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踐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從選材內容、編排體例及任務設置等方面出發,最大化呈現大學多元化目標培養的編寫理念。文章著重分析了該教材的目標體系定位、呈現模式和完善途徑,為教師、學生準確認知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和后期出版機構改進教材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目標體系;呈現模式
【作者單位】李翠平,中國礦業大學外文學院。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大學公共基礎課教改項目“可評價學習目標導向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一致性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JC11);中國礦業大學公共基礎課教改項目“基于溝通分析理論的大學英語課堂行為管理策略與實踐”(項目批準號:2016JC10)。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是整個大學英語系統工程的基礎和根本。受高等教育規模、傳統教學觀念、師生水平和課程考試等各種因素影響,教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作為教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的重要教學工具,其編寫能否精準呈現課程要求的核心目標,體現先進英語教學理念是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實現的重要保障。《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三版)(以下簡稱《讀寫教程》)是面向廣大非英語專業學生編寫的一套英語教材,在前兩版基礎上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和完善,于2015年正式出版發行。文章著重分析了該教材的目標體系定位、呈現模式和完善途徑,為教師、學生準確認知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和后期出版機構改進教材提供了借鑒。
一、目標體系的定位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國家對于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高校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要求高校應“落實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要求”。
經過不斷探索,研究者對語言學習的理論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社會語言學家 Hymes 認為,語言能力包括生成語言的能力和使用語言的能力。認知心理學家 Bruner 強調,教育的核心不是學習事實性知識,而是培養認知技能和策略。人本主義心理學進一步指出,培養認知技能,培養完整的人都是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其內在情感、信念、價值和意愿。此外,語言學界已達成共識,認為語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基于國際化背景和語言教育研究,即將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并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并對閱讀材料選取與批判性閱讀思維培養等方面做了具體描述。以此為依據,《讀寫教程》把“語言能力、文化交際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材編寫的核心呈現目標。
二、目標體系的呈現
1.語言能力
《讀寫教程》四冊書均以語言技能學習為主線,以每個單元section A和section B兩篇閱讀文章為依托,設計了與單元主題、詞匯和段落結構相關的詞匯、聽力、口語、寫作、翻譯專項訓練任務和閱讀技能指導,通過全方位訓練,促使學生不斷使用文章中的詞匯和篇章知識,強化其意義表達,促進語言知識的習得。為實現語言在真實語境下的運用,編者在每單元結尾處設計了一項與主題相關的綜合性語言任務“unit project”,學習者需要與團隊成員就項目內容開展信息搜集與整理、調研、討論,并通過口頭報告、演講或辯論等多樣的形式進行展示。通過 “語言做事”,學生能提高其語言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以主題為單元的語言項目全面訓練和由易到難的單元編排順序實現了學習任務設置的多樣性、連貫性和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2.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在分析和評價基礎之上的思維重構。《讀寫教程》借助單元主題下的不同閱讀文本和課后問題對學生進行思辨能力培養。閱讀同一主題的多個文本有利于學生構建背景知識圖式,增強其思辨能力和意識。教材中的文本不僅呈現的是目標語的語言特點,更重要的是它們承載了不同的文化和信息。《讀寫教程》每個主題單元下轄兩篇閱讀文本,這些文本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和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思維產物。語言學習者閱讀此類文本,可以理解、審視和質疑其觀點,可以拓展認知視角,開闊思維方式,從而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課后閱讀理解中的“critical thinking”部分設計了與主題相關的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能夠有效拓寬學習者的固有思維,激發學習者開展真實對話的欲望,成為他們主動思考的強大驅動力,把學習者從單純對語言技能和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層次提升到深層理解、分析、評價和應用的層次,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認知教育目標。
