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煥



漆線雕千百年來流傳于閩南大地,興盛于海峽兩岸,其蘊含著華夏文明脈絡發展的基因,又在閩南民間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逐漸成為我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文章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將閩臺傳統漆線雕工藝的演變進行梳理,不僅了解漆線雕工藝的發展進程及現存生態,也分析了閩臺漆線雕人才狀況,并提出了閩臺技師如能發揮各自技藝優勢,共同培養兩地漆線雕藝術人才,為該行業培養優質的后備力量。從而讓漆線雕這一艘閩臺傳統民間藝術之舟,迎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東風再次揚帆起航。
在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當中,傳統民族手工藝起著不可磨滅的特殊意義,我國民間手工藝更是華夏文明脈絡的組成部分。而閩臺漆線雕作為帶有閩南傳統文化元素的手工藝,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漆線雕的主要加工材料是我國土產天然大漆、桐油、瓦灰等。傳統的閩、臺漆線雕所表現多為神佛題材,其表現手法兼收并蓄了宮廷裝飾,宗教裝飾、傳統民間裝飾等各種裝飾特點??梢哉f其工藝形成與發展,依賴于閩,臺民間宗教信仰的興盛以及神佛塑像行業的繁榮,故而民間又稱其“漆線妝佛”“妝佛”“漆線”(圖1)。漆線雕至今在閩南大地流傳了上千年,其技藝承載了隋唐神佛造像的遺脈,并深受宋元時期泥線雕技藝及瀝粉工藝的啟發,尤其是線雕技藝的影響,漆線雕技法起源與宋元時期,并逐漸形成于明末,直至清初其工藝才逐漸成熟。漆線雕發源于閩南的泉州,并同時興盛于閩南、臺灣兩地,爾后又傳至潮汕及東南亞華人地區。文化部于2007年5月20日,把漆線雕技藝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同時國務院政府網上公布了,蔡氏第12代傳人蔡水況先生為漆線雕傳承人。漆線雕技藝進入了國家首批非遺,這必將成為振興閩、臺漆線雕業的動力,更是發展的關鍵契機。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遺產的漆線雕技藝,其傳承方式可以說是一種活的藝術。通常民間手工藝傳承主要由傳承主體,傳承場所、傳承方式,傳承對象四部分構成。對于漆線雕的傳承主體就是漆線雕的傳承隊伍,而保護傳承隊伍是相當重要的工程,培養大批的傳承技師就是保護傳承隊伍,也就把漆線雕工藝傳承下去。如何把這一閩臺兩地特有的傳統工藝傳承下去,保護這兩岸共有的文化遺產,我們兩岸都要有這一份責任和義務。希望閩臺兩岸技師同行進行交流,發揮兩岸技師各自工藝優勢,共同培養漆線雕后備人才,讓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寶藝”發揚光大。
一、漆線雕史考
自唐代以來閩南“漆線”就運用于佛像裝飾。漆線雕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之所以始終植根于閩南文化,是與閩南地區民間信仰豐富多彩,大小寺廟林立,民間宗教的興盛有關。加之“閩南多鬼神”,幾乎家家供奉神祗,建筑中也多裝飾避煞鎮邪圖案,這也為以制作神佛為主的漆線雕業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空間,從而也促使漆線雕業發展。閩南地區開發的歷史比較早,南方古閩越族人曾在此活動。上世紀90年代,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德化縣牛頭山南麓半山腰上,考古發現了一件殘破漆線紋飾的木盒子,用碳14測出距今1680至1630年前,經考證它是東晉時期首飾盒。也可以看作閩南最早的漆線雕物件。也是在1994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陳仲玉教授,在臺中金龜山明朝永樂13年遺址調查研究工作中,也發現一個缽的漆線雕物件。這就是說臺灣的漆線雕歷史早在明初就有了。
