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禧
[摘要]核心素養的培育要落實在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上,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著力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通過對比辨析,提高思維的清晰度;通過對練習的優化設計,教師能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開展超越符號知識學習的表層階段,進行更高層次的數學思考;一題多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展開聯想,提高思維的流暢性;課后延伸,實現思維的再創造等,優化練習設計,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優化;練習設計;數學;思維品質;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這一詞,2016年中國教育學會出爐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一時之間“核心素養”傳遍大江南北。如何讓教學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呢?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是高級素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落實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對數學學科而言,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是重中之重。如何引導學生廣泛、深入地進行數學思考,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本文試從優化練習設計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培育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對比辨析,提高思維的清晰度
有些題目看起來很相似,但往往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學生往往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掌握不全面,數學思考不深入,數學思維清晰度不足,對有一些高度相似的題目或知識點容易混淆。對此類題目及知識點設計一些辨析性的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比辨析過程中深入思考,從而提高思維的清晰度。
二、一題多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靈活性思維是指思維有多方指向,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受功能固著、定勢的約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一題多解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思維靈活性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它能啟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運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運算過程,深入思考、解答同一道數學問題。它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從知識內在的、深層次的聯系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甲、乙兩車同時從相距90千米的兩地相對開出,0.5小時后兩車在途中相遇。甲車每小時行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解:設乙車每小時行x千米)
①60×0.5+0.5x=90 ( )
②0.5x+90=60×0.5 ( )
③90-0.5x=60×0.5 ( )
④(60+x)×0.5=90 ( )
⑤0.5x=90-60×0.5 ( )
⑥90÷0.5-60 ( )
⑦(90-60)÷0.5 ( )
⑧(90-60×0.5)÷0.5 ( )
如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錯綜復雜的觀察、對比中去梳理知識方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化和拓展,這樣既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又能讓學生個性化地深入思考、開拓思路,從而達到學生普遍性發展和特殊性發展的雙豐收。
三、展開聯想,提高思維的流暢性
流暢性思維是指智力活動靈敏迅速,暢通少阻。提高流暢性即提高思維速度,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列舉較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探索較多的可能性。聯想是思維進行發散和向深層延伸的一種重要方法。
例如:在復習了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后,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甲乙兩車從相距1000千米的兩地同時開出,甲車每小時行60千米,乙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車相距200千米?
看到題目后,一名同學提出“怎么沒有告訴我們兩車開出的方向?”
在分析、思考、討論后,學生得出了多種方案:
①如果兩車相向而行,相遇前兩車相距200千米。
解法:(1000-200)÷(60+40)=8(小時)
②如果兩車相向而行,相遇后繼續行駛,這時就成了相背而行,直至兩車又相距200千米。
解法:(1000+200)÷(60+40)=12(小時)
③如果兩車同向而行,根據題意只能是乙車在前,甲車在后。這時又有兩種情況:
情況A:在甲車追上乙車之前,兩車相距200千米。
解法:(1000-200)÷(60-40)=40(小時)
情況B:甲車追上乙車之后,又超過了乙車200千米。
解法:(1000+200)÷(60-40)=60(小時)
④兩車不可能背向而行,否則兩車相距只會大于1000千米,不可能等于200千米。
又如:在教學直線、線段、射線這一課,認識完三種線的特征后,老師從頭上拔下一根頭發,學生覺得很奇怪,這時老師提問這根頭發是什么線?學生立刻情緒高漲,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生1:我認為是線段。
生2:我認為不是線段,是射線。因為頭發長在頭上是會長長的,說明它的一端是可以無限延長的。
生1:不對,頭發拔下來以后怎么還會生長?
生3:頭發拔下來后,它的一端有一個小點(發囊),而另一端沒有,所以它應該是射線。
生4:我認為頭發既不是線段,也不是射線。因為一般情況下,頭發是彎曲的,而線段和射線都必須是直的。
這兩道題由于有多種可能而引發爭論,最終并不一定能形成統一的結果,但在一次次爭論中,學生對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卻真正搞清楚、弄明白了,數學思考也更為深入,數學思維的速度也更快、更流暢了。通過聯想,可以喚醒學生沉睡在大腦底層的記憶,把當前的事物與過去的事物有機地聯系起來,能夠發現新的問題,能夠聯想到相關聯的舊知,創造性地解決當前問題。教學中加強聯想訓練,有利于地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流暢性。
四、課后延伸,實現思維的再創造
課堂上由于教學時間、教學環境的種種限制,教師設計的練習在對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開展數學綜合思考方面往往比較欠缺。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設計和布置一些在課后開展的綜合性練習。
1.開展小課題研究,排除干擾深入思考
在小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在小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環境更復雜、干擾性的因素更多;與課堂上設定的數學問題相比,需要對知識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更深入、綜合的思考問題,對學生數學思維品質的要求也更高。
例如:在三年級,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開展以下課題研究:
①怎樣花100元錢;
②測量計算教學樓的占地面積和建筑面積;
③調查測算本班一周共花費多少零花錢。
在研究中,學生拓展了數學實踐的空間,強化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促進學生的數學建構,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
2.畫知識網絡圖,深入建構,提高思維的層次
數學知識之間往往存在密切聯系,我們總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中得到新的知識經驗。小學生往往沒有把學習過的各種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之網絡化。數學學習活動的經歷、體驗過于碎片化,對知識生長過程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感知過于粗淺。在課后讓學生相對獨立地畫出知識網絡圖,無疑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建構,在建構過程中加深其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感知和理解,幫助學生提高思維的層次。
沒有高水平數學思維的參與和投入,數學學習活動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的水平上,無法深入知識的內涵開展。通過對練習的優化設計,教師能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開展超越符號知識學習的表層階段,進行更高層次的數學思考,深入知識的內涵進行數學學習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從而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盧啟松,楊海云.新課改下數學課輔練習設計探討[J].中華少年,2015(22).
[2]李紅姝.分層練習 因材施教——《三角形面積》練習設計與反思[J].吉林教育,2015(29).
[3]路小斌.如何設計開放性的小學數學練習[J].吉林教育,2015(29).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