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新想法、創新活動,往往來自于他們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關注,而興趣和關注又來自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的趣味。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疑,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積極帶著問題思考,針對問題進行探究創新。只要教師認真地研讀教材,精心分析教材,做好“頂層設計”,很多知識和問題是可以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就可以掌握和解決的。教師要切實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提供創新的時間,讓學生勇于表現,樂于表現
葉瀾教授說“課堂上,教師要封住自己的嘴,讓自己少說一點,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這就告知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名向導,要避免“一言堂”唱獨角戲,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身心地配合。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要給學生充足的自主時間,去研討、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對于自主探索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有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要以“權威人物”身份來下結論,不要急于否定學生,而是要珍視學生不同的思想見解,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學生在沒有壓力和拘束的氛圍中快樂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辯論,模糊的東西變得清晰,似是而非的知識辯清了,這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提升、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三)留出創新空間,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中的許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創新方面的潛力,我們要挖掘,不要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一定要放手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己思維理解后,聯系生活動手操作,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會從中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奇妙,產生探索數學奧妙的濃厚欲望,自然而然就會形成創新的思想。比如在講授“認識鐘表”一課時,要先讓學生充分觀察鐘面,探究它的秘密,然后自制鐘面,做得好的學生用橙子做鐘面,還連接了電路,形象地展示了鐘表的工作原理。通過動手制作,學生在學習時遇到有關鐘表的知識就迎刃而解了。
作為教師,我們只有改變自己,才能改變課堂。教師不變,課堂不會變,學生也就不會變。為培育創新型人才,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將學習活動內化為一種創新活動,在創新思維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樂趣,探索數學王國的奧妙,培養出讓學生終生受用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責任編輯 吳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