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炳新,李玖芳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論當代西方紀錄片研究中的觀念轉變
官炳新,李玖芳
(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本文通過對紀錄片中一些關鍵問題的梳理,理清當代西方紀錄片觀念中的一些重要轉變,以期為中國紀錄片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紀錄片研究;觀念轉變
紀錄片創作已全面邁入數字時代,然而目前國內的紀錄片對此卻似乎并未做好充分的準備,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和觀念仍舊停留在格里爾遜所開創的紀錄片傳統之中。面對交互式紀錄片、集體創作式紀錄片、動畫紀錄片、VR紀錄片等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紀錄片樣態的出現,我們對傳統理論框架的固守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初,西方就對紀錄片本體觀念進行了重新審視。理清當代西方紀錄片理論的轉向顯然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大有裨益。因此,重新審視西方紀錄片觀念當中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一些轉變,以及這些轉變所呈現出來的實質是我們首先要理清的關鍵所在。
紀錄片作為一種獨立于娛樂電影、新聞片的合法性存在,很大程度歸功于格里爾遜的價值定位。對紀錄片社會意義的強調是一直以來的傳統,其中對“事實”的推崇以及對“創造性”手法的熱衷則是推動其社會意義得以實現的基礎。因而,“對事實的創造性處理”這一經典定義則順理成章地成為紀錄片獲取自身合法性的全部來源。然而遺憾的是,這種合法性卻建立在一種悖論的基礎之上。“事實”所代表的現實內容本質上并不容許任何手段上的創新與重組。然而格里爾遜的“創造性”一詞卻巧妙地置換了記錄真相行為中所先天帶有的“篡改”與“操縱”的本義,并使之與“藝術性”相互等同起來。似乎以“藝術”為目的的虛構總有理由獲得原諒。如此一來,紀錄片便同時兼有了“真理”與“藝術”的虛假標簽。在格里爾遜漂亮的文字游戲掩蓋之下,紀錄片創作者明目張膽地回避了公眾的審視,并心安理得地享有“正義使者”的英雄稱號。實質上,紀錄片內含的這種本質悖論掩藏的并不徹底,它一直都是紀錄片實踐領域秘而不宣的存在,是困擾影片制作者的一塊久治不祛的心病。因此,當代西方紀錄片觀念的第一個轉變首先就是對紀錄片當中所具有的這種矛盾性進行批露,并否認其定義的準確性。當代西方紀錄片理論奠基人布萊恩·溫斯頓就曾在其著作《紀錄片:歷史與理論》中詳盡批判了格里爾遜所賦予紀錄片的這種虛偽本質。
如上所述,紀錄片的自身悖論并不是一個城府很深的偽裝,尤其是在早期笨重設備的牽制之下,影片制作者不得不對“事實”做出主觀調整,也不斷暴露出紀錄片的局限性。然而還沒來得及對紀錄片的本質問題進行刮骨療傷式的治療,技術的發展卻進一步掩蓋了紀錄片所暴露出來的自身漏洞,并將創作者的記錄活動打造成一種客觀的科學行為,進而使紀錄片的真實性得以神化。從35mm活動攝影機,到35mm聲畫記錄一體機,再到16mm便攜式攝影機,每一次的技術進步似乎都在驅動紀錄片向客觀性的終極目標前進,尤其是16mm便攜式攝影機的出現更是催生了一批以觀察者的身份自居的“直接電影”紀錄片大師。里奇·里考克、潘妮貝克、懷斯曼等代表對“墻上的蒼蠅”的主張成為統治紀錄片創作的意識霸權。為了粉碎這種霸權對新興紀錄片樣態所顯示出極大的排斥性,當代西方紀錄片不得不對直接電影所締造的這種真實神話進行拆解,從而還原紀錄片客觀性的復雜本性,并為新生的紀錄片創作模式打開一扇希望之門。
對真實神話的瓦解,目的不在于消解真實,而是破除神話。理解這一點,是我們領會當代西方紀錄片第三個觀念轉變的前提。當代西方紀錄片理論通過指出記錄現實活動中與生俱有的“操縱性”,撕開了自格里爾遜時代以來,紀錄片一直秉持的“客觀真實”的虛偽標簽。實際上,對紀錄片傳統真實觀念的解構,一直都是當代西方紀錄片研究者謀求突破與創新的起點。當然,更為關鍵的問題在于,當紀錄片的真實幻象開始破碎,而它似乎又是紀錄片一直以來獨立于虛構影片的價值所在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重建紀錄片的合法性?于此,從影像文本之外來討論紀錄片的“真實”,便成為當代紀錄片觀念的又一個主要轉變,即把建構真實的職責從創作者肩上推到受眾手里。像動畫紀錄片、交互式紀錄片等新興紀錄片的出現,正是以受眾為中心而得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關于這一點,布萊恩·溫斯頓曾做出這樣的解釋:“紀錄片之不同,基礎并不在于表現(這里什么都無法被保證),更多在于接受(這里什么都不需要被保證)。”
當然,這些觀念上的轉變并不意味著西方紀錄片理論已成功轉型。面對迅猛發展的數字技術應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創作上的可能性,無時不刻刷新我們對紀錄片傳統觀念的認識,也時刻鞭策我們去調整更多理論上的不適。
[1](英)布萊恩·溫斯頓.紀錄片:歷史與理論[M].王遲等譯.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
J952
A
1007-0125(2016)12-0107-01
官炳新(1992-),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批評;
第二作者:李玖芳(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理論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