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必須借助作業完成。英語作業是教師英語教學和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起著重要作用。有效的英語作業是學生樂意接受的作業,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鞏固與延伸。有效的英語作業能為學生提供練習和鞏固的機會,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習得和技能的強化,得到每日的英語知識和技能的積淀。它是一種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英語能力,挖掘學生英語學習潛力的課后活動;它是一種形式多樣、內容新穎變化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聽說領先,促進學生四項技能發展的富有智慧的教學設計。然而,多年的英語作業維持著傳統舊習,以讀、背、抄等機械方式為主,形式單調枯燥,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造成的后果是學生逐漸失去對英語作業的興趣,有的學生往往馬虎完成,敷衍了事。這種封閉的、僵化的作業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展,阻礙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一、現存英語作業設計問題
作業不應該是一種沉重負擔,讓學生在作業中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生成問題,再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成長,讓作業成為一種學生自覺性的成長需要和人生體驗。但是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作業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1.在作業設計的觀念上:教師主要關注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的理解、鞏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少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傾向于搞題海戰術,認為學生題目做得越多,效果就越好。此外,所選題目不能緊扣教學目標與要求,所布置的題目大多不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2.在作業設計的內容上:有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演繹輕歸納、重筆頭輕口頭的傾向。如有些教師作業的設置僅局限于所學內容,沒有延伸和拓展這種作業,缺少創新,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由于每天都要批改和檢查各種形式的學生作業,但是作業基本上是統一布置,在統一時間內完成上交,因此在作業的針對性方面缺少思考。并且,由于市面上有多如牛毛的教輔材料,教師很容易得到大量資料,為圖省事布置作業方便,順手拈來幾本教輔材料,不加分類和鑒別,復印后發給學生,使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
3.在作業設計的方式上:作業現狀表明,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機械訓練仍然占據較大比例,這也是為什么學生作業成為最受人詬病的教學現象,過多的機械性抄寫和背誦,甚至伴有一些懲罰性的機械抄寫作業,學生不得不應付大量、枯燥的作業練習,導致中學生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抄襲作業,逃避作業甚至抵制作業,過多強調書面作業、習題演練,而實踐性與口頭表達的作業較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布置作業便是讓學生抄生字、抄課文,或做題目、做試卷,很少布置朗讀、復述、背誦之類的口頭作業。
4.在作業設計的要求上:比較強調統一要求,不少還是機械重復、死記硬背的要求,缺少選擇性、層次性、開放性和與實際的聯系性。在英語訓練中,教師要求學生背誦單詞和課文段落的量比較大,學生課間幾乎都在做這樣的作業;單項選擇、完形填空、句子填詞等這樣的作業內容成為練習的主要構成部分。在聽力和閱讀訓練中,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教學中應使用一定量的開放性材料,但是實際上,大部分的閱讀和聽力材料是封閉性答題,最終都回歸到教師的標準答案上。這使得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于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都布置同樣的作業并作同樣的要求,因而作業中利于學生發展的成分很少,學生所做無用功較多。
二、優化英語作業設計。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作業布置要有目的性和層次性。作業布置要有目的性既要有利于鞏固新知識,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又要體現課堂教學應實現的教學目標。這就是說作業要練習什么教師要心中有數。如布置預習作業,應該直接針對即將授課的內容,又如能力培養類作業,就要求要循序漸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學生高一進來,我們就該有一個總體的教學計劃及作業布置規劃。如閱讀訓練。高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高二則以訓練學生閱讀技巧為主,如如何做主旨大意題、細節理解題、語義猜測題等,高三的作業就是讓學生接觸各種題材、體裁、題型的閱讀理解題。作業布置要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適合思維能力層次不同的學生。針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教師要精選設計作業題,有針對性地分層次留作業,即作業數量適當,難易適度,讓各層次學生都能完成。
2.作業布置要有選擇性和趣味性。盡管我們師生手頭都有很多教輔材料,但我們不能把這些資料不加選擇地當做作業布置給學生,而是應該根據我們的教學需要,大膽地補充或刪減手頭的資料。所以,在整單元授課之前,教師至少要把整個單元的教材和練習全部瀏覽一遍,做到心中有數,特別是完型閱讀的練習有很多,老師一定要事先做一下,結合本單元的話題及所學詞匯,有的放矢地選擇相關閱讀材料。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饒有興趣的作業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完成。趣味性要體現出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內容有創造性,作業既要有書面的,又要有口頭的:既要有動口說的,又要有動手操作的。
3.作業的布置要有重復性和實踐性。老師布置作業要注意反復呈現學生易錯題,及時批改并講解。我們有時會發現,某個知識點的練習已經出現講過好幾次了,可很多學生還是沒有掌握。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注意把學生易錯常錯的題目反復及時地展現在例句或學生的習題中。學生接受知識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條是通過間接的途徑獲得,另一條是通過直接的途徑獲得。傳統的學科課程更多地強調知識的間接性獲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英語作業中揭示出知識的應用價值,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和認識水平,生動的操作性實踐作業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需要與之相符合的學生觀與作業觀,以學生為本是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有效作業是師生共同追求的意向。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力求改革傳統的英語作業形式,以發展學生隱性學習能力和顯性學習能力為出發點,構建英語作業新模式,激發學生對英語作業的興趣,提高英語作業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