而閩南漆線雕可考的歷史應始于初唐,根據《泉州市志》記載,永春縣仙洞山真寶殿祀奉著一尊漆線裝飾的“毗廬遮那佛”的佛像,制作于初唐(1987年對此佛的修復時,在底座內部有寫著貞觀七年的字樣)貞觀(627—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可見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閩南有眾多廟宇,祠堂中均可發現雕有漆線的物件。建于晚唐咸通年間(即公元860—874年)廈門同安梵天寺,寺里一個佛像基座就有漆線的圖案。在泉州較為著名的有安溪縣的普陀寺,寺里有一個宋代元祜年建的婆羅門佛柱狀須彌座也裝飾漆線圖案。原本率屬于廈門同安縣的金門,該島金城鎮大道宮里的一龕座有漆線裝飾紋樣。據考證該祠建于明末鄭成功據廈、金兩島的反清復明時期。除此之外,根據清光緒朝《金門志》的記載得知,金門太武山東南麓的太武巖寺建于宋咸淳中期,寺有一些明清裝飾漆線的佛像、底座、圓柱等。在漆線雕發展的悠久歷史當中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演變階段。
1.宋元至明末是閩南漆線雕工藝起源和形成階段:閩南漆線雕工藝是受宋元泥線雕及瀝粉工藝的啟發而產生的。其技藝的起源和形成,無不與閩南當地民眾的廣泛宗教信仰及神佛塑像制作的興盛有關。據明代黃成的《髹飾錄》記載,宋元時期瀝粉雕和堆漆手法已經普遍使用于閩南的佛像裝飾。當時在閩南有漆線雕制作的絕佳材料“白土”,其質地細膩且有粘性很適合粉底打磨。加之閩南各地河泥質地較好,又盛產青磚、桐油,是粉料和搓泥漆線的絕佳原料(圖2)。有漆線雕制作所需的穩定原材料來源,又有深厚的閩南文化及宗教民俗信仰充實豐富了漆線雕的藝術內涵,加之歷經數十代能工巧匠的創造發展,漆線雕藝術就是在這種深厚的人文歷史背景下誕生了。明代初期,一般寺廟建筑物裝飾紋樣較多還是采用漆或者漆灰的堆漆法,線做的精細裝飾尚不多見,這種堆漆法在明代普遍使用。而閩南的漆線雕工藝是到了明中晚期才逐漸形成并得到運用。但此時的漆線雕技藝仍然比較初級階段還是表現一般的平面局部圖案。
2.明末清初是漆線雕的成熟階段,在那時候閩南漆線妝佛造像已經有了特定的風格,民間普通百姓也開始接觸到漆線雕,由于居家供奉的神龕不大,因而神佛像走向小型化且更注重華麗精致的裝飾。明成化年間,德化東山洋村佛雕第五代傳人李家福采用漆線雕制作廣澤尊王金身,其工藝水平非常高超至今保存完好,這尊佛身多彩、華美、浮凸、精細等漆線雕特有的藝術效果巧妙地裝飾在佛像的身上,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閩南當地文化及審美取向。制作漆線雕所用的原材料方面,閩南盛產的樟木有余香且千年不朽,是雕神像的首選木材。加之閩南又有粘性好細膩的水田泥,非常適合神佛泥胎的塑造。到了清代初期,漆線雕工藝裝飾不僅用于寺廟也開始用于官衙、祠堂、民宅上。早期漆線雕有易蟲蛀、變形、保質期比較短的缺陷,這主要是由于當時漆線雕工藝不是很成熟,多采用糯米粉和木胎等粗簡材料的原因。此后匠人們發現用漆液與紅磚瓦粉糅合成漆泥用于雕制,其作品能保存長久,甚至上百年。在這以后閩南的漆線雕不斷完善發展,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制作程式,神像衣飾廣泛采用堆漆及漆線并用的手法,使之裝飾圖案比明代更有淺浮雕的效果。
3.清乾隆、嘉慶、道光時期是漆線雕的鼎盛階段,在這一時期閩南漆線雕工藝、技法更為靈活純熟,出現漆線堆疊的立體手法,其制作工藝及表現手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歷來閩南的民間工藝品種繁多,有漳州的木偶頭雕刻、德化瓷雕、及遍布鄉野的木雕、泥塑、石雕等,如此豐富的民間工藝品種為閩南漆線雕藝術提供了借鑒。加之清中期社會上的達官貴人喜愛精雕細磨,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于是便產生鏤金錯彩的貼金、配彩,使得漆線雕工藝達到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此時的漆線雕仍然少而昂貴,一般只收藏于寺廟、官宦、商賈家中,平民百姓雖喜愛卻是無法染指的。
4.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前是漆線雕的下滑期:到了清代末期,漆線質量及工藝水平與清中期相差甚遠,閩南漆線雕業也開始走下坡路,一些清代中期的技法都已失傳,這與當時社會動蕩、國家內憂外患不無關系。到民國至解放前時期,社會更加動蕩、戰亂頻繁、軍閥割據、抗戰內戰、民不聊生,漆線雕水平更為低落,幾乎找不出那一時期的漆線雕佳作,但此時的臺灣由于是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時代、日本本土大量需要漆器卻意外得到發展。建國初期,整個社會倡導科學文明,各級政府也積極宣傳人民群眾破除迷信、克服舊社會陋習。漆線雕這個以雕神佛像為題材的行業紛紛關門。例外的是,由于當時國家急需外匯,允許某些廠家生產出口外銷工藝品。