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以來,一股源自于美國好萊塢的魔幻之風便風靡全球。事實上,“魔幻”在電影藝術中早已有之,但具有魔幻元素的電影卻與魔幻電影存在著根本的不同。本文將在區分二者的基礎上,立足系列影片《哈利·波特》,從其魔幻敘事主題、魔幻敘事結構及魔幻敘事手法三個層面對《哈利·波特》的魔幻敘事進行解析,并試圖尋找到其中可被中國魔幻電影所借鑒的有益因素。
[關鍵詞]《哈利·波特》;魔幻;敘事主題;敘事結構;敘事手法
一、魔幻與魔幻電影
自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以來,一股源自于美國好萊塢的魔幻之風便風靡全球,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對魔幻電影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從美國的《魔戒》到日本的《精靈旅社》以及中國本土的《畫皮》,魔幻電影在世界影壇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種能夠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與心靈震顫的魔幻電影已經成為電影藝術中的獨立類型片。
英國的著名學者芬·普瑞凱特曾對“魔幻”一詞進行研究,他認為魔幻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古代歐洲的傳奇故事和民間傳說,早在《圣經》中便已可尋其端倪。[1]學者列維曾經將“魔幻”的構成要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解析,列維認為構成“魔幻”的發生背景要設置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模糊時期,同時必須輔助以魔法等超自然的力量加以實現。這種超自然力量必然是現代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同時構成“魔幻”的主體必須是具有魔性的存在。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魔幻元素逐漸出現在西方影壇之上,尤其是在一些科幻片中,魔幻元素更是成為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構成。但這些具有魔幻元素的影片并不等同于魔幻電影,魔幻電影又稱為奇幻電影,與應用魔幻元素而拍攝的傳統類型電影不同,魔幻電影具有自己獨立的風格,我們可以通過列舉的方式來進一步取得這兩個相近的概念。近年活躍于影壇的具有魔幻元素的西方影片有《加勒比海盜》等,這些影片的故事主體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而魔幻元素則成了為整部影片增姿添彩的手段。相比之下,以《哈利·波特》為代表的魔幻電影則是將故事主體完全架構在魔幻之上,在魔幻世界中發生著現實的事件,由此可見,電影中的魔幻元素與魔幻電影并不可混為一談。
隨著系列影片《哈利·波特》在中國的熱映,國內對于魔幻電影的研究也日益豐富,總的來說,目前對于魔幻電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魔幻電影的概念及魔幻電影的發展歷程進行的文藝理論和文藝史層面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李熙、康嫻等;二是對魔幻電影中的魔幻現象及其背后的社會文化進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白蓮等;三是對單部或多部魔幻電影的敘事主題及敘事風格的研究,在此類研究中不乏對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探討;四是對西方魔幻電影的傳播學層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的范圍較廣,也涉及了中西方魔幻電影的對比研究。雖然我國的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魔幻電影,但總的來說,對于魔幻電影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將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立足系列影片《哈利·波特》,從其魔幻敘事主題、魔幻敘事結構及魔幻敘事手法三個層面對《哈利·波特》的魔幻敘事進行解析,并試圖尋找到其中可被中國魔幻電影所借鑒的有益因素。
二、《哈利·波特》魔幻敘事主題
