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晶
花卉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全球快速發展,歐洲國家不僅花卉產業發達而且在世界花卉消費市場中占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產業和消費均發展快速,許多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積極學習歐洲花卉產業發展模式,積極培育扶持本國的花卉產業[1]。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展,花卉也成為我國城鎮居民的重要消費品,花卉業成為我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2]。筆者在論述歐洲花卉產業現狀基礎上,深刻分析了歐洲國家花卉文化促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提出對我國的一些發展啟示,以期為弘揚我國花卉文化并促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歐洲花卉產業發展現狀
歐洲、美國和日本形成了國際花卉消費市場的三大中心,歐洲的荷蘭、比利時、意大利、德國、丹麥等均為全球花卉主要的生產國家,歐洲國家花卉消費中以德國、荷蘭和法國為典型代表,每年消費達92億美元,占全球花卉市場的80%,德國是花卉消費最多的國家,2012 年銷售額達86.7億歐元,人均消費106歐元[1,3],荷蘭2012年花卉出口額達35.6億歐元,生產的花卉占全球的52%,其中球根花卉占到全球的80%,每年生產的90%以上花卉主要面向歐洲其他國家出口,被稱為“世界花卉王國”和“ 歐洲花卉生產中心”[4]。在盆花消費方面,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所占比重較大,在2008年,德國盆花消費占花卉總消費的56%,人均45歐元,荷蘭盆花消費占花卉總消費的38%,人均36歐元,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盆花消費占花卉總消費的比例分別為40%、31%和23%,人均分別為20歐元、11歐元和9歐元[5];在鮮切花消費方面,荷蘭、法國和英國的人均年消費數量分別為150支、80支和50支[1],歐洲國家是全球鮮切花主要進口地區,2004年進口總額達31億歐元,消費支出120.14億歐元[6]。在設施園藝種植方面,歐洲國家主要以高利潤的花卉生產為主,2010年,歐洲主要國家的設施園藝總面積大約為33.9萬hm2(如表1),為世界設施園藝總面積的8.3%,雖然所占的比重不大,但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非常強,并且在生產中非常注重設施栽培新模式的研發和生產質量[7]:
花卉文化促進產業發展的表現方面
1、花卉與人們的生活
在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追求閑適生活的北歐國家,花卉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把花卉用來充當禮品[8]。英國民眾對花卉非常熱愛,許多人在花園里傾注無限熱情,創造出許多非凡的花園景觀與人分享和交流,推動了花園的水平[9]。芬蘭是世界最北部國家,花卉種植非常不易,但芬蘭人崇尚“Sisu”精神(意為“堅強不屈和勇氣”)并通過新技術及環保效益使產業獲得成功[10],芬蘭約三分之二的人擁有花園,該國冬天被白雪覆蓋,每年開春各園藝中心擠滿了人,許多人都利用這個黃金季節搞花園“DIY”,80%的園藝產品交易額在5至6月間完成,人們買來花卉布置或種植,在有限季節里將花園打扮得繁花似錦[11]。
2、花卉題材的開發與利用
瑞典基本每年都發行花卉題材郵票,如2010年5月發行“三色紫羅蘭”5枚郵票,在2011年5月發行一套“睡蓮”郵票,11月發行圣誕節仙人掌、猩猩木、圣誕玫瑰和孤挺花4種花卉郵票[12]。法國人喜歡花卉,可以從他們所喜歡閱讀的花卉園藝圖書看出,法國花卉園藝類書籍在2002年出版了154種,而在2010年則多達259種,花園、花卉和園藝盆栽方面的題材被出版社不斷挖掘,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13]。
3、豐富多彩的花卉文化