“西竺軒美記”商號生產漆線金木雕佛像類的產品,是廈門政府允許出口東南亞等地的漆線雕廠家。1956年,全社會開始了合作社熱,“西竺軒美記”商號也并入新成立的廈門雕塑社。此后雕塑社里的蔡文沛先生感到漆線雕行業危機,意識到如果不改變單一制作傳統佛像形式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漆線雕是難以生存的。在這之后他創作了一些歷史題材的漆線雕人物,這一舉動也起死回生般地解救了漆線雕行業,也就此為漆線雕打開了一條新路。1973年,蔡水況先生又把一些傳統吉祥紋樣,創造性地移植到瓷瓶、瓷盤上,拓寬漆線雕工藝品新的表現形勢。也是在同年,此類漆線產品正式被定名為“漆線雕”。
5.新時期的發展與創新:經過幾個歷史階段的滄桑變幻,閩南漆線雕藝人們開始意識到,在新時期如何讓漆線雕工藝發展與創新。特別是近年來國家的發展,人們精神文化產品需求日益增長。漆線雕工藝品也再次得到人們的關注,此時漆線雕的工藝也進一步提高了,品種多樣化,不僅國人喜愛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而且得到很多外國游客的歡迎,甚至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友人。這也說明藝術不是少數人,而屬于全體人類,是人類共同的生存形式。現在閩南漆線雕已在原有制作技法的基礎上,借鑒其他民間工藝技法特長,不斷豐富和發展漆線雕技藝,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和文化藝術價值(圖3)。改革開放后閩南的廈,漳、泉三地,寶島臺灣及全國各地,漆線雕行業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目前在閩南的廈門同安、泉南臺商開發區、漳州的龍海就有近三百家漆線雕工藝廠。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及沿海開放城市,每年來廈門游客量很多,這也為對外貿易及推銷漆線雕工藝的品牌起著橋頭堡的作用。
二、閩臺漆線雕傳承狀況
(一)閩南漆線雕傳承狀況:閩南漆線雕的傳承是與其形及發展過程相伴而行的,如果從初唐算起至少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傳承歷程中,經過無數代閩南漆線雕工匠的心手相傳,逐步形成具有閩南本土特色漆線雕技藝。閩南漆線雕技藝傳承主要是靠父子相傳或只在本族中“口傳身受”“世代嬗遞”的家族式傳承,據《同安縣志》記載:“早在明末清初同安的“漆線”主要為佛像和建筑浮雕裝飾……古城同安南門外岳口村,村里五百多人口均為蔡姓之同宗族,全村每家每戶均與“漆線”職業行當為生,世代相傳……該村從事‘漆線匠人分布于閩南的德化、廈門港、泉州洛陽、永春城關南門外一帶?!苯▏跗诘?955年,廈門市成立了工藝美術合作社就有漆線雕項目,開始對社會上招收學徒,但基本上還是沿襲傳統的師徒“口傳心授”形式,無任何文字教程及理論指導。1959年,廈門美術工藝出口公司聘請晉江安海鎮的“廬山國”第七代傳人邱清池指導生產出口東南亞的佛像漆線雕塑工作。后來由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開辦民間工藝專業,邱清池又借調到該院任雕塑系民間雕塑輔導老師。1972年,國家對民間工藝重新重視,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十個工藝美術研究所及不計其數工藝美術培訓基地。廈門工藝美術廠此時為了生產,也開辦了兩期漆線雕方面的工藝培訓班。上世紀80年代初期,原本的國營企業不適應剛剛實行的市場經濟,一些像工藝美術廠這種手工藝小企難以為繼,就連工資都難以發出,更不用說人才培養了。時間進入上世紀90年代,整體國家經濟蓬勃發展,漆線雕業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但由于漆線雕工藝比較復雜,不易掌握,精深的技藝,只有經過刻苦訓練才能全面掌握,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學,漆線雕人才傳承問題斷檔現象最嚴峻。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雖然不象傳統的漆線雕技藝只傳男不傳女了(圖4),但傳人不易尋覓,后繼乏人,還是最緊迫的問題,應呼吁有關方面對這一閩南民間獨特工藝進行搶救保護。