3.跨文化交際能力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英語教材的重要編排目的。為了幫助學習者理解、尊重和客觀審視文化差異和價值觀,防止由于社會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差異造成的交際誤解或沖突,《讀寫教程》通過信息批注、課后練習和教材材料選擇等方式滲透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差異。編者對文本中學習者不熟悉的文化元素以“culture note”的形式編注在單元文本末位。課后練習的“translation”部分包含英譯漢和漢譯英兩段段落翻譯,內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化傳統與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習者理解和表達中西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溝通能力。在選材來源上,編者選取了英美國家原汁原味的閱讀材料,學習者有機會感知到真實的語言場景,學習地道的語言表達,接觸真實的文化元素,真切感受不同文化的思維模式和情感態度,有利于增進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提高文化交流能力。在材料結構上,教材充分考慮了時代背景和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及思維特點,選材內容涉及社會、歷史、科技和文化等范疇,題材廣泛,幫助學習者拓寬視野。
4.自主學習能力
《讀寫教程》在出版紙質教材的同時,還同步提供了外語數字化教學平臺Unipus和基于移動終端的APP,作為教材的有效補充、擴展和延伸。通過Unipus平臺,《讀寫教程》的數字課程提供了與紙質教材配套的豐富學習資源和學習、測評工具。學習者可以在課堂學習之余進行多樣化、個性化的自我訓練和提高,并可以通過社區學習實現與教師、同學的及時互動。
三、呈現模式的完善
1.明確目標敘述
雖然《讀寫教程》符合《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目標定位,在核心目標的呈現上做了細致、充分的考量和安排,但是學習目標在每個單元開頭部分缺少清晰的敘述,教師、學生雙方很難精準把握編寫者的編寫意圖。編寫者可以在教材中將每單元的學習目標具體化、明確化,為教師、學生提供清晰指向;還可以將整套書、每冊書和每個單元的目標承載和設計納入教參中,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具有統一性、層次性和明確性的目標體系,做到有的放矢。
2.強化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是學習者學習目標達成度的自我檢測,學習者通過對照評估項目反思學習過程和結果,可以全面客觀地了解、管理和監督學習情況。自我評估實質上是對學習目標的照應和總結。《讀寫教程》中未涉及學習者自我檢測項目,學習者缺乏學習的歸宿點和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習者目標意識的形成,也不利于學習者自主管理習慣和能力的培養。編寫者可以針對每單元的學習目標,在每單元結尾部分設計學習者自我檢測項目,作為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基本反饋工具,讓學習者學有所依,學有所測,從而促成學習者學習目標體系的建構,提高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
3.豐富材料類型
Cortazzi & Jin認為,教材中有三種文化類型的內容可以呈現:英語作為本族語國家的文化,學習者自己國家的文化,所有英語國家和非英語國家的文化。筆者分析《讀寫教程》中的篇章,發現英美文化背景下的文本居多,其他兩類文化內容缺失或被邊緣化,文化配置存在明顯不均衡。配置失衡讓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之間、母語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缺少比對工具,不易對各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形成深刻認知,文化批判力會受到限制。中國文化在文本中的不足會讓學習者忽略對本族語文化的鑒賞和學習,也會造成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的失語。為提升學習者的文化包容度和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教材編寫者有必要在教材中適度拓寬文化語境輸入,豐富文化類型,讓學習者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理解、分析和批判文化現象,切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和思辨能力,形成國際化的視野。
總體而言,《讀寫教程》中的內容選擇、編排結構及任務設計都指向了目標體系下各項能力的全面培養,是一套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形勢與教學改革趨勢,融時代特色、教學培養目標和先進教學理念為一體的優秀教學材料。在教材實際使用中,教師需要結合《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研讀教材內容及體例,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制定課時目標、學期目標和學年目標,設計相應的評估任務,補充與單元主題契合的多元文化語境下的語篇,為多維目標的達成創造良好的環境。
[1] 趙林靜,柳華妮. 基于整體教育觀的大學英語課程定位與教材建設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2(9).
[2]安琳,王蓓蕾. 新要求 新視角 新體驗——“新目標大學英語”閱讀系列教材編寫理念與特色[J]. 外語界,2016(2).
[3]王曉霞. 教材、語言與高級思維能力培養[D]. 山東農業大學,2010.
[4]賈巍巍,周龍. 論外語教材開發的傳承和革新——在“體驗”思想指導下的外語教材開發研究[J].中國外語,2010(9).
[5]李翠平,王加俊. 大學英語教材出版現狀及編寫策略[J]. 出版廣角,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