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琴,梁 艷,包先建
(安徽工程大學 管理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皖江城市帶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演進效應分析
——基于SSM方法
黃桂琴,梁 艷,包先建
(安徽工程大學 管理工程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區域經濟的增長與產業結構演進的關系密不可分.基于2003~2012年間皖江城市帶標準統計數據,借助SSM方法分析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的結構效益.研究發現,皖江城市帶產業經濟總量增長快,區位競爭優勢明顯,但增速回落,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不顯著,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第一產業發展整體處劣勢,第二產業競爭力趨強,第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皖江城市帶要進一步加強合肥與蕪湖經濟增長極的建設,促進區域產業承接與產業融合;發揮區位優勢,加快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重點加大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強化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經濟增長;SSM方法;產業聚集;結構優化
現代經濟學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1].一方面,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對經濟增長產生重要影響.產業結構轉變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隨發展水平的高低而變動,它在工業化過程中比后工業時期更為重要[2].自配第、克拉克和庫茨涅茨等早期經濟學家研究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以來,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間演進規律被逐步揭示出來.Penede[3]通過流行的結構收益假說,分析了總增長如何影響產業結構的內在機制,并得出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情況下,研究產業結構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思路,通過產業結構優化來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普遍做法,也是發展皖江城市帶區域經濟的重要研究課題.
皖江城市帶地處長江中下游,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橋頭堡.城市帶獨特的地理優勢對吸納長三角地區的轉移產業、促進自身的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區域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戰略意義.2010年國務院批復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建立起全國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確立了以長江一線為“發展軸”、合肥和蕪湖為“雙核”、滁州和宣城為“兩翼”的“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布局.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滁州、宣城及六安市金安區、舒城縣,土地面積約 7.6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54%.2012年城市帶年末總人口為5 988 萬人.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0 605.49 億元,占安徽GDP總量的61.4%,比2011年增長18.97 %;人均年GDP達到了40 536 元,比2011年增長10.46%,是安徽經濟發展較好的區域.皖江城市帶發展的提出源于中部崛起及安徽經濟發展的思考.較早關注并研究皖江城市帶發展的是趙詠梅和葛向,1998年他們根據全國經濟布局的態勢, 提出安徽省地域經濟布局三階段發展模式中要形成有合肥、蕪湖、蚌埠、馬鞍山、淮南、安慶以及銅陵、淮北等城市在內的皖江城市經濟帶的工業化發展,但當時對城市帶還沒有明確界限[4].對皖江城市帶的系統研究真正展開于2009年以后,5年多來,針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立項、產業布局及配套體系和政策,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論證.以2010年“規劃”為界點,這之前,學者們重點研究城市帶設立的戰略意義和區域價值.吳克明[5]從戰略的高度將皖江城市帶的發展作為安徽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區域發展戰略布局選擇中產業轉移的最佳平臺.程必定[6]提出皖江城市帶以承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示范區建設體現了中國區域發展的時代價值. 2010年“規劃”審批下來以后,學術界則將研究重點放在了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的具體建設上.一是對各要求分別進行分析論證,提出要在商務環境建設、合作環境建設、政策環境建設和區域間關系協調機制等四個方面加強區域經濟建設[7]; 二是在各要素發揮作用的關系中找出路,從皖江城市帶空間經濟聯系變化的網絡特征方面進行研究,提出要素的集聚與擴散、產業分工體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創新及開發區建設等共同形成了驅動皖江城市帶空間經濟聯系不斷變化的機理[8];三是將各區域間的協同合作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共生理論,根據共生單元的質參量兼容度水平,提出了構建皖江城市帶共性技術產業協同共生區域[9].這些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帶經濟發展,但涉及產業結構調整效益的研究不多.偏離—份額分析法是國內外區域經濟和產業結構分析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確定區域內各部門或產業的發展狀況與標準區相關部門或產業相比競爭力的大小,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以偏離—份額分析法為工具,對2003~2012年皖江城市帶的三次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探討皖江城市帶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以促進城市帶經濟發展.
