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 劉財發 王鋒 宋博媛
【摘 要】長期以來,神婆一直被視為封建迷信被官方和民間學者所批評。但是在中國農村一直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成為神婆,那么神婆具有什么樣的人格特征?本研究選取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禾豐鎮的幾位神婆進行了個案研究。采用了艾森克人格測驗的測驗工具對其進行人格特征的資料收集。研究發現:神婆普遍在N(神經質)量表得分較高。典型情緒不穩。焦慮、緊張、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筆者嘗試的分析了神婆的成因。認為神婆的產生可能與其人格特質有關。
【關鍵詞】客家神婆;人格特征;成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被西方心理學家們稱為心理學玄學,帶有強烈的神秘色彩,雖然如此他的精神分析法仍然得到推崇,影響深遠。中國的心理學起步晚,發展慢,至今仍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廣泛的認可。但東方世界尤其我國農村一直存在大量的專門從事巫信活動的專職人員。他們的叫法各有差異,巫婆、神漢或算命相面先生。他們在中國百姓中有廣大的市場和足夠的信任度,他們在與來訪者溝通時可以較有效果地改變來訪者的信念,這種現象可能與從業人員的人格特質有關。目前對于從事此類職業的人的研究多是歸結于封建迷信。當中關于此類特殊職業從業人群的人格特征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選擇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禾豐鎮神婆為例,描述本地特殊群體(神婆)的人格特征,為以后更進一步研究此類人群的人格特質提供基礎。
1 概念界定
1.1 客家神婆
在中國南方的福建以西、江西以南、廣東以東等客家地區,民間存在著許多的特殊群體,他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儀式請神附體,溝通陰陽,為人祈福治病、驅鬼消災。因為他們的特殊本領,在當地一般稱他們為“神婆”、“神漢”。“神婆”也叫“仙婆”“神姑”,一般由女性擔當,但其中也不乏男性。 “神婆”是民間對宣傳巫信色彩的人的俗稱,類似于中國北方的的薩滿。本文中“神婆”與北方“薩滿教”中跳大神的“大仙”有些相似。只不過“跳大神”者是事先不知道哪個神靈附體,而“神婆”知道。“神婆”她們自己不會叫自己“神婆”,一般信仰什么神就會叫什么神,如信仰“仕保公[1]”。“神婆”就是所信仰的神在人間的代理人。
1.2 人格
人格一詞的英文“personality”是從拉丁文“persona”演變來的。拉丁文的本來意思是面具。面具是戲劇中用來說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這就是人格最初的解釋。從古希臘時期開始,人們就已使用“人格”的說法,并且由此引申出很多較復雜的含義,例如: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他的外在行為表現方式,與其工作相適應的個人品質的總和,聲望和尊嚴。在當代英文詞典里,依然可以在“人格”(personality)這一詞條下看到上述含義的影子。不同的心理學家對人格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其中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ordon W. Allport)曾列舉出50種不同的定義,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人格的多義性和復雜性。但這么多的定義有一個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認為人格是與人的行為風格或行為模式有關的概念。從以下各種定義可以看到這種共識:“人格是個體由遺傳和環境決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行為模式的總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一種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情境中的行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聯系在一起的”(卡特爾,1965);“人格的穩定的心理結構和過程,它組織人的經驗,形成人的行為和對環境的反應”(拉扎勒斯,1979);“人格是個人心理特征的統一,決定(內隱,外顯的)行為,同他人的行為有穩定的差異”(米歇爾,1980)。如果把諸多界說總結起來,可以這樣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影響人的外顯和內隱行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標志一個人具有的獨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交織。
2 研究概況
目前在我國對于神婆研究主要分為兩種觀點。一種是全面否定說。這類研究把神婆完全視作封建迷信,從不同學科角度來論證,以否定其社會價值。韓明謨的《農村社會學》中將巫信定義為迷信,迷信的意思,是指人們缺乏理性認識的信仰、準信仰或習俗[2]。這個定義傾向于將巫信的定義廣義化,泛指不合理的信念,與理性對立。論文《現階段農村迷信透視》中,作者認為迷信的主要內容是:與宗教活動相關聯的封建迷信,特指除了佛道之神,還有關帝神、土地神、城隍神等;通過封建迷信活動求醫治病、請神驅鬼,特指神漢巫婆、道士仙姑等為人治病 ;帶有濃厚封建迷信色彩的對祖先、諸神的崇拜和傳統節日供祭;算命先生和風水先生的封建迷信活動[3]。另一種則是辯證肯定說。主張用辯證的觀點來研究此類職業,把這些職業當作中國傳統的民俗和民間信仰來研究,認為此類職業(神婆)是一種科學與迷信成分皆有的學問。這類學者多以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宗教學的角度進行研究。他們往往選擇一個地區的某個廟宇或者某一地區特有的神靈信仰及其祭祀儀式,進行個案調查,追溯廟宇與社區的信仰歷史。其中關于神婆的研究有《閩西客家薩滿研究》、《迷信存在的社會結構基礎》、《農村風水相命行為的心理救助功能研究》等論文。
筆者認為當研究對于確立之后,保持價值中立應成為具體研究的準則之一。布迪厄的反思社會學也說過,面對各式各樣的復雜的社會現象,作為一個研究者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既有常識的決裂,其次就是對既有的學究式概念、觀點和方法的反思,然后在此基礎上重新構建研究對象。所以,當研究對象確立開始,筆者就拋開刻板印象,把神婆當作是一般的從事特殊職業的人群看待,這能夠幫助在研究中保持價值的中立。
