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林
【摘 要】在大數據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已經擴展到社會各領域的背景下,我國警務模式也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強化服務意識的公安工作理念創新,推動數據驅動的主動型警務建設,警務主體與多元共治的機制構建對公安警務模式創新有著重要的探索價值。
【關鍵詞】大數據;公安工作;警務模式;數據驅動
【Abstract】The big data is influencing the society and has expanded each field of the society.The arrival of the big data age introduces challenges for the police model and raises new requirements.strengthen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security work,pushing forward and build the active policing mode with data driven, building the police as the main and multiple governing mechanism,are very important exploring value for the police model innovation.
【Key words】Big data;Public security work;Police model;Data driven
0 引言
互聯網通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得到了廣泛的延伸,在互聯網上形成了云計算為核心的新一代計算存儲引擎,使得越來越多應用被使用,同時也產生了多源化、分散性、碎片化的各種數據。數據洪流正不斷加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數據也不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在此背景下,我國警務模式也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現行的警務模式還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必須從公安警務的工作理念、工作機制、管理模式、組織結構等方面研究大數據對公安警務模式的影響,開展警務模式創新研究,以不斷提高自身盡職履責能力。
1 警務模式
表1 近年來我國警務模式改革創新的理論成果研究
“警務模式”一詞來源于西方警學界,它同時也被翻譯為“警務時期”、“警務風格”、“警務戰略”等詞。1999年,我國學者張兆端最早在文獻[1]中明確提出了“警務模式”這一概念。但何為警務模式?目前我國的警界和學界也尚未對“警務模式”進行統一、準確的界定,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以所有警務活動為對象,認為警務模式是某一特定警務時期所有警務活動的總體描述和概括;二是,把警務活動當作一個過程加以考察,認為警務模式是在執行警務活動中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組成的完整行為過程體系中的警察行為模式的研究,三是,我國一些學者認為警務模式就是警務機制,在研究過程中常常是兩者相互混用[2]。我們認為警務模式是對某一時期公安工作特征總的概括與描述,是一個綜合概念,對其的研究應包含公安警務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機制、組織架構、制度體系、戰術戰略等方面,同時警務模式具有動態性,它是隨著不同時期社會的需求、科技的發展、公安機關自身管理的要求以及世界警務改革的趨勢不斷發展變化的。
我國對警務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應用研究也一直未停止腳步,20世紀90年代末,歐美的“社區警務”理論開始傳入我國,被我國公安機關所倡導,其后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警務管理手段、警民角色定位等都發生了轉換,我國學者和警務工作者對警務模式的創新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近十余年間,形成了大量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總結,如表1所示。
總的來說,我國學術理論界和警務實踐部門從多維度、多視角對警務模式改革創新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警務現代化的進程和發展。梳理其學術理論研究成果,不難發現,我國的學術理論界和警務實踐部門對中國警務模式改革創新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缺陷和不足,如研究角度單一化,開展警務模式創新研究的視角聚焦在某一個領域,但針對同一領域警務模式創新的提法和稱謂有多種;如研究范圍具有地域化特點,研究出發點主要是基于本地、本區域,導致警務模式改革創新出現地域化特點;如研究視野的局限性,對警務模式的實踐基于某個小的理論角度展開嘗試,缺乏夯實的理論支撐和宏觀政策的視角[2]。
2 大數據對警務模式的影響
警務模式是一定時期公安警務活動的總體特征概括和描述,在大數據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已經擴展到社會各領域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的開放性、共享性和流動性也必將沖擊著我國公安警務模式。
2.1 對公安工作的服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獲取與傳播途徑、信息交換方式都得到了改變,社會中的個體都是數據與信息的制造者,社會組織和個人均成為信息的主體,“數字鴻溝”現象逐步緩解。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的開放和流動,勢必帶來由封閉到開放,由壟斷到共享的思維方式轉變,由此帶來的信息平權的現象日益凸顯[3]。社會在發展,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監督意識都在提高,加上大數據的高度開放性為人民群眾的參與、監督提供了有效的平臺。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公安機關如何順應互聯網時代的人民群眾要求,服務群眾,服務社會,服務公安工作,已經成為公安工作服務意識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
2.2 對公安工作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統的決策模式以經驗和直覺為主,其決策程序首先是發現并界定問題,確定目標,進而擬定方案,在邏輯和相關性分析后,最后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決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問題,但也容易出現“拍腦袋決策”、“隨意決策”。在當前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信息社會中,公安工作隨時要面對各種層見疊出的新事物,如基于對多源、分散和碎片數據的事前風險預警機制的研究,如嫌犯在作案后姓名、手機號碼等更改帶來的數據演化的識別,以及借助互聯網網絡、電信網絡監控數據用于分析處理涉恐人員的蛛絲馬跡等。這些都需要公安工作將傳統的警務工作方法逐步轉變為數據驅動的警務模式,推動“數據文化”,堅持用數據說話,依賴“搜集數據——分析——找相互關系——提優化方案”的決策流程,智能輔助決策和預測決策,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2.3 對公安工作的組織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數據的開放性,信息的共享、即時傳播等特征對公安機關目前的層級控制結構提出了挑戰。首先,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深度滲透,新事物是層出不窮,使得傳統的按警種實現的專業分工不可能涵蓋所有的領域。其次,社會事務的高度復雜性也要求公安各部門要聯勤聯動與有效合作,這種合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將影響目前的組織結構。與此同時,在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中,大數據的意識、方法與技術已逐步引入到社會治理領域,這些都需要公安工作中將傳統的警務管理方法逐步從粗放式到精細化的轉型,從風險隱蔽型管理轉向風險的防范型管理,研究公安機關與社會組織多元共治的管理機制。
