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珍
(四川省成都市華川中學校,四川 成都 610106)
音樂世界與生活世界——淺談中學音樂教學
曾 珍
(四川省成都市華川中學校,四川 成都 610106)
音樂教學一直以來的邊緣地位盡管與應試教育有著密切關系,但也與音樂自身教育方式的瓶頸有著重要關聯。文中分析了不同音樂階段教學的差異,從多個方面探討如何構建一個關聯的意義網,將音樂世界拉近與還原至生活世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及其教學目的,為中學音樂教學提供借鑒。
中學音樂;音樂世界;生活世界;意義網
一直以來,在中學的音樂教育中,音樂的教學一直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這種地位一方面源于現實的教育模式與音樂課程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與音樂教育方式的瓶頸化有很大的關系。我曾先后于中學與小學中任教,并也擔任一些專業的培訓輔導,對于中學的音樂教育、小學的音樂教育、以及專業的音樂培訓課之間的不同有著深刻體會。在某種程度上,小學的音樂教育更注重游戲的開展,①專業的培訓更注重技巧的熟練,而中學的教育卻應是在一種熏陶中完成。然而,這種熏陶的目的卻很少在實踐中得以實現,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我看來,正是一種音樂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隔裂。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音樂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在這張紙上留下歡快的印跡。所以在音樂的選擇上,我們會選擇歡快的音樂。所以我在教學課程中選擇西方音樂相對較少一些,而更傾向于中國傳統的音樂。這不僅僅是因為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因為孩子們在這個階段很少能理解什么叫東方、什么叫西方,而重要的是西方的音樂在很大程度上與孩子們的世界相差得太遠。就算以貝多芬的《歡樂頌》為例,其中不乏歡快的格調,但其意境深遠,氣勢磅礴,特別作為交響樂的這樣一種表達方式對于孩子們來說太過宏大,這種宏大已經遠遠超出了孩子們的理解能力甚至承受能力。當然,如《圣誕歌》這類型的西方音樂,我會融入課堂中,因為這樣的曲目與孩子們的生活世界相隔很近,孩子們很容易接受,被調動起來。
而談及專業的培訓課程,中國大多數孩子的音樂培訓是一種“被動”式的安排,一種功利型的期待代替了一種興趣的培養。所以我們看到,孩子們的彈奏往往是以“熟練”為目的,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面前的不是美妙的琴譜與琴鍵,而更像是“家庭作業”或者說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復習準備。所以,在我多年的培訓教學中,我很少看見有小孩對于練琴本身有一種出奇的興趣。
相比小學教學與音樂培訓課程,中學教學有其優勢。②一方面,相較于小學生的“白紙”階段,中學生已經有一些人生閱歷,并能感受到一些生活、學習的壓力,這樣一種經驗對于其接受更廣闊的音樂主題與音樂表現方式有著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中學音樂教學的邊緣化地位在某種程度上會變成其優勢,因為其往往使學生能在“非功利”、“非壓力”的狀況下完成課程的學習,甚至理解、體會到一種音樂所帶來的快樂、輕松甚至美妙。
中學音樂教育往往存在一個誤區,我們往往拿一段音樂讓學生隨意聽,甚至整堂課不停的放音樂。事實上,音樂課堂往往被浪費掉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以朱曉玫所演奏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為例,很多學生也許聽過巴赫,但對于巴赫的音樂了解很少,很少人聽過其哥德堡變奏曲,更不必說這個演奏者朱曉玫是誰。但是如果在課堂上我將朱曉玫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例如說,朱曉玫曾經在最苦的歲月里找到一架舊鋼琴來練琴,對于其中缺了的琴弦竟自己用鋼絲來代替。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堅持,這樣一個華人現在不僅是法國高等音樂學院的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如果我再將其如何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的故事給學生分享,學生們也會很快理解為何他的演奏能成為經典之一。而這樣一個過程,在筆者看來,正是一個將音樂世界與生活世界拉近的過程。