正如上文所述,魔幻電影是在“魔幻”之上構建故事情節,那么,魔幻電影中的現實部分就非其敘事主題莫屬??偟膩碚f,魔幻電影的主題并不“魔幻”,常常涉及傳統電影中的經典主題,而本文所探討的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亦是如此。[2]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的主人公是哈利,出生在魔法家庭的哈利與魔法的結緣并不順利,在父母遭到伏地魔殺害后,哈利一直生活在麻瓜姨媽家中,直到11歲時,哈利才接到了哈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入學通知書,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魔幻成長之旅。在整個系列的《哈利·波特》中,哈利與其摯友羅恩、赫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與其仇敵伏地魔的斗爭多次使哈利等人命懸一線,而正是這些磨難使哈利不斷地成長,從一個在姨媽家備受欺凌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充滿正義和責任感的青年??梢哉f,《哈利·波特》之所以在全球范圍內如此盛行,獲得了無數的忠實粉絲,其原因就在于影片中對于哈利艱難成長之路的展現,從該系列影片的成長主題中,觀眾不僅能夠看到自己的身影,還能夠受到超越現實的鼓舞。
就故事的表層情節而言,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主題是成長,而就其成長背后的深刻內涵來說,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主題又涉及了一個古老的母題——愛,系列影片的主人公哈利之所以能夠在艱難的處境中不斷成長,其根本驅動力就是哈利心中的愛。正如前文所述,哈利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姨媽和兄長的漠視與排擠使哈利并沒有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但這并沒有使哈利停止對于愛的追尋,而這種追尋在進入哈格沃茨魔法學校后得到了集中的展現。在魔法學校中,哈利不僅收獲了來自校長鄧布利多父親式的關愛,而且與羅恩、赫敏之間建立了深厚而真摯的友誼,更為重要的是,哈利得知了父母與伏地魔最后戰爭的真相,為了保護哈利,父母在與伏地魔的戰爭中喪生,而他的生命正是母親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同時在魔法的世界中,哈利再次與冥冥之中的父母相見,父母的愛也繼續守護著哈利不斷向前??v觀當代活躍在西方影壇上的魔幻電影,“愛”一直是其中最為主流的主題,正是這一傳統而博大的主題使魔幻電影在魔幻之上被賦予了現實內涵,獲得了越來越多電影愛好者的擁戴。
三、《哈利·波特》魔幻敘事結構
在魔幻電影中,最為重要的結構布排就是設置懸念。所謂懸念,主要是指由結果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一種特定的情感反應與狀態。被譽為“懸念大師”的電影導演希區柯克就曾經明確地指出,懸念的本質就是人的一種情感體現。對于魔幻電影而言,整個故事情節均需要一個自始而終的懸念去支撐,只有通過懸念設置,才能夠引發觀影者特定的情感狀態,帶給觀影者以特殊的審美體驗。[3]
從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伊始,我們就能夠看到通過留白處理所設置的巨大懸念。在該系列影片的開篇之作《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魔法學校的校長鄧布利多與學校的麥教授就尚未出現的主人公進行了對話,而這段對話的內容就通過留白的方式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懸念,從對話中,觀眾能夠得知鄧布利多口中的“那個孩子”至關重要,他擁有著特殊的身世,而這個身世之謎卻要等到“那個孩子”長大后才能揭曉。而麥教授更是直言“那個孩子”將享譽整個世界,二人也都十分關心“那個孩子”的安全。隨后影片將鏡頭停滯在了尚為嬰兒的“那個孩子”的臉龐之上,在他稚嫩的臉龐上有一個奇怪的疤痕。至此,觀眾對“那個孩子”的好奇心被影片的留白處理徹底點燃,關于“那個孩子”身世的特殊性以及日后將成為怎樣享譽世界的英雄均成為觀眾心中的巨大疑問。同時,正是這樣至關重要的留白處理為影片魔幻故事情節的推進奠定了最初的基調。
隨著影片故事情節的發展,懸念設置的重點也從留白設置轉移到了“發現”和“突轉”之上。所謂“發現”,主要是指從不知道、不明確到知道、明確的過程。在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發現”主要體現在正反交織的兩條主線之上,即正面人物代表哈利和反面人物代表伏地魔的故事“發現”。就哈利而言,影片逐漸“發現”的是他的獨特身世和潛藏能力;就伏地魔而言,影片逐漸“發現”的則是他由“生”到“死”再到“復活”的過程,而二人的交鋒也在影片中不斷呈現,最終的決戰也代表著兩種“發現”的最終結局。而“突轉”則主要是指事情朝著人們預想情節的反方向推進。在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突轉”主要體現在主人公哈利和魔法學校校長鄧布利多身上,在逐步揭開哈利身世之謎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哈利頭上的疤痕來自于伏地魔,更為可怕的是在這塊疤痕上附著了一小部分伏地魔的靈魂。也就是說,哈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伏地魔的化身,也是伏地魔為了追求永生所分裂靈魂而制造的魂器之一。這就為影片中正反勢力的對比帶來了一道迷霧,也使觀眾難以預料故事的結局。此外,該系列影片的另外一個“突轉”就是正面力量的最強代表鄧布利多的死亡,這進一步為整個系列的影片蒙上了一層氤氳,從而強化了懸念設置的作用。