在歐洲,大多數花卉或其組合都有特定的意義并形成了系統的花卉語言,象征意義多與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和宗教聯系在一起,《圣經》中的花卉與歐洲古典園林中的花卉種類關系密切,在今天許多的城市公園專門開辟有“《圣經》中的植物園”[14-15]。歐洲園林中花卉文化的體現方式相對直觀,人們通過配植形成圖案表現對花卉外形和色彩方面進行觀賞,同時,在園林中花卉配植多以規則形式出現,如修剪造型樹、繡花花圃、綠廊、植物迷宮、花壇等,以量取勝,此外,還以花卉紋樣裝飾庭園,體現了園林造景中對幾何美和人工美的注重。歐洲園林中大量花卉應用造景的設計理念極大地刺激了花卉生產和銷售。
4、“國花”文化
荷蘭花卉產業發展的成功歸結于建立在獨特的國花郁金香文化基礎之上。荷蘭是全球郁金香最集中生產地和最大集散地,在西部利瑟地區每年從3月到8月都要持續舉辦郁金香季,開展長達40km的郁金香花車游行,每年全球各個國家的幾十萬游客都被郁金香季吸引,強大的文化吸引力促使全球郁金香的市場不斷擴展和壯大。這種將傳統花卉生產為導向發展模式轉化為以全球市場消費為導向的產業持續發展模式,使荷蘭的花卉及其產品成為現代文化創意的載體。目前,荷蘭每年有60億株的郁金香出口到其他國家,其花卉產業發展注重國花郁金香文化的創意和感召,使產品創造出新的價值和市場空間[16]。荷蘭這種把花卉生產與文化相結合并把產業發展成經濟支柱的發展模式,在世界上非常稀少。
5、龐大、成熟的花卉產業
2014年6月,“花園世界展覽會”(Gardeners World Live)在英國伯明翰舉辦,該展會由皇家園藝協會在1992 年創辦,已連續舉辦23屆,吸引了近7萬觀眾參觀,通過展示和比賽相結合向觀眾呈現了獨具現代氣息和創新意識的家庭花園設計,反映了英國現代花園布置的最新發展動態[17],英國的切爾西花展經過100年的經營,已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花展活動,該展會展出面積約10hm2,每年5月舉辦,由于觀眾太多,從1988年開始實行限票,在2012和2013年都只發售15.7萬張并且一發售就被搶購一空[18],英國展會眾多觀眾參與說明花卉園藝已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根特市是比利時觀賞園藝會展中心,每年的3月和8月都分別舉辦一次國際花展(FLORALL fair),每5年舉辦一次世界知名的觀賞園藝產業盛會——根特國際花卉展示會(Floralies of Ghent),2010年4月舉辦的根特國際花展吸引了30萬人的參會[19]。
6、花卉產業的創新發展
通過發展創意農業,荷蘭、德國、英國等實現了花卉產業的深層轉型。荷蘭的創意農業以“高科技創匯型”的特殊優勢成為世界典范,該國的花卉產業是以農場為平臺的花卉生產及相關文化創意活動,1500余家的花卉農場,種源公司、科研機構、農業生產設備公司、相關文化藝術活動策劃以及金融廣告等企業構成了花卉支持產業;在德國,“社會生活功能型”創意農業大力發展休閑農莊和市民農園,開發花卉園藝,在滿足居民的生活、休閑和娛樂方面需求的同時促進了城鄉的可持續發展;在英國,“旅游環保型”創意農業源于其悠久的工業史、發達的工業化和先進的城市化,催生了農業旅游,刺激了花卉產業的發展,英國是全球發展農業旅游的先驅國家,至今引領世界休閑農業旅游業的發展方向[20]。
7、花卉產業帶熱相關產業市場
荷蘭農業休閑旅游是以其現代化的花卉產業體系發展為基礎的,花卉產業經過400多年發展已經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豐富的花卉文化構成了荷蘭花卉旅游的靈魂,16世紀郁金香從土耳其帶到荷蘭,17世紀郁金香熱最終導致經濟危機,英國水手誤把郁金香球莖當作洋蔥誤食等故事構成了花卉的傳奇文化,吸引著全世界游客進行花卉審美休閑、產品交易、產業參觀學習以及花文化體驗等旅游活動,成為荷蘭花卉產業增值的新路徑,花卉業賣點由產品擴大到了文化,極大提升了花卉產業效益并有效拉動了產業的快速發展[21]。
8、節慶民俗活動中的花卉產業
比利時的杜鵑與秋海棠聞名于世界,根特地區每年生產6000萬株秋海棠,每隔2年,在海棠花盛開的8月15日左右,在布魯塞爾大廣場用近80萬株紅、白、黃等顏色海棠,按照選定圖案“鋪”成一塊面積約為1900m2的“鮮花地毯”,這已經成了比利時人民一個重大節日[22]。許多花卉在歐洲國家節日中不可或缺,它們和節日活動緊緊融合,成為節日民俗文化一部分,并成為節日符號,詳見表2[23]:
9、市場生產經營理念
比利時許多花卉公司成為花卉協會會員后可享受免稅待遇,由協會代向國家納稅,花卉業者被組織起來形成實力很強的生產集團,會員可集中精力投人生產賺取利潤,由若干生產場家參與的協會便于實現專業化分工、規模化生產及市場調節和壟斷[24]。英國、荷蘭等國家在花卉經營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卉經營模式,英國自營農場模式強調地區農業專業化發展;荷蘭家庭農場模式則以集約化生產走花卉業精細發展之路,花卉產業發展主要基于創新的品種資源、先進的生產技術、完善的產業鏈和高效的物流體系等優勢,使產業競爭力較高[25]。
