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瀟朦 陳藝丹 任柄碩 歐陽銳
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產業的優勢分析
梁瀟朦 陳藝丹 任柄碩 歐陽銳
文化產業作為20世紀初興起的新興產業,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大部分是以給人們提供精神層次的需求為主要目標,通過創作對音樂、美術、畫作、舞蹈、建筑等藝術行為的展示。本文通過對經濟新常態下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行分析,對現階段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進行分析,得出文化產業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是民族乃至整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民族素質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展現出文化產業的價值和作用,創造出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民族文化戰斗力。
文化產業 價值 民族素質
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文化產業也隨之不斷開拓出新的發展道路。文化產業在隨著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方面的需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為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相反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經濟的整體發展。而想要在保證經濟新常態下使文化產業不斷發展,還需要不斷創新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步和完善,只有不斷完善文化產業,更大程度上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才能帶動經濟的發展,才能夠使文化產業在社會中立足。
2014年,首次提出新常態,是指對經濟進行調整,找到穩定增長點,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立足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現狀,領導人提出,我們要增強信心,放平心態,要保證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經濟新常態不是要經濟快速發展,也不是要GDP快速增長,正所謂“常態”,就是要用平常心來對待經濟新常態這種發展模式。要保證經濟穩步發展,用經濟的相對穩定發展來帶動我國的各個產業與各個行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團結各個民族,把握住經濟的發展趨勢,實現“新常態”的根本目的。新常態的更深一層意思可以理解為,用經濟的增長來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產業的發展,以及促進整個國家的發展。[1]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過程中,各行各業都應該抓住時機,充分利用這次經濟形勢給行業帶來的優勢,樹立經濟新常態下企業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發揮自身優勢,建設新的發展目標,節約資源,不斷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優化內部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增加整個產業的經濟效益,為經濟新常態發展作出貢獻,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增添新的篇章。
文化產業興起于20世紀初,其主要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消費。“七一”會議時,國家領導人談道:“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對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自覺要有高度的覺悟,立足于提高民族綜合素質,提升精神需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中不斷創造,使全國人民能夠共享文化成果和文化精神。”要致力于提升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來綜合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通過文化產業的傳遞,使人們對精神的需求得以實現,能夠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近年來,文化產業在國家的扶持下,逐漸得到了發展和完善。文化產業的多樣化也大大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通過傳播和展示體現了我國文化傳媒的多種渠道和途徑。例如,文化旅游城市的開放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客觀的受益,也為人們提供了旅游和參觀的機會,實現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電視節目的多樣化也為文化產業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綜藝節目都體現了文化傳播的多種多樣,也為各行各業帶了收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提高了整個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維護了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
通過不同的文化形式來維護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看出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支持,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為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一)注重文化產業的創新
在文化產業的傳承中,要注重對文化進行篩選,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將傳統文化產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適應社會發展中,不斷創新文化產業,了解市場需求,提升軟文化的技術含量,注重文化的價值所在,保證文化的創新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在強調文化產業創新的基礎上,重視文化傳承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價值,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傳播形式擴大消費者的需求,增加消費者的潛力。優化文化產業的內部結構,為文化產業的變革和發展提供新的設計方案,不斷強調文化產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精神價值和社會作用。
(二)加強中外文化產業的交流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都重視“引進來,走出去”,當然,文化產業也不例外。通過對西方國家文化的了解,來拓展我國文化產業鏈。加強中外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交流,積極傳播我國文化,同時吸取外國優秀文化,來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缺陷進行彌補,增加文化產業在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強調文化產業在市場中的價值和地位。在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下,也要適應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對中外文化進行鑒賞和交流,以全球化的眼光來審視我國文化產業,從而增加我國文化產業新領域,改善國內外貿易結構,培養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通過引進國外的文化技術和創新水平,來增加國內外的交流,推動文化的交流,實現文化的傳播和發展。[2]
(三)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文化產業的新任務
立足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抓住發展時機,穩定文化產業內部結構,根據市場發展,積極應對文化產業的新任務。文化產業作為國家經濟來源的一部分,為國民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成就了文化傳播的重要性,也是文化價值的重要表現。通過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文化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來適應文化市場的發展,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提高國家的經濟收入,為經濟新常態作出貢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實現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全面提高文化軟實力和民族文化戰斗力。[3]
本文研究了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了確保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產業能夠穩定地發展,文化產業要適時抓住時機,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不斷創造新的文化項目,開拓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業,以不同表現形式使人們耳目一新,正確看待文化產業的地位和價值。在不斷創新的同時,將更多更優秀的文化產品面向社會和群眾,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實現經濟上的擴增。文化產業的價值和存在感是被社會認可的,所以要保證文化產業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
(梁瀟朦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陳藝丹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任柄碩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歐陽銳單位為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
[1] 孟東方.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估研究——兼論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路徑[J].探索,2015(04):158-161.
[2] 石建平.經濟新常態下重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體系的戰略思考[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5-14.
[3] 梁婉婷.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文化產業政策功能的轉型[J].財經界(學術版),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