1.1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簡稱SSM)基本原理
SSM的基本思路是將被研究區域的經濟增長與參照區域的增長進行比較,將兩者聯系起來以考察研究區的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通常可分解為增長份額和轉移份額兩部分.增長份額是指研究區以參照區域平均增長率作為自己的增長率,計算其可能形成的經濟增長量.增長份額是反映研究區域因產業體量的大小而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貢獻;轉移份額是指因地區間資源轉移而獲得的增長量,它又可分解為結構偏離份額和區位競爭力轉移份額兩部分,用公式表達如下:
(1)

式中,G為研究區域考察期內生產總值總量;N為研究區域考察期內按參考區經濟增長率增長所應實現的增長份額;P為研究區域結構偏離份額;D為研究區域競爭力份額;E、R和Ri、Ei分別是在考察期內,參照區域的總產值、總產值變化率和第i次產業產值及其產值變化率;r 、ri分別是在考察期內,研究區域總產值變化率和考察區域第i次產業產值變化率;e和ei分別為研究區域在某時刻的總產值和第i次產業的產值;0為考察期基期(年);t為考察期末期(年).
將N同實際的增長水平G相比較,如果高于實際時間增長水平,則總偏離(G-N)為正,反之,則為負.P值反映了研究區域相對于全國產業結構的優劣程度,當 P為正值,表示區域產業結構較合理,可促進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當P為負值,說明區域產業結構水平較低,則影響區域經濟總量增長.D是指與參考區域相比,研究區域在發展產業方面具有區位優勢或劣勢,若D>0則研究地區競爭力高于參考區水平;反之,D<0.

(2)
式中,W代表結構效果指數,反映從整體上看考察區產業結構優化程度;U代表區域競爭效果指數,反映從整體上看考察區產業增長力.
W>1,說明區域經濟中朝陽的、增長快的產業部門比重大,區域總體經濟結構比較好,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反之,說明區域經濟衰退,夕陽產業的比重過大,經濟結構需要調整.U >1,說明區域內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大,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反之,則說明區域產業競爭力較弱,地位有下降趨勢.
1.2 皖江城市帶產業SSM總體效果分析
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和自身競爭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以三次產業的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和總偏離4個指數來體現.根據皖江城市帶發展進程,選取2003~2012年10年間皖江城市帶地區生產總值數據進行分析.運用上述模型,以安徽省數據為參照區,將2003年作為基期,計算出皖江城市帶各地市地區偏離—份額各分量.數據來源于2004~2013年各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和《安徽省統計年鑒》.核算中,各項產值以當年價格計算,未扣除因價格因素波動而產生的偏離差異,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演變總體效果分析
資源來源:根據知網查閱國家和安徽省統計年鑒整理計算

其次,從總的競爭優勢分析,皖江城市帶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但區域競爭優勢明顯.數據顯示,皖江城市帶的結構偏離分量P值為負值64.13,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十分不利.各個城市中,池州市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數值達到25.529,超過了合肥的16.836而居第一,銅陵和蕪湖也僅維持在結構合理的水平上,而其他4個城市則處在P值為負的狀態.不過,隨著長三角地區產業向城市帶的轉移,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體現出來,區域競爭優勢明顯,競爭偏移分量值達到3 945.605 億元.
再次,以相對增長率來衡量皖江城市帶的產業結構效果情況,區域總體經濟增長良好.表1顯示, 皖江城市帶經濟相對增長率達到5.969的水平,其中,增長效果指數W值為6.026,這表明區域各產業部門總的增長勢頭大,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不過,因為產業結構的拖累,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即結構效果指數僅為0.990,小于衡量指標1.這表明區域經濟中增長快的產業部門比重偏小,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
最后,從皖江城市帶的增長特征看,區域增長極基本形成,但其擴散效應還有待發揮.根據羅正英[10]等研究,城市帶經濟圈的構建要求區域內至少有一個增長極的出現.以合肥為增長極的區域經濟形態基本形成.合肥市的總經濟增量、份額分量、總偏離分別達到3 679.3 億元、2 665.246 億元和1 013.863 億元,占區域經濟的39%、48%和26.12%,具備明顯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所需基本條件.蕪湖市各項經濟指標都緊隨合肥市之后,其增長總量和份額分量分別達1 588.730 億元和965.908 億元,占區域經濟的16.84%和17.24%,且與其他六市間拉開了較大距離,是區域經濟中即將形成的另一增長極.但從8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演變分析,正在形成的兩個增長極產業結構內部活力不高,還沒有發揮出其擴散效應,未能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的整體提升,導致區域內經濟發展增速極不平衡.皖江城市帶各地區2003~2012年經濟增長偏離—份額分析表如表2所示.

表2 皖江城市帶各地區2003~2012年經濟增長偏離—份額分析表
1.3 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結構詳解
為更清晰地顯示出皖江城市帶各市各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還需進一步做如下詳細解析.
(1)皖江城市帶第一產業發展整體處劣勢.