閩南漆線雕在傳承培育新人方面,有自獨特創新的培養方式,早期的漆線雕被稱為“漆線妝佛”,即用“漆線”的工藝來裝飾佛像的意思。傳統的漆線雕傳承靠的是“口傳心授”、對外秘而不宣的家族式師徒傳承。如今傳承方式雖以不同過去,但基本還是師徒相傳的模式,只是可以對外收徒。當漆線雕正式被國家批準為國家首批非遺后,這的確給漆線雕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這幾年在閩南的漆線雕公司發展很快,它們雖已不再像以前傳統的漆線雕企業傳承方式,能容納社會上各個年齡段的人員,但大多數漆線雕企業只重視產量,一些急功近利的企業由于追求現實效益,對于人才儲備、人才培養、企業文化的觀念比較滯后。人才培養還是靠師徒相傳的模式,缺少培養計劃及理論知識,不利于漆線雕工藝的弘揚與發展,人才斷檔的現象依舊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前年,在廈門舉辦的第四屆海峽文化博覽會上,閩南漆線雕作品大放異彩。在有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國內的一些高等院校參加的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潘莉萍提出:“應以嚴謹和謙虛的態度來從新認識閩南漆線雕,應把人才培養提上議事日程,進一步強化校企合作……閩臺兩地漆線雕業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培養人才?!蹦壳伴}南漆線雕代表人物有廈門同安蔡氏團隊的代表人物蔡水況大師,其兒子蔡士東及兩位入室弟子王志強與蔡彩羨。在過去3年,他們共獲得全國的工藝美術大賽金獎多個,有中國工藝百花獎、中國漆花杯等4個金獎。4件作品分別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國家工藝美術館。其他代表人物有泉州永春蓬壺的呂俊杰、晉江安海的邱加田、泉州張坂黃雪玉、漳州龍海的黃勝陽、黃培聰。
(二)臺灣漆線雕傳承狀況漆線雕源于閩南并已流傳千年,自從三百年前隨著閩南先民跨過海峽來到寶島臺灣,已經早已融入臺灣當地文化氣息,在傳承方面也有其本土特色。根據《臺灣省通志>記載:“本省之漆線匠人,明清以來,乃傳自福建,均以神像、神龕涂漆罩金為業。”明清時期,大量的中國大陸移民渡海來臺灣,其中的有些閩南人紛紛開設漆線雕的作坊,以本家族子弟為主的師徒傳承模式。最有名的屬泉州人沈紹安的漆器店,有資料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898年),沈紹安第五代繼承人沈正鎬將作坊帶到在基隆首次接受家族外徒弟。清未,廈門人薛乃恭在臺北現在的寧波街一帶開設建興漆藝店,也制作“漆線”并招收學徒工,該店是一個前店后工坊店鋪。臺灣日治時期日本對漆器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日本人開設了同和工藝美術漆器制造所,后又開設了新竹漆工業株式會社,其中漆藝的生產也包括“漆線”工藝,企業均以學徒式的生產教育來培訓員工,這對當時臺灣“漆線”業的員工的技藝提高是有建設性的。除學習“漆線”的制作技術及生產外,每周均加強技藝提高課程,是一種有紀律的職業訓練。
臺灣光復后,一些原本在日本工坊的臺灣學徒自行開業承制漆線雕。除了劉淑芳女士創立“美成工藝社”從事生產和招收學徒外,臺中、新竹等地也有,這些社團為臺灣培養大量漆線雕人才。臺灣培養漆線雕人才的功臣是米爾帕赫羅工廠,該廠1961年設立,由美國資本家出資,雇用了大量的臺灣員工學徒,如今活躍在臺灣漆線雕行業的一大部分技師就出自于該工廠。1976年起,政府除了較早委托的臺灣工藝研究所培養漆線雕人才外,還相繼委托其它民間單位,有南投縣南投漆器博物館和臺中埔里鎮的天然漆文物館。這一系列舉措對臺灣漆線雕的發展、傳習均做出了很大貢獻。1984年起,“臺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在傳統工藝技術文化的研究中,將漆線雕工藝傳習列為優先辦理。近年來在一些大學也紛紛開設漆線雕相關課程,如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臺灣東海大學、云林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范大學等,但這些學校理論性較多,教傳統漆線雕技藝少,多數畢業生還是無法獨立操作,往往還得到漆線雕工場回爐,從這一方面看校企聯合是培養一個合格漆線雕技師的關鍵。臺灣漆器的人才培養從先前閩南師傅帶徒傳習,到結合有自身的本土傳習特點,加之日據時期工廠式培養,這一系列的多元培養,產生出一大批漆線雕技師,這里要提到3位對臺灣漆線雕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是臺灣漆線雕發展的推動力,分別是陳火慶、賴高山及王清霜。
