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權
有句經典成語叫“適可而止”。意思是說,做人、做事要做到位,不到位不行,做過頭了也不行。用另一句成語來解釋,也就是“恰如其分”,或日:恰到好處。道理其實很簡單。比如煮飯,火候未到,生澀難咽;火候過了,食物又會糊爛失味。
作為經常使用到這個詞的新聞記者,應該對它的意思非常了解。然而現實中,一些媒體人“不止”的現象卻層出不窮。
最近山東膠州被篡改高考志愿考生常升奔赴陜西師范大學報到的新聞,再度吸引了公眾的眼球。據報道,將常升一家送到車站的堂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之所以沒有過早來車站等車,就是擔心遇到太多的媒體記者?!?/p>
回顧常升事件,從發現高考志愿被篡改,到同學郭某浮出水面再到公安機關介入和被陜西師范大學錄取,媒體輿論發揮了很大作用。按理說,常升應該好好感謝媒體、記者才對,可他為何卻要害怕、躲避記者呢?筆者認為,就是因為記者沒有做到適可而止。
其實,記者只要稍微站在常升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他為什么會在即將步入高校之際,反而不愿面對媒體。作為當事人,常升就是想為自己討個說法,但他并不希望媒體過度炒作,對郭某造成更大傷害。媒體對于這件事的報道經歷了好幾個環節,最后也收到了比較好的監督效果。新聞報道到這里,就應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
由此,筆者想起了2010年北京大學“數學天才”柳某某選擇到北京西山龍泉寺修行一事。柳某某的選擇,讓沉寂于西山一隅的龍泉寺立刻變得熱鬧起來。對于這樣一條新聞線索,媒體記者自然不會錯過。于是紛紛涌入寺廟,柳某某本人不出面接受采訪,有記者干脆逗留在廟里去找住持,致使寺廟正常秩序被攪擾,后來不得不在門口張貼“阿彌陀佛,佛門乃清凈之地,各位記者請回吧!”的告示。
寺廟思靜思隱,媒體求鬧求顯。寺廟和媒體恰恰是我們這個社會兩極的象征物。柳某某事件正好反映了兩者在追求上的格格不入。事件使媒體到底有沒有禁區、采訪到底需要何種規范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如今眾聲喧嘩的媒體界,記者、編輯早已把新聞產量、吸引眼球之類的考量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不管新聞事件有價值沒價值,都喜歡把它——戳破給世人看。這種戳破,有時能還原和呈現真相,有時可能就是一種打擾和傷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小悅悅事件發生后,那位出于仁義之心救起孩子的阿婆,本來就有眼疾的她卻每天要接受一大波記者的采訪,后來只好無奈選擇回到清遠老家躲避;影星張某因容留他人吸毒被羈押后,一些媒體記者居然推測出他獲釋的日子,排著長隊在看守所門口等著采訪……這樣的新聞報道出來后,很多受眾感覺不舒服。為何?原因就是媒體沒有做到適可而止。
當然,有人會說記者那種“苦等”“苦速”新聞的敬業精神值得點贊,但筆者以為這用錯了地方,“等”“逮”過了頭。因為媒體有一種社會擔當。不僅要提供給公眾真正關注和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和難點,還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公眾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否則,就必然會走向媚俗甚至惡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