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莉++沈笑慧
摘 要: 隨著網絡進入更加自由和靈活的Web2.0時代,云計算的概念風起云涌。云安全問題已成為云計算推廣面臨的最大挑戰。針對云環境下計算模式的特點,結合實際云計算安全測評中的問題,分析了現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標準應用到云環境的一些局限性,提出了云安全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關鍵詞: 云計算; 云安全; 信息安全; 等級保護測評; 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TP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11-35-03
Discussion on the testing and evaluating of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level protection
Liu Xiaoli, Shen Xiaohui
(Zhejiang Provincial Testi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Products,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China)
Abstract: Cloud computing has recently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since Internet has accessed Web 2.0 with more freedom and flexibility. However, the cloud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hallenge for cloud promo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actual testing and evaluation in cloud computing securit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level protec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to the cloud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tents that cloud security should focus o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cloud security; information security; 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security level protection; limitations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網絡進入更加自由和靈活的Web2.0時代,云計算的概念風起云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定義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云計算因其節約成本、維護方便、配置靈活已經成為各國政府優先推進發展的一項服務。美、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出臺了相關發展政策,有計劃地促進政府部門信息系統向云計算平臺遷移。但是也應該看到,政府部門采用云計算服務也給其敏感數據和重要業務的安全帶來了挑戰。美國作為云計算服務應用的倡導者,一方面推出“云優先戰略”,要求大量聯邦政府信息系統遷移到“云端”,另一方面為確保安全,要求為聯邦政府提供的云計算服務必須通過安全審查[1]。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云計算服務安全的國家標準,如GB/T 31167-2014《信息安全技術云計算服務安全指南》、GB/T 31168-2014 《信息安全技術 云計算服務安全能力要求》等。本文關注的是云計算安全,包括云計算應用系統安全、云計算應用服務安全、云計算用戶信息安全等[2]。
當前,等級保護測評的依據主要有GB/T 22239-
2008《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GB/T 28448-2012《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測評要求》和GB/T 28449-2012《信息安全技術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測評過程指南》等。然而,這些標準應用于傳統計算模式下的信息系統安全測評具有普適性,對于采用云計算服務模式下的信息系統卻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結合實際云計算服務安全測評中的問題,首先討論現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標準應用到云環境的一些局限性,其次對于云計算安全特別需要關注的測評項進行分析。
1 云計算安全
正如一件新鮮事物在帶給我們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問題一樣,云計算的推廣也遇到了諸多困難,其中安全問題已成為阻礙云計算推廣的最大障礙。
云計算安全面臨著七大風險,主要包括客戶對數據和業務系統的控制能力減弱、客戶與云服務商之間的責任難以界定、可能產生司法管轄權問題、數據所有權保障面臨風險、數據保護更加困難、數據殘留和容易產生對云服務商的過度依賴等。文獻[3]提出了云計算安全測評框架,與傳統信息系統安全測評相比,云計算安全測評應重點關注虛擬化安全、數據安全和應用安全等層面。
虛擬化作為云計算最重要的技術,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云環境的安全。虛擬化安全涉及虛擬化軟件安全和虛擬化服務器安全,其中虛擬化服務器安全包括虛擬化服務器隔離、虛擬化服務器監控、虛擬化服務器遷移等。云計算的虛擬化安全問題主要集中在VM Hopping(一臺虛擬機可能監控另一臺虛擬機甚至會接入到宿主機)、VM Escape(VM Escape攻擊獲得Hypervisor的訪問權限,從而對其他虛擬機進行攻擊)/遠程管理缺陷(Hypervisor通常由管理平臺來為管理員管理虛擬機,而這些控制臺可能會引起一些新的缺陷)、遷移攻擊(可以將虛擬機從一臺主機移動到另一臺,也可以通過網絡或USB復制虛擬機)等[4]。
數據實際存儲位置往往不受客戶控制,且數據存放在云平臺上,數據的所有權難以界定,多租戶共享計算資源,可能導致客戶數據被授權訪問、篡改等。另外當客戶退出云服務時,客戶數據是否被完全刪除等是云計算模式下數據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云計算中對于應用安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Web應用的安全。云計算應用安全主要包括云用戶身份管理、云訪問控制、云安全審計、云安全加密、抗抵賴、軟件代碼安全等[3]。