1.臺灣漆工藝的先驅應該說是陳火慶,陳火慶先生是中國臺灣臺中縣人,早年在臺中工藝專修學校當漆藝老師,后來到臺灣手工業研究所作漆線雕指導才讓業界重新發現,而手工業研究所則是基于對傳統漆藝文化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漆藝的本質是重要的產品涂裝技術,這也是對漆線雕進行造型設計,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再創造,陳火慶先生技藝水平豐富且純熟,在臺灣漆線雕發展歷史上可以說是漆線雕界的最大貢獻者,而其技藝得以傳承更是行業界的萬幸。
2.賴高山在臺灣漆線雕工藝應是傳承見證者的角色,一生經歷臺灣漆線雕發展興盛期,到由于經濟環境的改變進入轉型期,再到上世紀70年代漆線雕產業恢復發展期,如今賴高山不僅在臺灣島內非常有名,也得到日韓漆藝界的肯定。
3.王清霜扮演臺灣漆線雕工藝守護者的角色,創作至今已逾一甲子,對于臺灣漆線雕工藝從粗簡至開花結實,貢獻良多,并建立了漆線雕的“臺灣”藝術風格,他對漆線雕教育、傳承技藝、人才培育都作出巨大貢獻,因此于2007年獲得“臺灣漆藝終身成就獎”。
展望臺灣的漆線雕自有與閩南一脈相傳的歷史軌跡,是臺灣人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雖然不能說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但它本質上卻是文化上、藝術表現上很重要的技藝。臺灣漆線雕發展時間較短,許多漆藝人師卻用心用力地經營、發展它,其所留下的足跡反而成為今日臺灣發展漆線雕的記錄,值得學習之處甚多。但漆藝本身不僅因其歷史悠久,而是因其特殊的屬性讓它成為文化的瑰寶,從而也值得我們去學習、推廣、發揚。
三、漆線雕培養的國內外經驗與瓶頸
(一)國內外相關漆藝人才培養狀況:自從漆線雕成為國家首批非遺項目之一,閩臺漆線雕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行業的發展與專業技師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漆線雕人才的培養已刻不容緩。對此應呼吁有關教育機構盡快探索與構建漆線雕職業化教育體系,搭建學校與企業橋梁,并使其要有法可依。此前多部委已經發布了相關通知及文件,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的第34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為了推動民間非遺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工作提供了可依法規。另外,教育部也提出“為深度構建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機制的重要措施”,從而為漆線雕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提供政策性的保障。
縱觀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對手工業的傳承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德國把手工業教育視為其戰后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日本人也把生產產品高質量的奧秘歸結為得益于手工業傳承。這也說明人類手工創造精美的藝術,它包含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和理想,而有著具體可感形態的現實生活現象?!暗谌龑脙砂洞髮W校長論壇”大會上,來自兩岸多所大學的校長圍繞“海峽兩岸民間工藝與教育合作“為主題進行了研討。福建省副省長李紅指出,希望大陸高校學習臺灣應用技術類大學的辦學經驗,兩岸攜手加強合作,促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臺灣方面代表吳清基總校長認為,希望兩岸高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拓展職業教育的合作領域,相異互補。本次主要探討的是手工產業的人才培養,如何與高等院校教育相結合。而在漆線雕人才培養方面如果將學校、企業相關部門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漆線雕人才培養實現校企聯合辦學效益的最大化。