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
摘要:文化遺產包含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意識逐漸的提高,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世界各國以及聯合國組織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卻仍然處于起步的狀態,尤其是中國。因此,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以剪紙藝術為例,首先,對中國剪紙藝術的歷史以及當前發展現狀作簡要的分析,然后對剪紙藝術如何實現數字化保護給予意見和建議,以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今后的保護和工作開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剪紙藝術 數字化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作為我們祖先曾經創造的燦爛的文化,代表了其所處時期先進的科學文化水平,對于后世進行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隨著當前社會經濟、科學文化以及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受到了社會各界給予的廣泛關注。但是,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如傳統的展出方式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關于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資金有限的投入對于大規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收效甚微,等等。
一、剪紙藝術的簡介
(一)剪紙藝術的發展歷史
剪紙藝術作為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同時也能夠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2009年9月30日,中國剪紙藝術在歷經波折后,被成功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關于剪紙藝術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但是,剪紙藝術真正意義上出現卻應該在漢代。東漢時期,蔡倫造紙術的發明,對剪紙藝術的出現、發展和普及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到了唐代時期,剪紙藝術內容和運用的材料變得豐富多樣。“祭春”這一風俗一直被延傳下來。到了宋代,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制作紙扎的民間作坊和相關工藝品開始增多,而剪紙圖案也開始普遍用于裝飾工藝品和生活器皿上。在明清時期,剪紙藝術則開始走向成熟。而發展到20世紀的今天,剪紙則主要是被人們應用于用于婚慶、節日以及家居裝飾上,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的同時還有觀賞價值,主要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剪紙藝術作為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是勤勞的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歷經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和融合后,現已經發展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二)剪紙藝術的發展現狀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影響下,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開始蔓延,所以,在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影響下,對世界范圍內各國的文化遺產的多樣性進行保護,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對此也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行動,2004年,我國在此觀念的影響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開始著手制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從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幕正式拉開。在政府、學術團體及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取得有效成績的同時,卻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的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對剪紙藝術的保護意識
在科學、文化、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由于受到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影響,導致了群眾對于剪紙文化藝術的重視程度及其保護措施并不強烈。特別是對于我國剪紙藝術比較盛行的地區,很多剪紙手藝高超的藝人們,并不認為這是一門藝術,他們只是簡單的將其作為維持生計的手段和工具,他們擔心其他人會搶他們的飯碗,所以,對于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始終堅持著“不外傳、不收徒”的原則,而這些具有精湛手藝的老人,終究會漸漸的老去,而新一代的人對于此項藝術所呈現出的又是完全陌生的狀態,所以,這對于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都是極其不利的。
2.群眾了解剪紙藝術的方式受限
剪紙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然而,通過走訪調查群眾后不難發現,在接受調查的大部分群眾中,只有30.1%的群眾知道剪紙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們知道此項藝術的途徑也僅僅是通過電視媒體以及書本,而對于當前不定期開展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展等大型展覽會,大部分群眾由于受到時間、金錢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是無法參加的。因此,作為群眾,能夠全面的了解到此項文化藝術的途徑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對于此項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宣傳中,民眾所展現出的積極性和熱情并不高漲,甚至可以說是表現出相當冷漠的狀態。
3.政府對于剪紙藝術的資金投入有限
從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我國政府就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對于剪紙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并且已經從中央財政資金中加大撥款力度扶持民間剪紙藝術的發展,但是就其收到的成效而言,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而地方財政部分,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開發的工作中,不但不去投入,甚至有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員還會對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下放的資金進行克扣。因此,從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若想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可能性較低。
二、剪紙藝術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策略研究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對于我國剪紙藝術的發展、保護和傳播可產生一定的利用價值和現實意義。具體表現有以下兩點。
(一)基于“虛擬交互式”的剪紙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生活水平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而新的傳媒手段的發展,則使人們對于“虛擬現實技術”所能帶來的真實感與趣味性的體驗更加注重。如何順應當前時代及其科技的發展趨勢來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個性化的需求,是傳統的剪紙藝術想要在新的時代及其文化背景下進行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目前,對于剪紙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在數字化領域中己經得到應用,浙江大學彭冬梅的研究課題“面向剪紙藝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技術研”中,從大批量剪紙團中挖掘出剪紙最基礎的元素符號,創建剪紙基礎元素庫、剪紙符號庫、剪紙圖案庫,剪紙藝術的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打下堅實基礎,同從系統的設計思路和結構、系統的適用方法等角度討論剪紙藝術設計軟件的組成及其效果形式,為軟件統的創建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最后,基于Coreldraw件的VBA開發完成了剪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Silhou ART 1.0。那么假設將這些剪紙藝術的元素,如剪紙紋、剪紙工具、紙張等元素用虛擬現實技術來代替,設成虛擬交互式的剪紙操作系統,用戶通過這一虛擬交互系統,可以完成現實中的剪紙流程。在虛擬交互式的紙系統當中,虛擬的操作工具代替真實操作工具,虛紙張代替真實紙張,用戶可以體驗到不用真實的剪、刻刀也能創作出剪紙作品。這一虛擬操作過程操作簡單,完全避免了真實剪紙的復雜性。
(三)“虛擬交互式”剪紙系統的具體應用
作為剪紙的數字化保護手段的“虛擬交互式”剪紙系統,其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剪紙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播。當然,它可以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但是只有選擇合適的應用領域,才可以讓其對剪紙文化藝術的傳播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當前,各中小學校對于我國傳統的剪紙藝術的教育手段是開設剪紙藝術賞析課程,采用此種教學手段會使學生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一味的進行講解,學生盲目的接受,學生無法親身體驗到剪紙藝術的真正魅力,所以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的了解剪紙藝術。如果將“虛擬交互式剪紙系統”與教學相結合,這樣學生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剪紙的過程進行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到剪紙所帶來的趣味,同時還可以對剪紙藝術產生興趣,這對于我國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具有重要的作用。
博物館作為人們了解剪紙藝術的重要載體,在進行剪紙藝術文化的展覽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展出:剪紙藝術的文化、剪紙藝術的歷史、剪紙藝術的現成作品等,而作為游客,在去博物館進行參觀時,卻不能親身體驗到剪紙的操作過程。而游覽的過程通常又是乏味和枯燥的,所以將虛擬交互式的剪紙系統融入到博物館的展覽中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這樣游客可以通過虛擬剪紙系統感受到我國傳統剪紙藝術的魅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剪紙文化。從而打造出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在宣傳剪紙藝術的同時,也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結語
剪紙藝術展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于美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向往。它作為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同樣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我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的藝術交流,同時也受到了來自于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當前,中國剪紙藝術正處于傳承保護和發展結合的特殊時期,然而,由于我國社會現代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給傳統的剪紙藝術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如何保護好剪紙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成為了全社會、政府以及民間傳承人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抓住新的歷史發展時機,進一步完善我國剪紙藝術的形式,這是新的歷史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而將傳統的剪紙藝術融入到現代科學技術中,可以賦予剪紙藝術新的文化內涵,運用計算機采用虛實相間的數字化的方法,通過虛實的結合,來表現特定的生活場景以及人物內心愿望的這一做法,雖然操作的形式并不復雜,但是其中蘊含的包容量和傳播能力卻是十分巨大的,這是傳統的剪紙藝術所不能比擬的,也是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的。
參考文獻:
[1]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08):226-227.
[2]彭冬梅.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手段[J].文化遺產,2016,(01):47-51.
[3]陳俊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探究——以剪紙藝術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5,(0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