2 云計算下等級保護測評的局限性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是國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基本策略、基本方法。開展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工作不僅是加強國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事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政治任務。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作是指測評機構依據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規定,按照有關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對未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狀況進行檢測評估的活動。與之對應的是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系統安全測評,就是通常所說的分級保護測評。
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的基本要求包括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兩大類。其中技術要求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及備份恢復等五個層面;管理要求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機構、人員安全管理、系統建設管理和系統運維管理等五個層面。
傳統的安全已不足以保護現代云計算工作負載。換言之,將現行的等級保護相關標準生搬硬套到云計算模式存在局限性,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⑴ 物理安全
傳統模式的信息系統數據中心或者在本單位,或者托管在第三方機構,用戶可以掌握自身數據和副本存儲在設備和數據中心的具體位置。然而,由于云服務商的數據中心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國家,GB/T 31167-2014明確了存儲、處理客戶數據的數據中心和云計算基礎設施不得設在境外。
⑵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主要包括結構安全、邊界防護、訪問控制、入侵防范、惡意代碼防范、安全審計、網絡設備防護等測評項。網絡邊界是網絡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因此在網絡邊界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云計算模式下,多個系統同時運行在同一個物理機上,突破了傳統的網絡邊界。由此可見,網絡邊界的界定、安全域的劃分成為了云計算模式下網絡邊界安全面臨的新挑戰[5]。
⑶ 主機安全
主機安全主要包括身份鑒別、訪問控制、安全審計等測評項。但在云計算模式下,虛擬化技術能夠實現在一臺物理機上運行多臺虛擬機。盡管虛擬機之間具有良好的隔離性,但在云計算平臺,尤其是私有云和社區云中,虛擬機之間通常需要進行交互和通信,正是這種交互為攻擊和惡意軟件的傳播提供了可能。因此,虛擬機之間的安全隔離、用戶權限劃分、數據殘留、跨虛擬機的非授權訪問是云計算環境下虛擬機安全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⑷ 應用安全
應用系統作為承載數據的主要載體,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信息系統的整體安全,因此對整個系統的安全保密性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絕大多數單位的應用系統在設計開發過程中,僅僅考慮到應用需求、系統的性能及技術路線的選擇等問題,缺少了應用系統自身的安全性。客戶的應用托管在云計算平臺,面臨著安全與隱私雙重風險,主要包括多租戶環境下來自云計算服務商和其他用戶的未授權訪問、隱私保護、內容安全管理、用戶認證和身份管理問題[6]。
⑸ 數據安全及備份恢復
在云計算模式下,客戶的數據和業務遷移至云服務商的云平臺中,數據的處理、存儲均在“云端”完成,用戶一端只具有較少的計算處理能力,數據的安全性依賴于云平臺的安全。如何確保數據遠程傳輸安全、數據集中存儲安全以及多租戶之間的數據隔離是云計算環境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 云安全之等級保護測評
參照等級保護測評的要求,結合上述分析,云安全之等級保護測評應重點關注以下方面。
⑴ 數據中心物理與環境安全:用于業務運行和數據處理及存儲的物理設備是否位于中國境內,從而避免產生司法管轄權的問題。
⑵ 虛擬網絡安全邊界訪問控制:是否在虛擬網絡邊界部署訪問控制設備,設置有效的訪問控制規則,從而控制虛機間的互訪。
⑶ 遠程訪問監控:是否能實時監視云服務遠程連接,并在發現未授權訪問時,及時采取恰當的防護措施。
⑷ 網絡邊界安全:是否采取了網絡邊界安全防護措施,如在整個云計算網絡的邊界部署安全防護設備等。
⑸ 虛擬機安全:虛擬機之間的是否安全隔離,當租戶退出云服務時是否有數據殘留,是否存在跨虛擬機的非授權訪問等。
⑹ 接口安全:是否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云計算服務對外接口的安全性。
⑺ 數據安全:多租戶間的數據是否安全隔離,遠程傳輸時是否有措施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租戶業務或數據進行遷移時是否具有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4 結束語
云計算因其高效化、集約化和節約化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青睞,與此同時云計算帶來的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本文結合云計算的特點分析了云計算模式下現行等級保護測評標準的一些局限性,并提出了云計算下等級保護測評需要特別關注的測評項,對云服務商、租戶和測評機構提供借鑒。值得注意的是,租戶在進行云遷移之前,首先應確定自身遷移業務的等級,其次是租用的云計算平臺等級不能低于業務系統的等級。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尹麗波.美國云計算服務安全審查值得借鑒.中國日報網.
[2] 陳軍,薄明霞,王渭清.云安全研究進展及技術解決方案發展
趨勢[J].技術廣角,2011:50-54
[3] 潘小明,張向陽,沈錫鏞,嚴丹.云計算信息安全測評框架研究[J].
計算機時代,2013.10:22-25
[4] 房晶,吳昊,白松林.云計算的虛擬化安全問題[J].電信科學,
2012.28(4):135-140
[5] 陳文捷,蔡立志.云環境中網絡邊界安全的等級保護研究[C].
第二屆全國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技術大會會議論文集,2013.
[6] 劉瑋,王麗宏.云計算應用及其安全問題研究[J].計算機研究
與發展,2012.49(S2):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