當前我們可以在國家提倡“一路一帶”戰略的形勢下,促進兩岸漆線雕人才培養實現校企之間的優勢互補,吸收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這也是提升閩臺漆線雕這一傳統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二)兩岸相關漆藝人才培養述評:漆線雕可以說是閩南、臺灣“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因此制作與研究主要也在閩臺兩地,目前國內所刊載漆線雕研究的文章相對比較少,即使東南亞有制作漆線雕的華人地區也鮮有報道。對漆線雕的研究,一般多關注其市場價值,藝術性、技藝、制作等方面的問題,對漆線雕的人才培養關注不足。目前兩岸開辦有漆藝專業的院校比較少,現有開辦漆藝專業的院校,如大陸的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蘇州大學,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等學校,也只是以為漆畫主。在臺灣有臺中的東海大學、逢甲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學校,主要以漆器制作。臺灣雖曾有與大陸一樣企業生產式培養,也有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及院校開設過漆線雕培養,但它針對只是業余或培養形式單一很難獨立生產的學員,而閩臺兩地至今還沒有校企聯合培養漆線雕人才的基地或院校。
(三)國外相關漆藝人才培養述評:當然漆線雕是閩臺獨特的民間工藝,但作為漆藝的漆線雕人才培養,可借鑒國外一些相關漆藝的培養經驗。韓國與日本兩國的漆藝培養相對我國起步較早。比如我們鄰居韓國,上世紀60年代,由著名漆藝家金圣洙創立了韓國漆藝家協會并任第一任會長。漆藝家協會的創立為韓國漆藝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也促進了韓國的漆藝教育,如今,韓國整體從事漆藝研究人員達數千人,開設漆藝專業和漆藝課程的學校有蔚LU大學,光云大學、全南大學等十幾所大學,都有較深厚漆藝理論和制作水平,總體培養規模已經遠超目前的中國。而在隔海相望的東瀛日本,其政府對漆藝行業也很重視,政府文化省出臺了各種條例保護民間技藝,為國寶級藝人提供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教育省,教育廳管轄下有很多大學都開設漆藝課程。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是日本最早設立漆藝專業的院校,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該校開設的漆藝課程有制作、創意、理論研究,能培養本科、碩士和博士。另有幾所比較有名開設漆藝的大學,如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千葉大學。
(四)漆線雕培養的瓶頸:
1.瓶頸一、目前兩岸企業培養的學員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漆線雕人才培養方式還是家族作坊式,傳承依然全靠走“口傳心授”的路子,盡管在過去的傳承有其合理性及獨特性,但隨著時代發展對一個漆線雕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簡單地重復勞動的單一工匠型,而是具有一定創造力的復合型技工人才,家族作坊式這顯然桎梏學員創造性。再有從現代職業教育的角度來看,家族作坊式缺少整體的綜合培養計劃及理論知識。招收學員的起點不高,大多是本家族本村的一些待業青年,知識水平較低,進來前沒受過相關的美術造型訓練。這也使之入行后接受能力慢、培養困難,周期長。由于作坊式,招收學員人數少,規模有限,這難于達到目前整體漆線雕產業對技師數量的需求。
2.瓶頸二、目前院校培養的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在大陸方面還沒有培養漆線雕技師專業院校,在臺灣近年來有私立大葉大學,云林科技大學等多所大學有開辦漆線雕專業,但其教學的方式還是按照現有的藝術學科一樣教學,重在課堂上講授理論,輕實踐技能的培養??善峋€雕恰好是一門工藝復雜、重實際操作、重工藝制作過程的技藝性實踐學科,學生的實踐課程不足、缺少傳統漆線雕工藝制作訓練指導,必將掌握不了漆線雕技藝的復雜制作流程,一旦畢業卻無法獨立從事漆線雕操作,往往還得回爐到其他漆線雕作坊進行二次學習。這種缺少實踐的單一院校理論教學形式,充分證實了學校與漆線雕企業聯合培養的必要性。