從增速差值看,在8個城市中第一產業的差值最大的是合肥,為2.675,最小的是銅陵,達到-0.924,城市間的增速差距明顯.10年來,城市帶第一產業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緩慢,僅為0.489,對城市帶的經濟增長貢獻有限.
從份額分量方面分析,第一產業份額分量過百億的城市只有滁州和安慶兩市,其他皖江城市第一產業的分量份額都很小,尤其是銅陵市僅有10.381億.顯然,作為農業大省的安徽省和占據安徽省國土面積54%的皖江城市帶,第一產業的規模經濟不夠,單位經濟生產效率不高.
在結構偏離份額分析中,皖江城市帶偏離分量都為負值,而且占據份額分量最重的滁州、安慶和合肥三市負值最大,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帶總體結構偏離分量值達-218.283,第一產業結構與全國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產業結構較差.
從總偏離(PD)數值進一步分析,由于合肥的省會都市建設戰略,蕪湖作為長江開放式經濟圈和馬鞍山與南京一小時經濟圈的明顯區位優勢,因而在區域優勢的平衡下,這3個城市的第一產業PD值大于0,具有增長優勢,潛力巨大,可以大力發展第一產業.但城市帶整體競爭優勢為-79.758,處競爭劣勢,因而城市帶從戰略上看,第一產業不能成為優勢發展的產業.
(2)皖江城市帶的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快,競爭力趨強.
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伴隨著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而調整,主要體現在第二產業的工業化發展.皖江城市帶工業化水平隨著長江三角洲產業轉移過程中要素投入的增加,投資的驅動及資本的積累得以進一步優化,競爭力逐步加強.
從產業增速看,皖江城市帶第二產業比重占GDP值上升到58.785%,產業增速差值達3.042.具體城市中,區域內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其中合肥、蕪湖、銅陵、池州表現突出,增速差值都在3.2以上,遠高于全國增速水平,區域內第二產業蓬勃發展,馬鞍山以2.794的水平緊隨其后,最低增速的為滁州市,僅為0.094,基本與全國水平持平.
從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皖江城市帶的區位優勢明顯,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值達到2 986.065億,是三次產業中表現最好的產業.由于區位優勢,合肥的第二產業無論體量還是比重都是區域內最大的,其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達1 384.855億.相比之下,毗鄰南京的滁州經濟發展慢,其競爭力偏離分量僅為12.415億,第二產業的體量和速度都遠遠落后于區域內其他城市,更落后于相鄰的南京.
從結構偏離分量分析,皖江城市帶第二產業的素質相對于全國來說較低.研究結果表明,8個城市的結構偏離分量全部為負值,且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和體量較好的合肥和蕪湖兩市,其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分別達到-14.149和-9.439,絕對值反而高于其他六市.這也說明了兩大主要城市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不相協調,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后于經濟的增長.
從總偏離(PD)分析,皖江城市帶的第二產業總偏離值為正值,區域競爭力因其區位競爭優勢明顯,產業發展潛力極大.區域內八市第二產業的PD全部為正值表明,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不二的戰略選擇.
(3)皖江城市帶第三產業發展后勁較足.
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比,皖江城市帶第三產業是唯一一個分析指標全部為正值的產業,是三次產業中產業結構最好的.從具體城市來看,合肥、蕪湖、馬鞍山和池州4個城市的產業增速差值、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優勢5個指標都大于0,顯示出第三產業在這4個城市發展良好,具備較好的產業素質和較強的競爭力.銅陵、滁州、安慶和宣城四市其增速差值、競爭優勢都小于0,表明這4個城市的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慢,產業的區位競爭處于劣勢.盡管體量小,增長速度與第二產業相比要慢些,但從結構份額分量分析,8個皖江城市的分量全部為正值 ,其中最大值為合肥的99.631億,最小的為池州市的13.283億,產業結構較合理,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通過SSM分析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的演進對皖江城市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轉移經濟示范區建立后的效果更顯突出,區域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通道.
2.1 區域經濟隨產業結構調整同步增長
伴隨著區域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經濟總量增速快.皖江城市帶共計九市兩區,10年間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績.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 966.537 1 億元,2012年達到11 398.52 億元,以名義價格計算,10年間增長了5.796倍.其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由2004年的433.86 億元到2012年的910.21 億元,增長了2.09倍;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從1 357.40 億元增至6 124.45 億元,增長了4.51倍;第三產業由915.7 億元增為3 570.83 億元,增長了3.90倍.從經濟增長率看,2004~2012年皖江城市帶的經濟增長率一直都高于全省的增長水平.2005年19.65%的增長速度比全省10.47%的增長速度高出9.18個百分點,而2010和2011年的增長速度更是高達25.31%和33.27%,這正與當年的產業結構轉移后第二產業的疾速增長密不可分.2003~2012年安徽省與皖江城市帶GDP值及增長率如圖1所示.
