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長庚
摘要:隨著學校體育課的廣泛開展,體育課風險也在逐步增大。本文通過對學校體育課教學風險的來源進行研究,并提出了規避方法。
關鍵詞:教學活動;風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93-01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迅猛發展,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也隨著蓬勃發展起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激發學生空前高漲的熱情,讓其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
近些年來,由于頻繁發生的學校體育教學活動安全事故,體育教學活動安全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學校體育運動安全事件不僅增加了上課學生身體受傷害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學校及體育教師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的沉重心理負擔。
學校體育運動風險管理是運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和原理,結合體育運動的特征,對其中的風險致因進行運動安全識別、評估,然后依據風險評估結果,提出風險應對策略與之相迎合,還要對風險進行識別、對風險進行評估及對風險應對效果評估,根據評價的反饋結果,以期采用有效的運動風險管理,以達到提前預防、有效降低運動風險事件發生的目的。
學校體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全面發展身體,鍛煉體質,學習體育知識、技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過程。學校體育的實施過程可以簡化為教師與學生在場地范圍內進行的各種體育活動。結合運動風險的本質及學校體育的特點,可以總結出,學校體育的運動風險主要集中在學生參與學校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運動傷害的風險。風險致因、風險事故和損失共同作用,決定風險的存在、發生與發展,學校體育運動風險亦是如此。
在識別體育課堂教學活動風險因素之前,首先要產生運動風險的風險源,然后才可以進入識別階段。通過檢索有關文獻搜集和整理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有關的風險來源,然后經專家、教師訪談最終確定四個主要風險來源分別是:1.環境;2.學生;3.教師;4.意外事故。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具有不確定性和意外性,教學活動的器械設施和天氣狀況是引發課堂環境風險的主要因素。
通過體育教師問卷獲知,體育教師方面的風險因素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組織課堂活動時,有時會存在安排運動強度過大或有過量練習的情況,讓學生在疲勞狀況下進行教學活動,無疑增加了運動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2.某些項目練習方法、教學組織形式不合理,這主要是由于部分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造成的,因而造成學生運動風險的加大。
3.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疏忽管理,監督不利。在一些課堂上,教師由于放松對學生的管理要求,沒有積極監督學生的練習或者動作,讓本可避免的運動風險發生,此類風險是應當可以規避的,老師教學活動安全意識的加強也是不可忽視的。
通過部分學生抽樣的調查,發現由于學生自身原因從而導致運動風險是體育教學活動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專項技術動作掌握不純熟或運用技術動作不規范。在學生尚且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和動作要領之前,首先要對學生的體能、技能進行一定的估計,如果貿然在基本技術未達到指定要求之前,不要做非常規、非合理的技術動作練習,以此盡量避免可能損傷的發生。
2.缺乏自我保護和防范運動損傷的知識。學生大多體力旺盛,一方面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存在急躁心理,動作過大或過激, 難免出現危險動作,如果防范意識匱乏,自我保不到位,運動損傷隨即可能發生。
3.不做準備活動或者不充分做準備活動。準備活動部分是讓人體大腦皮層興奮性逐漸提高,使關節、肌肉、韌帶及器官的機能達到工作水平,使整個機體的機能水平提升,滿足對運動的需求,如果在未做或者未充分做準備活動的情況下,沒有逐漸增加機能水平,就進行劇烈的課堂活動,那么造成運動損傷風險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4.由于學生自身缺乏體育鍛煉,導致身體素質薄弱,當在快速運動或者有身體對抗練習過程中,身體發生不可避免的沖撞時,學生急性損傷發生的概率增加。
5.課前學生有過傷病,堅持在未完全恢復情況下,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可能引起傷病反復甚至傷病的加重,所以,教師在課前要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詢問,做好預防工作。
6.心理素質問題。有些項目有肢體直接、間接的對抗,場上形勢變化莫測,需要學生在激烈對抗中具有閱讀、分析比賽能力、沉著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如果心理素質不好,在場上會有束縛感和緊張感,導致基本動作變形和疲勞速度加快的情況出現,繼而讓運動損傷的可能性加大。
體育課教學活動風險的應對策略。風險應對就是對風險提出處理意見和辦法,在風險識別、定性定量估計和評價之后,得到項目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嚴重程度。再根據研究的目的,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達到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降低損失的程度。
體育安全教育知識宣傳是體育教師應盡的職責,盡量讓學生都具備體育安全教育的知識,有關運動損傷的防護和身體保健的常識要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對體育安全有具體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還應教育學生讓其明確體育活動是系統的,飲食、睡眠、心理、身體與之都有密切關聯,建立和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和運動的習慣是其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體育教師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授自我醫務監督知識,通過對防止過度訓練、運動中腹痛、肌肉痙攣、運動型脫水等現象的發生原因、癥狀和機制的學習,切實加強學生自我保護的意識,從而可以有效避免上述現象和損傷的發生。
1.教學建議。教師要全面掌控上課學生的運動基礎和個體體質情況,循序漸進提高體育課運動方法、手段及負荷安排,同時,加強對一般性體育運動損傷的了解和掌握,以此降低體育課中學生發生運動風險的概率,從教學層面保障學生的安全。
2.學生建議。學生要在自身基本身體素質基礎上,端正運動態度,認真聽取老師的講解,動作做到規范標準;運動前做好充分的熱身準備,運動中注意防范運動損傷;運動后做合理的整理活動。學生要從自身角度出發,發揮運動主體的作用,盡量防范運動風險的發生幾率。
3.管理建議。學校應該加強對體育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學生自我管理意識,讓學生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幾率,減少教學運動風險。
4.保障建議。學校要針對可能發生的運動風險,建立健全運動損傷醫療衛生系統,指導學生進行一些簡易的自我治療手段、方法,同時對在教學活動中發生損傷的學生及時進行診治、醫療,讓學生在有醫療保障的情況下進行體育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