3.瓶頸三、目前兩岸的政治生態所存在的問題。首先,在大陸方面雖已制定一些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臺灣學生到大陸學習是沒有問題的,可大陸學生到臺就不一定很順暢,是要受到配額數量,學科方向等限制的。按照現在的條件還只能讓臺灣的漆線雕指導技師、學生到大陸上課,只是實習和考察可以部分課程到臺灣。另外,當前臺灣學生在大陸學習所取得的學歷,在島內很難得到認可。加上島內一些不和諧聲音,這一系列因素是兩岸聯合辦學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4.瓶頸四、目前對中小微文化企業政策與法規方面,我們國家現行關于中小微企業的政策與法規分散于各類行業部門及協會中,這會導致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缺少公共服務。讓一些搞創業的小微文化企業起步發展難,由于漆線雕畢業生無法得到扶植性的支持,創業成功率不高也為后續的學員對前景產生懷疑,不利于將來人才培養。這主要體現在小微文化企業缺少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平臺,無法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直接幫助與指導。另外是融資方面的政策,小微文化企業一般資金量少,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關于融資政策,就要解決貸款難、抵押難、資金鏈斷裂等問題。只有盡快完善有關小微文化企業的政策法規,才能為漆線雕畢業生創業及人才培養保駕護航,從而增加漆線雕企業信心,吸引更多學員進入漆線雕行業。
四、改善條件、改變方式、創新構想
(一)改善漆線雕從業人員的工作及生活條件:漆線雕這一閩臺共有的民間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依靠的是世代工匠的薪火相傳,而這些肩負著漆線雕傳承的技師,他們掌握的技能中蘊含著閩南傳統文化的精粹,在漆線雕這一非遺項目的保護中需要他們的積極參與。傳統手工技藝由誰來“傳”?又由誰來“承”?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歲月流逝令老年技師逐漸力不從心,亟需要有一批年輕的傳承人來接班。而現代都市文明的興起、物質膨脹的誘惑,把這項本已岌岌可危的傳承事業推向了一個更為令人尷尬的境地。如果說能讓這些手工藝傳承者有較為富足的生活、舒適工作環境和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那所謂“非遺”“傳承”,一切將迎刃而解??涩F實是讓人遺憾的,一些民間手藝人不僅生活沒富裕,整天還為生計掙扎,更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可言。這樣看將會有多少年輕人,愿意投入漆線雕行業中呢?由此可見,在關注漆線雕行業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應該關注到技師們工作及生活條件,尤其還應培養現代學藝的年輕人,不僅要讓他們具備前輩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培養他們具備有追求文化修養、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成為有目標、有遠大理想的承傳人。因為他們應認識到,當今他們不僅肩負著繼承的重擔,還要勇挑漆線雕業創新與發展的使命。所以希望有關部門盡可能為漆線雕藝人提供適宜工作環境和創造發展的空間,改善傳承人的生活條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成立相應的扶植漆線雕業的專項基金,使其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漆線雕創造性制作,這才可能提高整體漆線雕從業人員的素質,讓全社會重新認可并尊重民間藝人的付出。
(二)改變方式:
1.改變漆線雕行業原有招收徒弟的傳統模式,將原有只從本家族、本村待業青年(人員層次參差不齊,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美術造型培訓)招收徒弟,改變為從大陸的藝考及臺灣聯考或港澳臺僑聯考統一招生的辦法,這樣起點高,可以提升學員的入學質量,也為漆線雕行業走向更高層次,提前到招收學員的起跑線上。