本研究使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進行測量。該量表中共包括4個分量表,各12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是”和“否”兩個選項,供受測者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然后按E(內-外向)、N(神經質)、P(精神質)、和L(掩飾性)四個量表記分。該測驗由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張莘等人修訂。選用該測驗的原因,主要是該測驗相對于其他的人格測驗,題目更少,測試的時間會相對較少。而本研究調查的神婆普遍文化水平較低,且有很強的排外性。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EP—QRS)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易于操作,它是EPQ系列中最新研究和應用成果之一,1998年由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張莘等人引進修訂。修訂形成了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作者并基于本研究的樣本提供了EPQ-RSC的中國常模.研究表明該問卷的E、N和L三個分量表具有令人滿意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達到有關的心理測量學標準。通過測驗不僅可以直觀的判斷出受測者的內、外向性、精神質以及情緒的穩定性,還可以判斷其氣質類型。
于都縣位于贛州東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而禾豐鎮是于都縣禾豐鎮是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下轄的一個鎮,是縣域副中心,位于于都縣的中南部,東與贛州會昌縣白鵝鄉交界,南鄰于都縣鐵山垅鎮,西接于都縣利村鄉,北連于都縣梓山鎮。下轄2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389個村民小組,是于都縣南部較大的商品集散中心。
2016年1月至4月,筆者通過熟人以及親戚朋友的介紹,一共走訪了數位在職的神婆、神漢。表1是筆者收集到的愿意配合筆者調查的神婆的基本情況。由于神婆職業的特殊性,筆者不便透露受測者的姓名。在當地,人們一般來說對男性神漢稱為“馬腳”。女性神婆,一般沒有特定的稱呼。有稱呼她為“問神的”,也有直接叫她信仰的神的名稱,如“觀音婆婆”、“仕保公”。神婆要為別人提供問神服務,必須要開設“堂口”。開設“堂口”就意味神明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固定的住所,神婆才有資格為人提供問神的服務。神婆每天都要請神和送神。請神,就是通過固定的儀式,把神明從“天上”請到“堂口”來。送神,則將神送回到“天上”休息。神婆一般分為兩種狀態,“起馬”和“下馬”。“起馬”狀態下就表示是神靈附體了,信徒可以問神了。“下馬”就是神婆普通的生活狀態,跟普通人一樣,并不具備任何能力。
表1 神婆的基本情況
神婆一般通過在堂口“起馬”請神附身為信徒或來訪者提供“問神”的服務。“問神”主要有兩種服務。一種是“問陽”,一種是“問陰”。“問陽” 是指神婆請神上身,問陽間的事情,包括婚姻、吉兇、運氣、求子等現實中的問題。“問陰”是指神婆請鬼上身,來訪者通過詢問被上了身的神婆來了解死去的親人在陰間過的怎么樣。在禾豐當地,問陰一般不會在節日廟會、壽誕日進行,認為在喜慶的日子問陰是對神明的不敬。
3 研究結果
表2為測試者在E(內-外向)、N(神經質)、P(精神質)、和L(掩飾性)的原始分數。表3為根據常模換算出的標準T分,平均分為50,標準差為10。
表2 神婆在EPQ-RSCD的原始分數
表3 神婆在EPQ-RSCD的T分數
根據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使用手冊的評定和解釋。T分在43.3—56.7之間為中間型;在38.5—43.3或56.7—61.5之間為傾向型,在38.5以下或61.5以上為典型型。上述結果表示:神婆普遍在N(神經質)量表得分較高。典型情緒不穩。焦慮、緊張、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睡眠不好,患有各種心身疾病;情緒過度,對各種刺激的反應都過于強烈,情緒激烈后難以平靜;適應不良,不可理喻,甚至有時走上危險道路;不知疲倦、易激惹、容易產生偏見。
神婆是客家地區普遍存在的特殊職業,經歷過時代的變遷卻一直都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巫信現象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延續至今有一定的存在性和必然性。近些年,關于神婆的研究有許多,但都較少涉及到神婆的人格研究。為了獲取更多神婆的人格方面的信息,本研究采用了個案研究的方法,輔以艾森克人格測驗(EPQ-RSC)來考察神婆的人格特征。通過研究發現,神婆的心理特點雖然各有不同,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普遍情緒不穩。焦慮、緊張、易怒,甚至抑郁。睡眠不好,容易冒火、不休息,傾向于緊張敏感型特質。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神婆在“起馬”和“下馬”狀態中有很大的不同。神婆平時或許是一個情緒不穩,焦慮、緊張、易怒的人,但神婆“起馬”之后就馬上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從神婆的經歷中不難發現,很多神婆都起源于一些對其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她們聲稱有鬼神迷她,然后受到其他神婆的指點,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后才開始正式成為一個神婆的。這極有可能和他們的人格特質有關。
【參考文獻】
[1]禾豐華堂村信奉的一位神靈,全名叫“張公仕保”.
[2]韓明謨.農村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
[3]徐學慶.現階段農村迷信透視[J].中州學刊,2001(1):47-51.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