我國花卉文化和花卉產業發展的啟示
1、加大對廣大民眾花卉消費的宣傳引導
目前,我國主辦的許多花卉展覽會參展對象多是生產經營企業,缺少家庭園藝文化的宣傳和引導,大眾參與面和百姓消費力度偏小,只有讓花卉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我國的花卉產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今后在各級各類的花卉園藝展覽會上,應設法增加百姓參與和互動內容,如:開辟大眾花卉銷售區,增設家庭養花講座,開展家庭園藝設計比賽等項目,引導花卉走入尋常百姓家庭,增大花卉產業的市場份額。
2、實現花卉產業與旅游業的緊密結合
花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發達的花卉產業為前提和基礎,沒有發達的花卉產業就難以擺脫短期性和季節性的局限,無法使花卉旅游成為旅游業的持續驅動力。從國內來看,缺乏花卉產業基礎的花卉旅游與缺乏花卉旅游的花卉產業都普遍存在,雖然有一些具有一定花卉產業基礎的旅游產業,但非常薄弱。應當在提高花卉生產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組織體系、加強產業集群建設、配套產業服務體系、豐富花卉產品等方面進行努力,進一步促進花卉旅游業的發展。
3、實現花卉與文化的緊密結合
在花卉旅游中,花卉文化是其核心的競爭力。在我國,只有挖掘傳統花卉文化、創意現代花卉文化,使花卉與文化緊密結合,才能使其上升為農業審美休閑與花卉文化體驗認知活動,才能提升花卉旅游的競爭力。實現這二者的緊密結合,需要開展花卉文化的創新性開發和利用工作,更要重視花卉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比如:各地區除了必要的花卉文化展示和宣講傳播外,還可以通過舉辦花卉園藝展覽、插花藝術鑒賞、花卉文學作品展覽、花卉作品競賽、花卉主題會展等旅游和文化項目活動,豐富和發揚花卉文化,從而增強花卉旅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4、盡快確定我國的“國花”
目前應當盡快確定出我國的“國花”。雖然確定“國花”的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呼聲很高,但由于方案和意見的不統一,加之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多樣等一些因素影響,目前并沒有確定出“國花”,但應當盡早優選統一方案確定出“國花”,然后在此基礎上,大力挖掘“國花”文化,擴大花卉文化的對外影響力,提升產業產業發展空間。在目前情況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花卉產業發達的地區也應當盡快確定出“省花”“市花”,這可以極大提升地區花卉產業和旅游業的影響力,拉動和提升地區花卉產業的發展空間和檔次。
5、加強花卉產業的整體規劃布局
我國花卉生產和營銷市場分布并不均衡,花卉產業缺少大規模穩定的消費渠道。花卉消費節日性強而鮮花供應主要集中在秋季,春節時段花卉消費潛力高但供應卻是全年最低潮,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我國的花卉主產區和集散地主要集中在農村和城郊,而市場及主要消費群體卻集在大中型城市,導致產品運輸成本高、效益低。因此,應調控花卉的生產以應對花卉消費節日,增加花卉供應力度,其中應重點加強鮮花物流體系的建設,政府部門在花卉生產銷售集散地應對花卉物流公司予以補貼扶持,利于花卉的及時流通和消費。
6、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花卉產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撐,我國作為花卉產業大國需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建立健全多主體、專業化的新型社會服務體系。對于資金投入需求較大、收益回報較慢的服務,如基礎設施建設、花卉科研及枝術推廣等由政府部門主導和負責,花卉合作社則負責具體的生產和銷售環節服務,如供給肥料種子、提供銷售信息等,私人服務機構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靈活地參與投資咨詢、產業服務、產品海外銷售等回報率較高的服務項目。
結束語
