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鋒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原有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探究更科學的改革策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本文從情景設置、課堂演示、課堂引導三方面介紹教學改革方法,以降低初中生數學學習難度,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最終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數學 教學方法 教學現狀
引言
初中數學對于大多數初中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充分的認識,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初中課堂教學質量。對不同學生教師可以給予不同的引導,并做好數學演示工作,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降低數學學習難度,滿足初中生的數學學習需求。除此之外,教師也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豐富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合理設置情景,滿足課堂需求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情景進行全方位把握,在上述基礎上形成針對性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學習效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設置和諧、自由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在該氛圍中快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出發形成相應的學習環境,如運用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構建豐富、立體的學習背景,讓學生正確把握知識內容;結合生活實踐,總結生活經驗,從學生周圍熟悉的數學生活場景出發,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把握和認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筆者在《平行線》教學過程中就從生活中的馬路兩側、黑板框等事物出發,讓學生觀察平行線的特征,通過該生活化情景讓學生正確理解平行線的定義和特征,在該基礎上探究平行線的判定方法,在知識背景基礎上實現了課堂內容的拓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課堂演示,豐富課堂內容
演示性教學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在常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演示教學法中的演示環節進行合理設置,通過針對性演示讓學生全面理解各項數學知識定理、性質及相關內容。教師可以選取多媒體設備、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對各項知識內容進行展示,通過互聯網資料向學生演示各項定理的發展歷程、內容結構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學實驗、數學活動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環節過程中對知識真理進行檢驗,通過演示實踐讓學生全面了解數學知識體系,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筆者在《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教學過程中就在黑板上動手繪制“v=x+4”、“y=x+2x+4”、“y=x-2x+4”的圖像,繪制演示完成后鼓勵學生對上述二次函數圖像的性質進行總結,讓學生自由探討和交流。在上述演示過程中學生結合具體的圖像和公式對二次函數的特征進行分析,其對二次函數的理解更深入,課堂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3.做好課堂引導,提升課堂效益
隨著初中教學改革的推進,許多數學教師開始積極轉變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讓初中生更好地認識和學習數學知識。但是由于受到種種原因的限制,一些教師沒有從學生實際學習狀況出發,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引導,從而降低數學學習質量,不利于今后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對引導工作進行全面設計,做好課堂引導、實踐引導等。
在課堂引導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通過電子交互式白板與學生實時交互,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設置相應的問題引導法、事例引導法等,保證學生順利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在實踐引導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參與,在實踐中做好重點和難點的輔助和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實踐,激發學生初中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筆者在《隨機事件與概率》教學過程中就讓學生分組拋硬幣,統計拋x次時正面向上的概率。在學生統計一段時間后,筆者引導分別對拋1次和拋10次時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進行統計和對比,讓學生分析上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對隨機事件與概率的本質進行探究。在實踐引導和探究交流下,學生對隨機事件與概率有了直觀認識,對上述知識的理解更到位。
4.結語
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改革時應該從課堂實際狀況出發,及時調整數學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他們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最終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師還要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將數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數學知識變得更生動、形象,使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為他們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滿足他們未來數學課程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