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韓明明?
摘 要:手機和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存樣態,使得傳統的代際溝通了發生了一些變化,呈現出一種半虛擬化的樣態。通過實證調查和量化統計,探索新媒體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代際溝通行為是否存在代際差異、性別差異、城鄉差異和家庭收入差異,以及各項維度差異化的程度。調查結果表明,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代際溝通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縱向差異,以及比較細微的橫向差異。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代際溝通;差異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1-0046-02
今天日新月異的信息化、網絡化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存樣態,虛擬化生存與現實生存交互共生,這種半虛擬化生存樣態同樣影響了大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代際溝通[1]。
據CNNIC的報告,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0.3%,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而大學生又占到網民總數的九成以上,手機網民的八成以上。
我們感興趣的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代際溝通行為是否存在著代際差異、性別差異、城鄉差異?這些差異的程度又如何?筆者就此展開了實證調查。
一、調查方法與研究假設
(一)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在湖北工程學院本科學生中隨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3份,刪除無效問卷后,實際有效問卷181份,問卷填涂有效率為90%。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男生38人(21%),女生143人(79%),多為“90后”。親代多為“70后”,父親職業分布:行政事業單位人員15人(8.3%),企業管理人員8人(4.4%),工人37人(20.4%),農民50人(27.6%),個體戶62人(34.3%),無固定職業9人(5%)。母親職業分布:行政事業單位人員11人(6.1%),企業管理人員6人(3.3%),工人31人(17.1%),農民49人(27.1%),個體戶51人(28.2%),無固定職業33人(18.2%)。數據分析采用EXCEL2003和SPSS21.0軟件進行。
(二)研究假設
筆者對當前大學生代際溝通的差異情況提出了如下假設:
1.大學生代際溝通存在代際差異。親代和子代對新媒體社交軟件的應用與接受存在差異。
2.大學生代際溝通存在性別差異。其中包括:男大學生的溝通質量、親子關系優于(或差于)女大學生;親代中父親(或母親)對新媒體工具使用更主動積極。
3.大學生代際溝通的質量存在城鄉差異。非農家庭出身的大學生的溝通質量、親子關系優于農村家庭出身的大學生。
4.大學生代際溝通質量因家庭收入高低呈現異質化。家庭經濟收入高的大學生在溝通質量、親子關系方面優于家庭經濟收入低的大學生。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代際溝通差異
(一)代際差異
這一代大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分屬于“90后”和“70后”,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兩代人在思想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2]。“90”后的成長與信息化進程相伴生,因此有學者稱其為新媒體時代的“原住民”、“土著”,而“70后”就不具備這種優勢,屬于新媒體時代的“移民”[3]。新媒體時代的代際差異較多體現為“原住民”和“移民”的差異,我們選取了三個維度來一窺個中究竟。
1.平臺差異。在常用交流平臺的選擇上,親代和子代之間表現出很大的不同(如圖1所示)。出生在1990s年代的大學生子代更青睞基于網絡平臺的即時通訊軟件如QQ等作為交流工具,而出生在1970s年代前后的親代仍然主要使用基于數字移動通訊平臺的電訊通話技術。總體來看,青年大學生的社交平臺幾乎涉及給出的所有選項,而親代僅有不足一半的人在使用QQ和微信,除此之外涉足的新媒體平臺相對較少,博客和其它兩項幾乎為空白。這說明,代際之間的溝通平臺已呈較為明顯的分化趨勢。
2.話語差異。新媒體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社交平臺,這個平臺使用一套先鋒時尚的話語體系,往往成為線下流行語的風向標。我們從網絡流行語這一角度來透視新媒體背景下的代際話語差異。在被問到“你的父母知道‘呵呵、‘么么噠等網絡新詞的準確涵義嗎?”時,34.3%的人回答“是”,65.2%的人回答“否”,說明大部分親代對網絡流行語的認知度不高。在調查親代對網絡新詞的接受程度時,受訪對象有4.4%的人選擇“前衛,在我告知之前就知道”,36.7%的人選擇“能接受,還能和我互動”,49.4%的人選擇“在我解釋后能理解,但不會主動使用”,另外還有8.9%的人選擇“不理解甚至排斥,交流中基本不使用”。