我國傳統的花卉文化博大精深,但在我國近30年的花卉產業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花卉的種植生產、城市綠化等方面工作,忽略了引導普通民眾消費、加強花卉文化的開發保護、有序開發花卉旅游、貼近民生的花卉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并且,在這期間花卉育種和生產也并沒有跟上歐洲發達國家的步伐,差距進一步擴大。在這些方面應當引起有關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的高度重視。
總之,我國花卉文化底蘊很深,但產業發展起步較晚,這就需要注重我國傳統花卉文化的傳承和創意,增強廣大民眾花卉消費的參與性,擴大花卉文化的世界認同感,把花卉產業和中國特色文化有機結合,積極拓展花卉展會的居民參與性,加強花卉旅游業的開發,提高物流水平,提升產業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的花卉種植面積不斷增大,產業比重不斷增加,在此基礎上只要重視開發和宣傳花卉文化對產業的帶動作用,我國終將發展成為世界上花卉文化創意、生產消費和外貿出口的強國。
參考文獻:
1.林建忠、賴瑞云、李金雨,等. 世界花卉產業發展概況[J].江西農業學報,2008,20(3):36-39
2.胡雁春.我國花卉產業競爭力分析與發展策略[J].農業經濟,2013,(4):30-31.
3.張萍.銷售額略增、經營基本穩定—德國觀賞園藝現狀簡介[J].中國花卉園藝.2014,(17):59-60.
4.王娜、李海軍、張曉瑩,等.國內外花卉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對比分析[J].北方園藝,2014,(17):185-190.
5.顧俊杰.歐洲盆花市場特色及趨勢[N].中國花卉報,2010-12-14(012版).
6.本刊編輯部.歐盟切花(切葉)市場發展狀況(一)[J].溫室園藝,2008,(3):47-50.
7.郭世榮、孫錦、束勝,等.國外設施園藝發展概況、特點及趨勢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2,35(5):43-52.
8.譙德惠.北歐花店和花卉產品以實用為主[J].中國花卉園藝,2012,(23):22-23.
9.葉劍秋.花卉植物在英國花園里的應用[J].園林,2013,(12):48-51.
10.付立華.芬蘭溫室園藝致力技術創新[J].中國花卉園藝,2013,(17):55-57
11.周潔.芬蘭花卉業依托家庭園藝發展迅猛[N].中國花卉報,2009-09-01(007版).
12.曹馳.瑞典花卉郵票一瞥[J].集郵博覽,2011,(12):66.
13.魏楠.園藝圖書成為法國人生活必讀[J].出版參考,2011,(9)( 上旬刊):39
14.Donzd Catherine.The Book of Flowers[M].Paris:Flammarion,1998.41.
15.GoodyJaek. The Culture of Flowe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04-165.
16.王愛玲.荷蘭花卉產業的創意開發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4,426(10):164-166.
17.張引潮、宿友民、崔琳.探尋英國大眾花卉展覽的成功之道[J].中國花卉園藝, 2014,(14):58-59
18.高立鵬.園藝與花藝界的“奧斯卡”——英國切爾西花展100周年記[J]. 中國花卉園藝,2013,(12):58-59.
19.王新悅.擴大交流,實現共贏[J].中國花卉園藝,2010,(18):10-11.
20.劉麗偉.發達國家創意農業發展路徑及其成功經驗[J].學術交流,2010,197(8):79-82
21.向宏橋.國內外花卉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論壇,2014,7(1):27-31.
22.王殿福.比利時花卉業掠影[J].中國花卉園藝,2004,(21):51
23.歐陽巧林.中西方節日中的植物花卉民俗文化[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3,26(5):88-91.
24.單昭祥.實行會員制,發展首都花卉大市場[J].綠化與生活,1996,(1):27
25.夏金梅.發達國家農業經營模式實踐經驗研究[J].世界農業,2014,425(9):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