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戰爭引起食物缺乏,許多德國人患上肝病。德國政府特地聘請法國科學家施瓦茨教授研究營養與肝臟的關系。當時,施瓦茨發現蛋白質缺乏是引起肝臟壞死的主要原因,發現硒比含硫氨基酸和維生素E對肝臟更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接著發現,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硒濃度(即血硒)比正常人越低,肝病病情越重。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硒是營養性肝壞死的重要保護因子,從此拉開了研究硒與健康的序幕。施瓦茨教授因此被載入史冊。

如今,硒能夠服務于人們的健康,得益于近兩百年來眾多科學家們的不懈研究。從硒的發現者——瑞典化學家瓊斯?雅各布?貝采里烏斯(1779~1848),到發現硒對動物有營養價值的德國科學家施瓦茨,再到證實谷胱甘肽過氧化酶含硒的美國 Rotruek和Flohe兩個研究小組,全球數以百計的研究小組在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開展的研究工作,促進了人們對硒的認識和了解。
目前,國際上專注或涉及硒研究的科研小組多達上百個,分布在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來自美國農業部加州服務中心的 Gary B.nuelos,他在過去數十年始終大力推動通過生物營養強化策略來解決全球性“隱性饑餓”問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Norman Terry教授,作為國際環境硒研究的杰出代表,不僅為硒科技發展做出貢獻,還培育了多位華人科學家,包括國際硒研究學會的主要發起人林治慶博士、硒蛋白-P的發現者Raymond Burk教授和他的搭檔楊建國教授。來自英國洛桑實驗站的Steve McGrath教授在非洲的營養干預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他與 Burk教授一道被授予國際硒研究學會的榮譽會士。中國的楊光圻、于樹玉、夏弈明等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一大批中國科研小組,也為硒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硒研究學會成立于2013年,是國際硒與環境、人體健康領域的非營利性學術公益組織,秘書處設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成立該學會的目的在于團聚全球硒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深入揭示硒元素的科學規律,服務于環境可持續發展與人體健康。
國際硒研究學會的籌建工作開始于2008年,在蘇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尹雪斌博士聯合美國農業部 Gary B.nuelos博士、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的林治慶博士共同發起,并于2009年、2011年、2013年和 2015年連續召開了四屆國際硒與環境和人體健康國際會議。2013年秋,在合肥召開的第三屆國際硒會議上,為了更好地組織、服務國際硒研究活動,推動、促進國際硒研究者之間的科技合作,讓硒造福人類,揭牌成立了國際硒研究學會,Gary B.nuelos被選為該學會主席,多位歐美科學家擔任副主席,學會理事均由來自五大洲的知名學者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尹雪斌博士擔任秘書長。
在國際上眾多的硒研究機構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尹雪斌團隊是一個享有國際盛譽的代表性機構。中國既是缺硒的大國,又是高硒含量地區最多的區域,因此國際上非常關注來自中國的科研機構。近十年來,這個團隊多達十余位博士或博士生專注于硒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的系統研究與應用實踐。
這個團隊還促進了功能農業在中國的發生、發展。現在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吸引著全球越來越多的實力科研團隊來訪、合作,并建立了一些聯合實驗室。同時,因為這些實驗室有活躍的國際交往,已成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生們喜歡加盟的研究小組之一。
如果說高產農業、綠色農業是為了讓人們吃飽、吃安全,那么功能農業的使命則是消滅“隱性饑餓”,使人們吃得更健康。由于在中國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較為普遍的硒缺乏問題,發展富硒功能農業的使命就顯得尤為緊迫。
早在2008年,趙其國院士就在《中國至 2050年農業科技發展路線圖》中首次提出功能農業概念,指出它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簡單地說,功能農業就是要種植出功能農產品。功能農產品通常應具有補充特定功能性營養的功能,能達到健康改善的目的。如富硒食品能夠補充硒元素,以及鋅、鈣、鐵、碘和維生素等,能夠提供人體健康所需的營養物質。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硒谷科技、微港科技是全球最早系統開展功能農業研究和產業化實踐的單位,創造了多項領域第一,已逐步占據該領域高地。
硒作為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元素,確實對人體健康和身體各機能有一定作用。硒與癌癥的關系,是大家都很關心、關注的一個話題,也是爭議較大的一個話題。到2015年5月8日,全球大的科學數據庫檢索出“硒”與“癌癥”的科學報道多達8500多篇,這些報道多來自全球數百個頂級研究機構。這表明科學界對硒與癌癥的關系非常關注,而且多數側重于研究:硒作為重要的化學防癌劑,效果如何,對哪些癌癥有效,其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等等。
眾多報道都顯示硒可以有效降低癌癥發病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癌癥中心曾對1312例癌癥患者進行13年的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每日攝入200微克硒對于不同癌癥死亡率和發病率有30%~60%降低;中國學者于樹玉教授歷經16年的肝癌高發區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肝癌高發區的居民血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發區居民的血硒含量,在江蘇啟東縣對 13萬居民補硒證實,補硒可使肝癌發病率下降35%左右。盡管如此,國際上也有人實驗顯示硒補充對癌癥發病率無效,比如,2001~2004年的 SELECT實驗,通過對來自美國、加拿大總計1萬余人的硒補充跟蹤調查,發現硒對前列腺癌發病率無顯著效果。
這些看似矛盾的報道,都是真實客觀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原有硒攝入量、硒的形態以及實驗進行的時長等有關。所以,對于“硒與癌癥關系”目前尚不足以做出任何確定性的結論,有關研究尚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