2.改變原有漆線雕人才培養的單一模式,原有兩種培養模式,第一種是傳統家族式的培養模式,第二種則是近年來臺灣的院校培養模式。但以上兩種形式均是較為單一模式,前者雖是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有實踐、傳統程式、技法等,但較少理論指導及文字記載,這對學員將來的提高和漆線雕行業的發展是短板。反之,后者缺乏前者的實踐性的優勢。綜合兩者的優點,創立新型校企合作的漆線雕人才培養院?;蚧兀瑧撌窃诂F有條件下,較有利于漆線雕人才培養的模式,這也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培養特點。
3.改變閩臺兩地各自培養漆線雕人才為共同辦學,在校企合作辦學的前提下,讓閩臺兩地相關行業的技師共同參與漆線雕人才培養。漆線雕業在兩岸都具有相當長的歷史,并且在世世代代漆線雕工匠傳承中,也各自積累相當豐富的漆線雕制作技藝,這無異于給兩岸漆線雕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技藝遺產。為了使漆線雕這一閩臺共有的民間工藝奇葩能夠發揚光大,閩臺兩地漆線雕技師應發揮各自的技法優勢,共同培養閩臺漆線雕人才。
(三)對漆線雕人才培養創新構想:創新點是憑借閩南漆線雕傳統技藝的優勢。廈、漳、泉是閩南地區漆線雕工藝的傳統生產地,臺灣的漆線雕與閩南漆線雕師出同源,若能推動閩南漆線雕技師與臺灣漆線雕同行進行交流,從而發揮兩地技師在漆線雕工藝方面的各自優勢,聯合培養漆線雕后備人才,讓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在閩臺兩地的漆線雕藝術領域大放異彩,以下是筆者總結出的幾點獨特構想。
1.選擇漆線雕培養城市的構想,選擇在閩南的廈門作為漆線雕人才培養城市,這也是充分考慮到——廈門與寶島臺灣一水之隔,有“五緣”的優勢,有大小“三通”的便利,綜合各方面考慮廈門可以成為校企聯合辦學地點,因其漆線雕傳承的各項條件均具備,應該是漆線雕最合適的傳承地點。
2.綜合兩岸技術優勢的構想,兩岸在漆線雕的傳承中有各自的特點及優勢,如能將兩岸的優秀技師匯集起來,并共同把兩地漆線雕技藝優點傳承于兩岸漆線雕學員,那將會為兩岸漆線雕業培育出優秀的后備人才,為漆線雕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條件。
3.技藝培養及理論教學基地選擇構想,漆線雕培養人才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都能達到,加之該校是國家211重點大學,有雄厚的工藝美術方面師資力量,定會為兩岸漆線雕藝術人才的培養做出可靠的保證,也足夠成為兩岸漆線雕人才培養基地的堅強教學后盾。
結語
兩岸漆線雕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發展道路中,它有起有落、有興有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全靠歷代漆線雕匠人的執著與堅持。其中近現代分別經歷了清末民初衰落時期,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至今還沒發現有出于那一時期的漆線雕佳作出現;日本侵華時期,百葉凋零,閩南漆線雕也難逃此厄運。但與此同時,由于臺灣日據時期日本生活需要漆器,所以臺灣漆器業反而得到了發展。之后又經歷大陸解放初期破除迷信的群眾運動,漆線雕停滯了一小段時間的發展直到改革開放,漆線雕又重獲新生。如今國家已經把漆線雕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漆線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人才培養問題也逐漸成為漆線雕發展道路上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之下,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議:如果能夠把閩臺漆線雕的人才聯合培養與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院的教學結合,這種校企聯合辦學定會給漆線雕人才培養史上,帶來全新的并具有現代氣息的培養模式,這也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更有意義的是,當前兩岸一些民間工藝、民間文學等大量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狀況,通過兩岸漆線雕藝術的人才的培養機制,也可以為兩岸從事其他民間工藝的人才培養,探索出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