不僅如此,皖江城市帶的經濟總量占安徽省GDP總量的比率也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2004年,皖江城市帶的GDP占安徽省GDP經濟總量的50.12%,這與其所占省領土的54%的比例還落后4個百分點.而2009年經濟總量占到全省的六成,比之2004年增長10%,到2012年,皖江城市帶的經濟迅速增長,占到安徽省GDP的66.22%,顯示出產業結構調整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增.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節奏放慢,調整力度不斷減小,且經濟增速明顯下滑.皖江城市帶經濟在經歷了2009~2011年連續3年大幅增長后,在2012年出現了明顯的回落.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節奏放慢,調整力度減小,區域經濟增速回落.區域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明顯相關.經濟增長速度由2011年的33.26%下降到2012年的12.53%,下降幅度達20.73%,達到10年增長跌幅最大值.同時,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從59.054 8%下降到58.787 5%.示范區建設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出現了新的阻力,而這個阻力成為皖江城市帶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2003~2012年皖江城市帶各市GDP值如圖2所示.
2.2 區域產業聚集效應漸顯
皖江城市帶10年發展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下降的特征.2003~2012年安徽省和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皖江城市帶第一產業從15.05%的比重下降至10.43%,下降趨勢明顯;第二產業由49.97%增至58.79%,2011年曾達到最高的59.06%,總體呈現小波動的上升趨勢;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在30%~38%內波動.統計數據顯示,安徽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從2003年的“三二一”模式,逐步調整到2012年的“二三一”模式;而皖江城市帶則一直在“二三一”模式中不斷調整著三次產業的比重差距,第二產業比重越來越大,并逐漸擠占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重空間,且這種趨勢沒有明顯的改更跡象.這種調整趨勢符合經典的配第—克拉克定律中的基本規律,即:隨著在農業部門中產值與勞動力的比重呈現出下降趨勢,在工業部門中該比值呈現出先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在服務業部門中該比值呈現出先緩慢上升后迅速上升的趨勢.依此,皖江城市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還處在工業化中期.
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也體現在產業聚集效應漸顯.至2012年底,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累計引進省外資金8 369 億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47億美元,分別年均增長36.5%、27.2%;累計新建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3 772個,占全省72%.示范區第二產業中的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等制造業項目約占示范區承接總規模的60%,產業集聚態勢明顯.第二產業的聚集也大大提升了該產業的競爭力.示范區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由1 097.7 億元增加到2 181.5 億元,年均增長22.1%,占全省比重達到83.1%;主導產業中電子信息和家電、汽車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加到3 962.4 億元,占全省比重達到77.8%.
與此同時,第三產業中服務業增加值由2 428.1 億元增加到3 724.3 億元,年均增長11.2%,占全省比重達到66.2%.產業轉移示范區內第一產業中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建成了19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其中國家級6個,占全省一半以上.

表3 2003~2012年安徽省和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
2.3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協同發展需求急迫
隨著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明顯加劇.隨著皖江城市帶各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進度不同,產業結構的基礎各異和產業政策導向等問題正如表1、表2所示,區域中各市的發展速度、質量和效應也有顯著差異,這些差異還可從圖2中更為直觀地反映出來.2003年時,合肥雖排在第一位,但GDP僅為485 億元,安慶排第二,為320.4 億元,滁州排第三,為300.5 億元,經濟體量最小的池州為75.5 億元,各市的經濟發展總量差距不大.到2012年,區域內的發展差距急劇擴大,各市的排名也發生了變化.2012年,僅合肥一市的GDP就達4 164.3億,是皖江城市帶2003年總和1 966.5億的2倍,占到年度整個區域總產值的36.5%.同期,區域內池州市的GDP僅占區域經濟總量的4.6%,為417 億元.

