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導師方漢奇先生壽誕之際,我以小文記述先生的點滴,《人民日報》于2016年1月7日以《亦師亦友筆走千秋》為題刊出,《新華文摘》等亦轉載。小文刊出當日一大早,新華社原總編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南振中院長委托張淑華副院長發來信息:“今天《人民日報》刊發的《亦師亦友筆走千秋》一文以小見大,很有感染力。”我即致敬致謝,其中有:“不是我文章寫得好,是人物素材好!”感動之余,我找到版面和客戶端鏈接,立即通過微信發給了導師,他當時在芝加哥。片刻,導師回復說:“不是人長得好,是文章寫得好。寫得筆下都開出花來了!”他在后面還加了一個微笑的表情。
其實,該篇小文的標題一直令我惴惴不安:我豈敢稱導師為“友”?何況導師如今已入期頤之年。1999年教師節,我曾應約寫過一文刊在《人民日報》的一個副刊上,標題用了《亦莊亦諧方人生》,確實在同門中我是比較“敢于”去導師那里“探諧”的,但是導師的博學、嚴謹、崇高與莊重,令我等弟子敬仰他如泰山北斗,他是永遠的崇高導師。
方先生最早被稱為“導師”,是在1985年。經過了瘋狂的政治運動年代和他被批斗的10年浩劫時期,他與中國的高等教育一樣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獲得了新生。1985年,他作為中國新聞學界最早的幾位博士生導師之一,招收了兩位弟子,一位是郭鎮之,一位是尹韻公。郭鎮之師姐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新聞學女博士,她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中國電視史”,為了指導這個“新媒體”研究者,勤奮惜時的導師每天專門增加了看電視的任務。郭師姐畢業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任教研工作,后調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授,是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史研究委員會的創會會長。她的弟子如今也已經遍布全國各地的高校和媒體機構。尹韻公師兄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他的學生如今也活躍于政、學、實務界。
自1985年至2016年,方先生指導了共50位博士生(以入學計算),其中42位獲得了博士學位(目前導師每年1位博士生入學),還有約10位碩士,5位已經出站的博士后,以及來自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的多位外國學者。如果將他60多年來教過的學生計入,那是數不過來了。當然,按照現在不少學校突飛猛進的擴招之勢,方先生30多年里指導的博士生數量肯定不算多,但是他指導學生之認真、悉心與細致,肯定稱得上當今博導之最。
如果不是我的“干擾”,導師前十幾年招的博士生,都算是“高端路線”的,在坐標軸上會是一個穩穩的上線狀態,他當年的學生多數在學界或業界已經較有成績,年齡、資歷亦多長于我。在我之前有郭鎮之、尹韻公、楊磊、胡太春、蔡銘澤等5位師兄師姐獲得了博士學位。事實上,在我之后導師連續數年還招了多位他的優秀的同事。那個時候的大學教師,許多是在恢復高考后本科或研究生即留校任教的,到了新時代迫切需要深造。1995、1996級入讀博士的人大教師有倪寧、程曼麗、涂光晉,后來還有饒立華、周小普、趙永華,以及新世紀之后攻讀博士的彭蘭、王潤澤、趙云澤,都屬于導師的同事兼學生。1995級李彬、1996級李磊二兄則是來自鄭州大學和蘭州大學的教師。當年涂光晉老師笑稱我“師姐”時,我特別不好意思,因為她是教過我的老師,她和多位同門,我至今均尊稱為“老師”。我之后的幾屆同門不僅職稱高、資歷深,而且多“高海拔”,是名副其實的“高等人才”。我曾寫的“武大郎開店”的“方門典故”即出于此:我1996年博士畢業時,導師和師母設宴為我慶賀,應邀的在讀的同門因為個個身材挺拔,特別有一米七幾的二女(涂、周),一米八幾的兩男(二李),與傾向于廣東身材的導師反差強烈。被圍在其中的導師把香檳酒杯高舉過頭,感嘆道:“我這是武大郎開店哪!”
導師在學生面前不嚴自威,而且春風化雨。如果你偷工減料,他心如明鏡,直到你明白你一定要完成任務。澳門的玉鳳學妹當年工作忙沒有按時來交作業,于是以澳門至北京的機票售罄為推諉,先生當時并不道破,但是在下次見面時卻非常和藹地告訴玉鳳:如果以后沒有直飛的航班,你可以乘船到香港,香港目前每天5個航班到北京;你可以到廣州轉、到深圳轉,分別有多少個航班到北京……玉鳳說從此她再不敢不認真于學業。我當年讀博時,每月要交給導師的作業有時因為各種原因,快到最后期限了還沒有做完,只好通宵達旦地趕啊,而且是一定會趕在約定那個上午10點鐘準時到人大林園2號樓去交作業,從來不敢申請作業延遲之類。那時別的專業的博士生同學都沒有作業,看到我這么辛苦地拼作業,他們竟然還投來羨慕的目光。那時我與入學最靠近的師兄蔡銘澤相比,實在是慚愧,因為他總是早早就認真做完了導師要求的作業。蔡師兄后來留校人大、又南調廣州,曾經擔任廣州大學、暨南大學的新聞院系的主任、院長。
導師對我們學生都是扶攜獎掖有加,對每個學生也都非常關愛,經常如父親一般。我們遇到什么疑問,也常常會向他求教。不久前我們學院領導班子換屆,我沒想到自己被選為學院負責人的候選人……猶豫之間,照例又向導師請教。中秋節我去拜見導師,見面后他關切地詢問了我的工作、我孩子和先生的近況,然后告訴我某師弟最近為了孩子上學在近處租了房、某師妹的丈夫被提拔了、某同門的孩子身體不好令人心疼……尋常百姓的話題,但是他說起來都充滿了關愛。他會記下我們的生日,并在我們自己忘記生日的情況下給我們一個驚喜!他的生日祝福是隨著技術而更新換代的,曾經是寫明信片,后來是電子郵件,然后是社交媒體。在我還不知道電子郵件里可以“夾帶”鮮花的時候,竟然收到了導師代表他和師母發來的熱情洋溢的鮮花和生日祝福。有一年,同門程曼麗和涂光晉一起訪問臺灣,導師把給曼麗的生日賀信悄悄交給光晉,請光晉在曼麗生日那天轉交……先生一直關注弟子的成長,在學生群里,他時常冒個泡兒,諸如:彭蘭的文章“寫的是大家關注的一個題目,剖析得很貼切很到位,給點個贊”;“三朵花,一朵送給若薇,祝賀她當上了中國最西部的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另兩朵送給繼忠和紹根,祝賀他們發了好文章!”還有祝賀潤澤中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祝賀紹根升任副院長!”