當然,這種背景介紹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堂上介紹,但往往很多介紹都過于空乏,局限于什么年代、什么人物、什么名字的作品,但這些信息往往在孩子們腦海中一閃而過,因為他們大過可泛,與學生們的生活世界不發生關聯,所以不會引起大家的興趣。而往往我們最為忽視的細節,才是音樂課堂的關鍵。一堂音樂課的成功并不在于填鴨式的聽了多少名家的音樂,而在于這堂音樂課的經歷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留下了多少印跡,引起了多少思考,產生了多少共鳴,激起了多少鼓勵。
在世界著名學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一個著名的薩瑟塔(又被稱為解放塔),這個塔里有一個非常壯觀的編鐘琴,會有人定時演奏。筆者在伯克利校園參觀期間,錄制了這個編鐘琴的一個完整的演奏過程。但是這樣一段錄像如果單純的拿到課堂上與學生分享,學生們根本無法理解。就算他們看到這樣奇怪的琴會頗有些興趣,但對于這個琴代表什么,其每天演奏什么,誰在演奏,這個琴與這座塔有什么關系,與伯克利分校又有什么關系等不知道的話,這樣一堂了解一種特殊樂器與音樂的課顯然不會成功,而且在學生們看來會顯得非常的突兀。
所以,我們必須構建一個意義網,這個意義網就是讓這種琴、這種音樂,甚至整個校園與學生們的生活世界發生關聯,使他們具有理解的前提。這不僅包括照片,也包括一些簡介,特別包括一些著名的故事,如馬丁路德.金當年在解放塔下的演講,如伯克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與車位的故事③等等。當所有這些信息與課堂的主題之間被關聯起來后,學生們也就有了足夠的信息去理解為什么一個大洋彼岸的鐘樓在當下具有了現實意義,為什么一段奇特的演出吸引如此多的人去佇立、觀賞?而當學生在自己欣賞這段音樂時,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因為原來的遙遠的音樂世界一下子就變成了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學生們就會主動去想象這是怎樣的一種場景,一種表達。
事實上對于中學的孩子們來說,絕大部分喜歡與了解流行音樂遠甚于古典音樂,這中間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是流行音樂與生活世界有更大的相關性,而古典音樂則相去太遠。所以在中學音樂課堂中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卻在于如何引入,引入哪些音樂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曾經與一個音樂教師交流,談到現代流行音樂在音樂課堂的鑒賞問題。其中我們談到汪峰的《春天里》,其實這首歌無論是作詞還是譜曲、演唱都非常不錯,但是當這位教師將這首歌拿到課堂上欣賞的時候,學生的反響卻并不好,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事實上,在筆者看來,卻很正常。在這首歌里所描述的一個人對當下束縛的反抗,對年輕時候的自由的懷念并非一個中學生能夠理解里。如這首歌歌詞曾提到“當初的我是那么快樂,雖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橋下、在田野中,唱著那無人問津的歌謠”,其意境也許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很容易理解,但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實在有些勉強,對于自由與束縛,他們不過是平常生活的模糊認識,遠達不到這樣深刻的理解與精神訴求。所以這樣的歌曲無論進行多少的意義渲染與背景設置,它都很難在學生們的生活世界得到回應。換句話說,在流行音樂的選擇上,我們同樣必須注意其與生活世界的關聯,選恰當的音樂,進行更好的音樂與生活的架構。
古人說:哲學始于驚異。事實上,這世界的一切知識都莫不是始于驚異。而這種驚異的產生,就中學音樂課堂來說,就是要拉近音樂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距離,甚至將音樂世界還原到生活世界中去,從而讓學生在一種關聯的意義網中重新思考音樂。而我們所作的所有鋪墊,所有情景的設置,所有信息的傳遞,正是試圖完成這一樣拉近與還原的過程,從而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注釋:
① 筆者所謂的游戲并非是指日常的游戲意思,而是側重于音樂教學對于小孩所提供的一種歡快的氛圍,這種氛圍中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溝通能力、配合能力等,并對音樂有初步的興趣。
② 需要明確的是,這并不是說中學音樂教學比其它音樂教學重要,不同的音樂教學模式有其側重,各有其功能,本文則主要闡述中學音樂教學的特殊之處。
③ 伯克利分校出了很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學校車位非常緊張,但對于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學校會專門的劃定一個車位,寫上“NL”,表明是該教授的專屬車位。這種車位緊張的狀況,以至于有教授在獲得諾貝爾獲的電話通知后,對學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終于有一個車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