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全球經濟的融合,電子商務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國內“互聯網+”新概念大潮的影響下,電子商務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傳統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在新的電子商務的背景下,保護消費者合法權利成為了一個緊迫而有現實意義的命題。
關鍵詞:電子商務合同;消費者權益保護;信息安全;交易機制
中圖分類號:D923. 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84-01
伴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全球經濟的融合,電子商務產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國內“互聯網+”新概念大潮的影響下,電子商務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傳統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
由于我國電子商務領域相關法律的空白,使得電子商務合同訂立過程中浮現出的許多問題不時困擾著人們,及時破解這些難題不僅有利于保護廣大消費者權益,更有利于這個朝陽產業的健康長久發展。完善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成為了一個極具社會意義的命題。筆者建議,應從以下但是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消費者知情權的保障
第一,增加經營者商品信息披露義務。消費者若要掌握更多關于商品或服務的真實信息,完全是依靠經營者對商品信息的披露。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8條,新增了針對網絡購物中經營者的信息披露責任義務,規定經營者應當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包括個人真實身份信息、營業場所地址信息、商品或服務信息的披露,為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做了巨大的貢獻。
第二,整肅網絡環境打擊虛假廣告。目前,網絡虛假廣告肆意橫行,嚴重的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但是新出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對網絡購物中的虛假廣告問題做具體的規定。筆者認為,可以建立消費者舉報獎懲制度,消費者通過購物發現虛假廣告向有關部門舉報,經查實屬實后對舉報者進行適當獎勵,并嚴懲虛假廣告發布者,這樣既可以增加消費者維權意識,又可大力打擊虛假廣告,整肅網絡環境。
二、消費者隱私權保障
首先,消費者應當增強隱私保密意識;其次,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9條明確規定“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钡壳?,網絡個人隱私泄露情況仍是非常嚴重的,歸根結底國內關于網絡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仍然是欠缺的,我國應當學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制定電子商務網購模式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保護消費者隱私權;另外,應嚴懲侵犯網絡消費者隱私權的不法分子,除承擔相應的責任外還應給予消費者相應的精神損失賠償。
三、消費者選擇權保障
格式條款雖說節省時間,交易雙方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某些不公平的格式條款也嚴重的侵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要求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時應當以顯著的方式提醒消費者有關商品的信息,且不能作出排除消費者權利、增加消費者責任的不公平規定。
四、建立權威的網上糾紛解決機制
當我們網購時,如果自己權益受到侵害,大多數消費者的內心一定是憤怒的,但是真正采取措施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卻寥寥無幾,其中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購買商品價值較??;二是所受損失較??;三是救濟途徑費時費力。當然也有部分消費者嘗試通過行政或司法途徑來維權,但起到的效果或最終得到的結果總是差強人意。電子商務行業也嘗試著利用網絡的方便快捷,建立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如淘寶網客服介入,通過線上提交證據解決交易矛盾,但只針對特定網站其存在一定局限性??梢杂伤痉C關設立專門機構,開通權威性的用以解決電子商務交易糾紛,通過在線提交證據、審理、下達審判決議來解決矛盾糾紛,既方便快捷,又成本低廉。
五、長遠看,應該建立電子商務領域獨立法律法規
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得電子商務模式下的交易更容易發生糾紛,而糾紛解決途徑和救濟方式卻捉襟見肘。我國現存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廣告法》、《民事訴訟法》等在電子商務模式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方面雖說可以適用,但是針對性較差,強制力弱,建議性指導較多,且其本身都已制度精巧,若再過多增添電子商務的相關規定可能會破壞其嚴謹的結構。筆者認為,建立電子商務領域獨立法律法規可以著重從以下兩點著手:
第一,積極引用最密切聯系地原則。確認管轄是司法程序的開端,在電子商務環境發生的糾紛案件中,確定司法管轄權問題在目前仍是混亂的。是否將侵權人的網絡服務器終端所在地作為侵權行為地還有待考量;另外,由于網絡交易經營者未積極履行充分的信息披露義務,確定被告住所地和營業場所地址是十分困難的,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就需積極引用最密切聯系地原則。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主審法官可根據案情做綜合考量后,確定最密切聯系地,原告可再想案件最密切聯系地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加強法律制裁,實行連帶責任制度。國家應當加強網絡市場監管,增大違法懲治力度。對于“三無”商品商家、侵權行為人等對消費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責任主體,除賠償消費者損失外,行政部門應當給予一定數額罰款,嚴重者應當吊銷網絡營業執照等。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知”或者“明知”不法商家存在并在進行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應當實行連帶責任一同確認為責任主體并給予處罰,以督促電子商務經營者積極履行自身監管義務,整頓網絡交易環境。
參考文獻:
[1]谷鶯.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問題[D].上海:復旦大學,2010.
[2]許晨楓.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問題[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4(5):37-39.
[3]閆希倫,付超.電子商務合同中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難題與破解[J].濱州學院學報,2013,29(4):78-81.
[4]劉青,杜學軍.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權益如何保護[J].人民論壇,2014,7:108-110.
[5]劉創新.我國網絡購物消費者知情權法制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6,419(2):129-130.
作者簡介:馮月朋(1988.01-),男,漢族,山東煙臺人,濱州醫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法學專業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