導師虛懷若谷,說他“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一些平常的事情,正好給新聞學的教學和研究的一個時間段站過崗、做過事,如此而已”。他教導了一代又一代學生。他的學生做新聞史研究,廣及唐代、明代、清代、民國、當代等多個時期,如李彬研究唐代、尹韻公研究明代、史媛媛研究清代前中期、蔡銘澤研究民國新聞史;既有斷代史的研究,也有多個個案的深入探析,如程曼麗研究《蜜蜂華報》,李磊研究《述報研究》,饒立華研究《上海猶太紀事報》;研究既有對傳統報刊業的,也有對當時的“新媒體”的,比如郭鎮之、周小普研究電視史,彭蘭研究網絡史;既有中國大陸的,也有港澳及外國新聞業的,如陳昌鳳研究香港新聞史,林玉鳳研究澳門新聞史,趙永華研究在華俄文新聞傳播活動史,鄧紹根研究美國在華新聞事業的興起;既有史學史,也有業務史,如涂光晉研究新聞評論史,林溪聲研究新聞文體,唐海江研究中國現代媒介意識形態的生成,吳果中研究《良友》畫報與上海都市文化,王潤澤研究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事業及其現代化,還有趙云澤研究中國時尚雜志的歷史衍變,王詠梅研究胡政之,孟鵬研究成舍我,曹晶晶研究早期《順天時報》與清末立憲,郭傳芹研究袁世凱與近代新聞事業,劉繼忠研究新聞與訓政,王樊一婧研究義和團時期的國際輿論,王健研究奉系軍閥與中國新聞業,易耕研究《申報》的軍事報道……
他指導我們找論文選題時,會細細地梳理一遍哪些時代、哪些區域、哪些個案已經有人做過研究,“路邊的桃子已經被前人摘了,需要你再去發現、另辟蹊徑了”,當年導師對我說的話猶在耳畔。在選定題目之后,導師會傾其所有,幫助學生找線索掘資料。我的論文做的是當代香港報業,導師幫我把一些重要的人物都聯系上了,比如他知道溫濟澤先生那里有一部未能出版的《廖仲愷傳》,里面有未公開的香港報業資料,他便打了電話向溫先生介紹我,并給了我地址和一個字條,我便數次去拜訪溫先生。導師還為我給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傳播系主任陳韜文寫了推薦函,使我得以在1995年去香港調研數月,并持他的推薦信訪談了李俠文、羅孚等眾多報界前輩。論文完稿后,導師又讓我送交時任中聯辦港澳辦主任王鳳超老師指正,在我畢業答辯時,也請來了王鳳超老師擔任答辯委員會委員(王老師從政以前,是社科院新聞研究所的研究員)。我第一次赴香港前去跟導師道別,導師打開書桌上那個上了鎖的抽屜,拿出一個信封給我,信封里裝著兩張百元港幣:“一出羅湖口岸,坐車就得用港幣了,臨時兌換不方便”,導師又朝房門外望了望,搖搖手,小聲道:“別讓你師母知道,這是我的私房錢,買書零花方便些。”——這里還有一段后話:4年后《北京青年報》要寫一篇特稿,我不覺向記者道出了這個秘密,結果導師很快發來一封E-mail:“這次小金庫被曝了光,你師母立即發動‘四清,該金庫慘遭‘搗毀,所有庫存被‘勒令上交家庫,損失慘重……”[1]
導師對我們的指導,如同他的學問和智慧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胡太春師兄說:先生的學問是大海,我們只是從大海中汲取了一瓢水。胡太春師兄30多年前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了27萬字的《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是第一部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新聞思想發展史的著作,對1840年到1919年約80年的新聞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和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做了深入細致的剖析,提出了很多新穎的見解。但是導師和幾位老前輩仍提出了一些修訂的意見。為此,胡師兄30多年來不斷求索思考,彌補缺漏、更新發現,以69萬字的新增訂本,作為給導師遲到30年的答卷。
我們都有未竟的答卷需要完成,希望先生在百歲的時候能收到更多的答卷。先生是一座學術高峰,他卻謙虛地說:“年青一代時時刻刻都在超過我,這既是一個規律,也是一個心愿。希望在超過我的過程中,越來越輝煌!”他常說,我對前輩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我對同輩是“人之彥圣,若己有之”;我對年輕人是“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2]他還曾對我說:“做教師一天,就要學習一天!”
參考文獻:
[1]陳昌鳳.亦莊亦諧方人生——導師方漢奇教授散記[J].時代潮,1999(9).
[2]陳昌鳳.亦師亦友筆走千秋[N].人民日報,2016-01-07.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