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錦
加快我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劉錦
新世紀以來,內蒙古依托資源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也產生了過度依賴資源經濟的問題。在今天,內蒙古如何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產業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平穩綠色增長,需要我們深思。
內蒙古地域遼闊、礦產富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撐。我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大戰略機遇,通過大規模開發資源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有一些人鉆政策的“空子”大搞利益尋租,在資源富集地區圈地承包買賣探礦權、采礦權,巧取資源開發的預期收益,形成了復雜的經濟糾葛和利益黑洞,由此催生了一批嚴重腐敗案件,同時也使一些出重金拿到資源的企業在行業產能過剩期陷入困境。扭轉這樣的局面,需要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從源頭上理清思路,制定符合實際的規劃方案,以降低資源開發成本、形成綜合競爭優勢。
從政策層面明確探礦權、采礦權交易與獲得資源量交易的區別。探礦權和采礦權應以工程量、工作量為主要交易依據,不能以獲得的資源量為主要交易依據。礦產資源預期價位確定很難預測,交易風險很大,它與經濟發展趨勢和支撐市場發展的重要程度及科技進步、新型原料的產品替代等緊密聯系。同時,資源在地下的賦存、地質變化等情況,目前的科技水平還難以精確計算,形成的交易契約合同短期內很難驗證,會留下很多“后遺癥”。所以,按企業的項目生產規模及適當的服務年限合理配置是比較理智的做法。礦產資源原則上掌握在省(區)一級經濟綜合部門,應調節和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實現總量調控。在去產能中,必須立足于保護國家資源,支持先進技術,正規化開采。考慮企業在相等資源量下吸納就業人員的不同,對用較少的資源實現較多就業崗位的企業要給與支持。特別是對大型礦山企業的后備資源接續問題,要綜合考慮。用資源承負就業,比財政拿錢安置要科學合算,而且后續矛盾相對較少。這一政策如研究到位、定位準確,倒賣礦產資源的黑洞會自然逐步封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需平衡,提倡專業化比提倡一體化要科學一些。目前,各大電力公司收購的煤礦和開發的礦區盈利的很少,有的甚至成為負擔。用電企業辦的自備電廠,很難和自身用電規模相協調匹配,因為生產的高載能產品,市場變化很大,自身很難平衡。現在內蒙西部電網,掛網的企業都要求電網給予平衡調節,但量大了電網也難以做到,而且對網內的公用電廠過分減量是不公平的,同時也會拉垮整個網架的安全均衡供電格局。
在我國,土地為國家所有,農民承包經營的耕地和其它土地均屬集體所有。這些年來,一些城鎮周邊的土地,一旦納入城鎮總體規劃,就會幾倍幾十倍的升值。土地升值實際是城鎮建設多年的積淀、公用工程的密集投入和經濟發展多種要素的拉動,升值部分應集中解決失地農民就業、養老及經濟發展和城市公用工程資金短缺問題。
但事實上,在大規模推進城鎮建設時,土地供給政策不夠明確細化,沒有嚴密的出讓和交易程序,沒有按城市擴建的總體規劃有計劃、按比例改變土地用途,沒有較為科學地對土地改變用途升值的評估測算、對土地升值資金明確用途。有的城市用地雖然按規劃審批和出讓了土地,但存在著隨意改變土地用途,轉賣尋租土地升值的高額利益等情況。造成的后遺癥是城鎮功能不完善、不配套,過度商業化、欠缺人性化,降低了城市生活的優越性與方便性。城市開發后留下的“城市病”,再改造改善城鎮功能,要比初期建設增加更大的投入。
破解這些難題,首先要科學統籌土地供給,從政策層面上實現土地人性、剛性使用,留足公共用地,嚴控容積率。其次要根據每個城鎮的不同情況,制定土地使用管理制度和土地升值的資金使用制度,從制度上堵塞土地使用、交易、轉性的漏洞。在農村牧區,應積極探索土地改革的新路子。一家一戶的承包經營土地,已不適應大規模連片機械化耕作,因為方式效率低,生產成本高,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農副產品很難有利潤,所以農村要在土地改革方面做文章,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由于土地供給的不規范和過大的土地價格彈性空間,房價波動增長迅猛,使房地產成了投資投機的平臺。城市中的高房價抬高了入城門檻,給農民變市民帶來了巨大的阻力。房地產開發的暴利,使得民間集資高利貸公司風起云涌,將實體經濟推向無利可取的境地,進而引誘得人心浮躁、信譽缺失、價值觀扭曲。此外,城市擴建和房地產開發考慮公共需求不足,區域的配套教育和公共活動場地等大多被擠占,商鋪、寫字樓高價位房產嚴重供大于求。過度的商業化構思,脫離了現實,留下很多城市病。為了真正解決住有所居和順利推進城市化進程,必須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籬,深化房地產發展供給側改革。
要明確城市功能的戰略定位,每座城市的形成與當地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主導經濟的形成是分不開的,每座城市要有各自的特點。對已開發的房地產樓盤,應理清市場供求關系,限制房地產炒作,從政策層面使開發房地產的利潤保持在社會各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房地產去庫存才有可能實現。
金融是經濟發展的命脈,要確保新常態下經濟健康運行,就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金融管理做到公正公平,服務好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但從金融管理的現狀看,金融管理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銀行貸款長期以來嫌貧愛富,貸大不貸小,缺乏對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沒有找到支持、促進、撬動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路徑,嚴重抑制了農村經濟發展和中小企業發展。現在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和P2P興起后,銀行的資金大量流向這些單位,他們放貸利息遠遠超出企業的正常經營利潤。銀行和這些新生金融載體都瞄準高額利潤,卻不顧資金的實際走向,很多貸款用在了還息轉貸上,使一些問題企業的杠桿風險進一步增加。
為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立足于戰略高度,加強金融管理的改革,深入研究如何引導民間資金投向安全可靠的金融市場,做到不貶值、不縮水,有效地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金融服務必須與經濟發展的大戰略相互共振,撬動企業結構調整、產品提質升級,實現企業良性、創新發展。這就需要金融企業、實體企業和科研單位、經濟部門共同評估診斷,找準去產能調結構的新路子。
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是優化供給,降成本、補短板是開拓市場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沒有市場需求的拉動是難于持久的。
現在我區的實際情況是,原材料產品利潤率很低,有的產品實際是在虧損。如糧食,我們生產的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比進口的玉米、大豆成本高的多,包括鐵礦粉和煤炭。一些大眾的工業產品,我們基本都是長線,利潤很少或是虧損。自治區既是糧食大省區,也是煤炭及重工業原材料基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面臨的難點是,既要保持生產成本低的競爭優勢,同時又要克服產品遠離市場,運輸成本較高的弱項。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并且使產品優質綠色環保,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又一重要課題。
當前我區煤炭企業產能過剩,一方面由于我們對經濟發展趨勢、市場變化估計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們過去的經濟政策大多都圍繞增加總量而制定。比如在財稅制度上,各地采取“減二免三”的辦法,對一些項目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給上該收的費盡量不收,稅收能返的盡量返還,甚至財政舉債借貸保項目落地。經濟政策的導向作用至關重要,所以必須梳理經濟政策,鼓勵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提質創新,由量的增加向質的提高和環保綠色轉變。
(作者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原委員)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