這種情況表明,僅有極少數親代可以不借助子代的幫助掌握并熟習網絡流行語,大部分親代成員需要借助子代的渠道來了解和掌握,并且他們表現出來的學習愿望和學習能力也差強人意。
3.觀念差異。互聯網信息以海量、便捷和高效改變了知識傳承的單一方式,代際觀念的差異在網絡時代有一些特別的表現方式。我們考察了代際成員互相推送信息的情況,子代中有61.4%的人不會給父母發送相關網絡鏈接;對于父母轉發的鏈接,58%的人選擇“有幫助,但作用不大”,15.3%的人認為“沒用”。
在大學生眼里,親代對于來自新媒體的“歧見”觀念持疑慮甚至排斥態度。有44%的親代對此“將信將疑”,加上拒絕、不理會、固執甚至駁斥的人占比合計73%。代際之間交流較多的話題集中在學習、就業、消費等環節,交鋒較多的話題分別是擇偶、就業和審美,雙方能達成共識的話題則集中在人際交往這一領域。
(二)性別差異
在我們調查的代際溝通差異中,性別差異涉及兩代同代成員之間的性別差異。先來看親代在使用新媒體主動性上的性別差異,有22.5%的受訪者認為父母在使用新媒體的過程中“都很主動”,認為父親更主動的人數略占優勢,占34.8%,認為母親更主動的占28.2%,父親比母親要高出6個百分點。
男女大學生在親子溝通諸方面是否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我們運用均值比較逐一分析了親子溝通感受、親子關系評價,以及是否加父母為好友、是否利用新媒體手段送祝福,溝通頻率和溝通時長等6個方面,得出的結論是兩性之間并無顯著差異。女生在親子關系的互動、評價和感受方面有比較細微的優勢,但總的來說代際溝通中同代成員在性別方面顯露的差異并不明顯。
(三)城鄉差異
為了考察代際溝通中的城鄉差異,我們設定以父親的職業作為分類基礎。調查發現,大學生代際溝通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城鄉差異。通過獨立樣本檢驗分析,在親子溝通感受、親子關系評價、溝通頻率和溝通時長、父母使用新媒體表現以及媒體互動等6個項目的對比中,非農業家庭的得分全部優于農業家庭。P值小于5%的有溝通頻率、溝通時長和父母使用新媒體的表現等3項,也就是說在這些方面城鄉之間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差異。但溝通感受、評價親子關系這2項城鄉之間得分并無明顯差異。
這說明,城鄉二元體制對家庭內部代際關系的影響仍然存在,溝通方式和頻率的差異化特征或許與經濟水平、設備條件、親代的學習能力等有關,但農民家庭內部的親子關系仍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并未與非農家庭拉開較大差距。
(四)家庭收入差異
本次調查中樣本的家庭月收入分布如下:3000元以下42人(23.3%),3000~5000元87人(48.3%),5000~10000元44人(24.4%),1萬元以上7人(3.9%)。運用多個獨立樣本檢驗方法,分析在家庭月收入不同的情況下,代際溝通表現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的梯形分布使得一些與經濟水平直接相關的項目如新媒體使用表現等秩均值呈梯形分布,如代際溝通頻率,代際新媒體互動以及父母的新媒體表現等。那么能否得出結論:家庭收入越高,親子關系越親密?并不盡然。
調查發現,當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以下時,溝通感受和親子關系評價兩項得分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但家庭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樣本這兩項得分反而低于普通收入家庭,呈現一種逆轉趨勢。
三、結 論
就上面的調查分析來看,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代際溝通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縱向差異,以及比較細微的橫向差異。首先,縱向差異是指身為“70后”的親代和“90后”的子代之間的代際差異,代際之間在溝通平臺、溝通話語和思想觀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反哺”有望彌合代際之間因為信息化浪潮沖刷而不斷擴大的“信息鴻溝”[4,5];其次,橫向差異是指新媒體時代同代成員之間表現出的性別、城鄉和經濟收入的差異。在新媒體的運用上父親的表現略強于母親;女生的代際溝通質量相比男生而言有較為微弱的優勢,然而并不明顯。另外我們證實了城鄉出身的不同和家庭經濟收入的不同的確會影響代際互動的頻率和方式,但這些差異的程度尚未落到使人擔憂的境地,對親子之間的溝通感受和彼此關系并無顯著影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媒體溝通工具的引入可能有助于消彌二元體制、經濟收入等對代際溝通造成的潛在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云蔚.新媒體環境下的代際溝通[M].王關義編.出版教育與研究:融合與發展(2009).印刷工業出版社,2009.
[2] 周曉虹.文化反哺與媒介影響的代際差異[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6(2).
[3] 胡薇.重視并正視“代際差異”[J].青年記者,2014(21).
[4] 李雙龍,李晶.信息化時代下的大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代際差異[J].新聞大學,2008(1).
[5] 朱秀凌.青少年的手機使用、數字代溝與文化反哺[J].新聞界,2015(11).
[責任編輯:東方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