3 大數據下警務模式的創新
3.1 強化公安工作服務意識理念創新
從公安工作理念的角度,警務模式創新要以服務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為核心理念。大數據背景下,公安機關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傳統的警務模式逐步轉變為供給導向的公共服務模式,及時全面地感知、預測群眾的需求,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首先,公安機關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將數據資源分類、分級安全地開放給社會組織、企業和群眾,一方面,利用網絡平臺,如公安官方門戶網站、公安官方微博、公安官方微信、警務QQ群等,將公安機關公共服務事項和行政審批的要求、范圍、內容和程序等公布于眾,通過網絡平臺與社會組織、企業和群眾展開互動;另一方面,歸納整理群眾的咨詢、訴求和建議,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合,通過數據挖掘,科學地運用大數據決策,引導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地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其次,公安機關應以推進大數據“警務云”建設為載體,利用信息技術打通警種間業務數據保護壁壘,以服務流程中心的創建與完善為突破口,不斷優化自身組織結構與服務流程,為群眾辦事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務。再次,在創新服務提供的方式上,加強公安官方微博、微信、網站手機客戶端APP建設,開發和打造移動信息服務平臺,主動、針對性地增強信息的發布。最后,公安機關應完善服務的評估指標,積極打造服務績效評估的綜合監管平臺,督導考核方式,以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3.2 推動數據驅動的主動型警務模式建設
從公安工作機制的角度,警務模式創新要改變傳統的被動型警務為數據驅動的主動積極型警務。大數據帶來了思維方式的徹底轉變,大數據時代公安工作需要養成數據決策的意識,在立足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客觀分析與判斷,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工作方式。90年代的計算機犯罪統計(CompStat)、地圖映射和數據驅動的治安管理(Crime Mapping and Data-Driven Management)、犯罪熱點分析(Hot Spot)等方法的應用,在司法實踐中的治安管理領域、打擊犯罪活動等方面被證明行之有效,這種基于數據驅動的警務模式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4]。
一是,公安機關要研究謀劃“互聯網+”與公安業務工作的融合創新機制,探索非接觸式、非現場的、安全有效的“互聯網+公安行政管理”,以及“互聯網+警務信息公開”,及時、全面、主動、安全地予以公開符合公開規定的警務信息。對警務咨詢、民生訴求、民意反饋、警務回訪等信息及時進行數據收集、整合、清洗,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挖掘、研判數據。二是,推動創新風險機制,探索“人力+科技”、“傳統+現代”的風險預警模式,保障對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大數據的一大價值在于預警風險,依托大數據平臺,對重要時段、地段人流全程監控、分析數據,可以有效預測風險,能及時切斷風險鏈。三是,推動科技創新機制,構建大數據平臺、云計算中心,集成公安業務數據,實時掌握犯罪軌跡,預判犯罪熱點,支撐對刑事犯罪活動的精確打擊。
3.3 警務主體與多元共治的警務管理模式建設
從公安工作方式的角度,警務模式創新要更加注重警務主體與警務方式的多元化建設。當前社會發展轉型期,利益多樣化以及利益訴求復雜化日趨明顯,大量社會矛盾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呈現和進入社會治安領域。各種新型社會治安事件、突發性的群體事件等不斷涌現,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輿情導控的難度不斷加大,社會治安治理任務日益繁重。在大數據背景下,公安機關要改變傳統的治安治理模式,積極探索與政府相關部門、社會組織、行業企業、群眾合作共治的警務管理模式,運用眾創、眾智理念,推動風險共擔,提升社會治安治理能力。
首先,公安機關要從戰略的角度上做好大數據的宏觀規劃,統籌數據治理的工作,積極制定與公安大數據應用相關的規章制度,保障數據的質量,保證數據安全,推動數據共享。其次,公安機關要完善合作協商機制,大數據時代,社會組織有著自身資源優勢,企業有著大數據處理技術優勢,公安機關要發揮綜合銜接作用,積極探索與社會組織、相關企業行業合作、互通共贏的模式。再次,群眾自身也是大數據的重要來源,公安機關要積極引導群眾的參與,一方面,提高群眾的直接參與度,匯聚群眾集體智慧,充分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另一方面,一些群眾出于自我利益考慮,或者甚至把參與平臺作為發泄自我不滿的工具,對于這種“無序參與過度”[3]的部分參與主體要依法處理,同時要利用公安官方微博、公安官方微信、公安官方網站手機客戶端平臺,主動加強公安工作宣傳和輿論引導。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大數據技術,積極探索并構建警務主體、群眾參與、社會組織和企業多元共治的警務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公安機關的社會治安治理能力。
4 結束語
大數據已深刻影響到公安工作中的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打擊犯罪活動、突發事件風險預警、社會服務等領域,從思維、組織、管理等各個層面深入細致展開警務模式創新研究,建立符合大數據時代背景的公安警務模式,有助于推進公安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兆端.信息警務論——二十一世紀警務模式展望[J].公安研究,1999(3):47-50.
[2]申丹.國家治理視角下中國現代警務模式研究綜述[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5(6):68-73.
[3]張峰.大數據:一個新的政府治理命題[J].廣西社會科學,2015(8):133-138.
[4]涂子沛.大數據[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4):78-82.
[責任編輯: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