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



摘要: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80名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及80名非英語專業大一學生展開英語學習需求的對比研究。問卷從四個維度,共18個問題對學生英語學習的個人需求進行了數據收集。對于最終的數據統計結果,作出相應的總結與分析,并提出該實驗對不同專業英語教學工作的啟示。
關鍵詞:英語專業大學生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 英語學習需求比較
1.引言
需求是任何一種行為的原動力,而需求分析則是提高和發展其有效性的必備條件。在教學活動中,需求分析范圍廣泛,涉及學生學習的方方面面。本文中的英語學習需求分析是指在教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對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和客觀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從而確定課堂上教師應該教什么及如何教。
國內有關英語學習需求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針對單一樣本進行調查分析,鮮有對兩個獨立樣本進行對比的研究?,F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設有英語專業與非英語專業,雖然在英語課時量及所選教材的語言難度上有明顯區別,但從整體來看,在教學方法、教學素材類型等方面并無太多差異,這樣是否可以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答案尚不明確。因此,帶著這個問題,筆者展開了此項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英語專業及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進行英語學習需求對比分析。
2.1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英語專業及非英語專業本科一年級學生,這些學生經過將近兩個學期的學習,對大學英語課程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李養龍與張樂興設計的英語學習需求調查問卷(見表1)。該問卷從個人需求角度出發,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對需求、興趣及動機的研究為指導,將學習需求分為宏觀性學習策略的心理傾向(第1、5、9、13、17題)和學習體/題材的心理傾向(第2、6、10、14題),將課堂需求分為課堂形式的心理傾向(第3、7、11、15題)和課堂情緒情感體驗的心理傾向(第4、8、12、16、18題)。問卷的總體信度為0,823(李養龍,張樂興,2011)。
2.3實驗過程
80名英語專業學生(Group 0)和80名非英語專業學生(Group1)被隨機抽取作為研究對象,在同一時間作答問卷。學生完成作答后問卷被立即收回,其中每組各有6份問卷有遺漏作答現象,視為無效,因此最終有效問卷為每組各74份,共計148份。
2.4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對問卷中的18個題目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問卷采用里克特5級量表(Likert scale)計分,每個題目包含5個分值:“完全同意”(記5分)、“同意”(記4分)、“不一定”(記3分)、“不同意”(記2分)及“完全不同意”(記1分)。題目得分越高,說明調查對象越支持這個觀點。
3.結果
經過軟件的計算和比較,問卷中的第3題和第12題出現了顯著差異(Sig.<0.05)(見表2)。筆者進而對比這兩道題目的均值,發現英語專業學生的分值明顯高于非英語專業學生,也就是說,相比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專業學生更喜歡老師在課堂上多指導口語練習及更喜歡被老師提問(見表3)。
通過這一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專業學生由于具備一定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比較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而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課堂上害怕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表達和交流,反映了他們對自身英語口語水平的不自信,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其口語能力的局限性,這也就是所謂的“啞巴英語”現象,而如何改善這一狀況,則需要英語教育研究者進行反思,從而尋找積極有效的方式。筆者對此提出幾點建議:第一,運用靈活有效、循序漸進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其鍛煉英語口語的動機。例如把課堂口語活動的難度降到最低,先通過簡單的練習讓學生擁有成就感,再逐步提高難度。第二,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不斷給“張口說話”的學生以鼓勵,在學生表達過程中用身體語言或簡短的語句進行肯定,結束后再總結性地糾正其中出現的錯誤或問題。第三,采用有趣的素材提高學生對口語練習的興趣,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及年齡段,深入了解其感興趣或關注的內容和話題,并圍繞這些主題設計出新穎的課堂活動,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積極參與其中。例如對于媒體專業的學生,可以圍繞電影、音樂等主題展開活動;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進行模擬英語面試。
4.結語
對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英語學習需求的比較,可以更針對性地為擁有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制定合適及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發現不同、分析原因并拿出相應的對策,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