在留白設置和運用“發現”“突轉”的同時,系列影片《哈利·波特》還塑造了一些模糊不定的人物形象,使觀眾并不能夠明確這些人物形象在故事情節推進中的作用,從而更為自覺地陷入懸念所導致的“圈套”之中,開始自主地進行預測和求證。就這一點而言,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較為典型的模糊不定的人物形象就是斯內普教授,在該系列影片的前半部分故事情節中,我們不難發現斯內普教授并不喜歡哈利,甚至處處為難哈利,加之斯內普教授陰郁的形象設置,更使觀眾不自覺地將斯內普與黑暗勢力關聯起來。事實上,斯內普教授曾是哈利母親的摯友,并承諾哈利母親會好好照顧哈利,而對于哈利的刁難也是源自斯內普對哈利母親追求不得的心理??傮w來說,斯內普教授的內心是十分關愛哈利的。由此可見斯內普教授這一模糊不定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這一人物形象的故事后半部分的突然轉變在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的懸念設置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哈利·波特》的魔幻敘事手法
在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最為突出的敘事手法無疑是其獨特的鏡頭運用。眾所周知,電影是一門綜合了光影表現方式的藝術形象,如何在光影世界中講述故事成為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要素,而鏡頭就是其中一種不可忽視的敘事手法。首先,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存在著許多升降鏡頭,如在該系列開篇對鄧布利多和麥教授的呈現中,升降鏡頭就很好地體現了來自魔法學校的力量,麥教授成為貓的變形就是通過升降鏡頭進行展示的。同樣通過升降鏡頭展現魔法力量的情節還有哈利在巫師金庫前的場景,鏡頭先是特寫了金庫的鎖,之后將其隨著慢慢下降的鏡頭,在魔法的作用下自上而下地解開的過程呈現而出。在升降鏡頭之外,系列影片《哈利·波特》還運用了許多反打鏡頭,如在鄧布利多收集路燈光的過程中,通過反打鏡頭的運用我們看到了在遠處模糊的路燈中一道明亮的光線飛快地被吸引到了鄧布利多手中的手電筒中,觀眾的注意程度被陡然提升,反復融入了一個魔幻的世界,強化了獨特的觀影體驗。
在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中,色彩的運用也極為講究,魔法世界的神秘和黑暗勢力的可怖自然是通過黑色來進行渲染,這在大多數的魔幻電影中均可見一斑。[4]系列影片《哈利·波特》對于色彩運用較為突出的是將紅色賦予力量之意,如哈利在選擇魔杖時,身體周圍散發出了紅色的光線,這代表著力量紅色不僅渲染了氣氛,還暗示著哈利與這根魔杖的契合。同時,魔杖也能夠發射出紅色的光,但這根與伏地魔相連的魔杖的紅光卻代表著邪惡的升騰,哈利與魔杖的結合與交鋒就在兩種不同意義的“紅色”中得到了具象的彰顯。
作為西方當代影壇魔幻電影的代表之作,系列影片《哈利·波特》無論是在業界評論方面,還是在票房收入方面,無疑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這要得益于該系列影片中的魔幻敘事,通過留白設置、“發現”和“突轉”的敘事結構及包含獨特鏡頭和典型色彩運用的敘事手法,系列影片《哈利·波特》構建了一個魔幻世界,在這個魔幻世界中闡釋了關于成長和愛的宏大主題,從而使觀影者在獲得魔幻的觀影體驗的同時,感受到成長的震顫和愛的洗禮。
[基金項目] 本文系“基于認知語言學翻譯觀的秦腔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15K007)。
[參考文獻]
[1] [加]安德烈·戈德羅,[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電影敘事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12.
[2] 趙曦.神話思維下好萊塢“魔幻電影”的“家園”意識[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9:22.
[3] [美]克莉絲汀·湯普森.好萊塢怎樣講故事:新好萊塢敘事技巧探索[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193.
[4] 沈國芳.觀念與范式——類型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79.
[作者簡介] 趙濛(1981—),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外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