圖1 2003~2012年安徽省與皖江城市帶GDP值及增長率 圖2 2003~2012年皖江城市帶各市GDP值
作為一個產業轉移示范區整體,若要產生規模經濟效應和集聚效應并從中獲益,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就須有較良好互動和較為平衡的發展態勢.在皖江城市帶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家電、汽車及零配件、輕紡、冶金、化工和建材七類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中,合肥和蕪湖所占比例很高,尤其是蕪湖,涉及其中的四類.集群產業分布有向經濟較發達地區集中的趨勢,那些為它們服務及它們為之服務的前導及后導型產業也向這些地區集聚[11].這正是促成蕪湖在2010年后快速發展,到2012年GDP總量達1 873.63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增速連續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成為安徽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競爭力城市.而安慶、滁州的發展漸趨落后,宣城和池州體量較小的城市在發展步伐上也較慢.這也就是2012年雖有合肥、蕪湖兩市發展較快,但皖江城市帶的發展速度反而急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作為產業集群的區域體,皖江城市帶的競爭壓力既有來自本省的皖北城市圈,更有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競爭.在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放緩,區域外部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中,皖江城市帶的內部協同發展,以期增強競爭力的需求就更顯急迫了.
分析結論表明,從經濟總量上看,皖江城市帶經濟增長明顯,但增速回落,增長極的擴散效應不顯著.皖江城市帶的區位競爭優勢明顯,但產業結構整體水平不高.皖江城市帶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發展整體處劣勢,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快,競爭力趨強,第三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進一步加強合肥與蕪湖的經濟增長極的建設,促進區域產業承接與產業融合.合肥和蕪湖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要注重由資本和勞動的投入向技術要素的投入轉變,讓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經濟增長.合肥與蕪湖兩個正在發展形成的增長極要進一步凝聚人力、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集中發力,建設一批成長性好、技術含量高、產業集聚優勢明顯的企業,促進城市核的形成,發揮增長極的集聚和溢出效用,帶動整個城市帶的發展.
發揮區位優勢,加快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皖江城市帶位于中國經濟增長較好的江浙經濟圈鄰界和經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下游,應發揮優勢,在產業鏈延伸、新興產業競合、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快與蘇、滬、浙在區域經濟、科技與金融等多領域的合作.皖江城市帶三大產業都具備明顯區位優勢,第二產業尤為突出,滁州、馬鞍山都毗領南京經濟圈,宣城緊接浙江,蕪湖依江而落,工業基礎好.后期發展中,這幾個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要加快地域性產業的結構調整,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升級工業服務業,加速與長三角產業鏈對接,突出城市帶區域主導產業發展.
重點加大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強化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皖江城市帶著手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和資產投資收益率,抓好兩個核心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培育前向和后向產業鏈長的產業,帶動周邊城市圍繞主導產業構造配套生產體系.在第一產業競爭優勢明顯的合肥、蕪湖發展具有規模效應的現代農業;第三產業結構優勢明顯的合肥、池州、蕪湖、馬鞍山,要重點培育現代企業服務產業;安慶經濟體量大,又處皖江城市帶腹地,重點抓好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結構升級.
[1] 西蒙·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5.
[2] 蔣伏心,申俊喜.增長的空間—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增長方式轉變比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Peneder,Michael.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December,2003,14(4):427-448.
[4] 趙詠梅,葛向東.試論安徽經濟發展的基本空間格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8(4):32-33.
[5] 吳克明.安徽積極參與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的若干思考[J].江淮論壇,2009(1):16-21.
[6] 程必定,袁宏.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對中國區域發展的時代價值[J].江淮論壇,2010(6):11-16.
[7] 王可俠,彭玉婷.安徽“十二五”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學術界,2010(3):135-141.
[8] 韓會然,焦華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帶空間經濟聯系變化特征的網絡分析及機理研究[J].經濟地理,2011(3):384-389.
[9] 馮鋒,李天放.皖江城市帶支柱產業創新效率與協同共生研究——以首個國家級產業承接示范區為例[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12):55-61.
[10] 羅正英.區域經濟:雙圈聯動發展戰略分析——兼論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11] 姜江,胡振華.區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發展路徑與機制研究[J].經濟地理,2013(8):86-90.
Analysis of Wanjiang City Belt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Effect—— Based on SSM
HUANG Gui-qin,LIANG Yan,BAO Xian-ji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Wanjiang City Belt standard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3 to 2012,is was found that economic aggregate growth of Wanjiang City Belt industry is rapid,reg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bvious,but the growth rate is decreasing,the the diffusion effect of growth pol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structural quality of the industry is not high;the firs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is at a disadvantage, the second industry has stronger competitiveness,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prospers,based on the SSM-shift-share analysis of Wanjiang City Belt three industry structure benefit index,index and relative growth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growth ratio of three industry.Wanjiang City Belt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Hefei and Wuhu economy growth pole construction,promote regional industrial undertaking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play to regional advantages,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focus on increasing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economic growth;SSM analysi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structural optimization
1672-2477(2016)05-0049-08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SK2013B063)
黃桂琴(1975-),女,江西吉安人,講師,博士研究生.
F06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