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毅+熊艷

【摘要】話語表達是節目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方式和角色功能實現途徑,“表達什么”是其關鍵。從信息類型界定,主持人話語表達的內容包括“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前者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表述,后者包含觀點見解、立場態度。主持人意見性信息話語表達包括存在性、普遍性、重要性和功能性。同時,解析節目主持人意見性信息話語表達,還肩負著對傳統觀念中“主持人評論主要存在于新聞評論節目”這一狹隘理念的突破和說明。
【關鍵詞】節目主持人;主持人話語表達;意見性信息
話語表達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角色功能實現的主要途徑,“表達什么”和“怎樣表達”是其最基本的兩個方面。長期以來,對主持人表達方法研究較多,而對話語內容,即“表達什么”的基礎性理論研究不足。就信息類型而言,表達內容主要包括“事實性信息”和“意見性信息”,前者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表述,后者包含觀點見解、立場態度。主持人的意見性信息是指主持人在節目中為了完成其特定的角色任務,促成節目線狀流程,保證節目質量,提升節目競爭力,在話語表達時傳播的具有意見性質的符號。但長期以來對意見性信息的表述普遍采用了“評論”這一概念,而且認為只有在新聞評論節目中主持人才發表評論,即表達意見。本文試圖從理論上證明對于具有話語表達權和節目掌控權的主持人而言,意見性信息具有普遍存在性和重要功能性,即對此類信息的話語表達普遍存在于各類節目的主持傳播中,且至關重要、意義重大。
一、主持人話語表達的本質特征
話語即說出來或寫出來的語言,是具體的語言行為。話語的功能包括:報道事實和表達思想。對事實的陳述很難真空于表達者的個人思想之外。現代話語理論先驅巴赫金認為,話語的意識形態性是與生俱來的,話語便是話主的個人意識和思想的直接表現。無論說話的對象是個體還是大眾,都鮮明地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烙印。巴赫金這樣描述意識形態化的話語特色、超語言學原則組織的話語闡述途徑,“我們所清楚的話語的所有特點,就是它的純符號性、意識形態的普遍適應性、生活交際的參與性、成為內部話語的功能性,以及最終作為任何一種意識形態行為伴隨現象的必然現存性,所有這一切使得語言成為意識形態科學的基本研究客體”。[1]羅蘭·巴爾特則認為,只要是完成了的語句就要冒具有意識形態的風險。從傳播的角度出發,信息的存在必然伴隨著傳播,而傳播就是觀念或者意義的傳遞過程, 這一點符號傳播學先驅皮爾士在最初的傳播研究中就已明確指出。信息論的創立者香農認為,信息就是用來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也就一定包含著“意見”。施拉姆說:“當我們從事傳播的時候,也就是在試圖與其他人共享信息——某個觀點或某個態度?!盵2]站在社會信息系統的高度看,整個社會就是一個充滿意識形態的場域,而且社會的平衡也是靠意見性信息來調節的。這樣推理便可發現,其實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是在說話和聽話,而是說者在表達某種意見,好與壞,贊同與反對,正義與邪惡,等等。聽者也同樣不是在接收一堆物理性質的冷符號,而是在辨析這些符號包含的意見。話語伴隨和評論著任何一種意識行為。
主持人話語屬于典型的職業話語,職業話語主要是指發生在職業活動中的各類語言交流活動或行為,具有明確的與從事本職業相關的交際任務、目標指向性。節目主持人在傳播活動中身份定位明確、話語角色明確、傳播目的明確。宏觀審視,傳播信息和完成節目中設定的角色任務就是主持人話語最根本的作用;微觀審視,主持人話語在節目中起著表述事實、發表觀點、傳遞情感、活躍氣氛等多種作用。主持人話語無論有任何特征或作用都不會脫離語言本身的特質,而且因為主持人的話語是精粹的、有目的性的,所以話語本質會更突出、更集中地表現。但事實是,人們已經公認節目中主持人的話語傳遞了兩種信息,其一是事實性話語信息,對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的客觀表述;其二是帶有觀點性的信息,主持人發出的帶有明確意見指向性的信息。因此,不難推理出主持人話語表達的本質特征,即主持人的話語中一定包含意見成分,主持人的思想一定影響著信息的傳播,但是在需要進行事實性信息表述的節目情境中,主持人應盡量削減個人意識對信息的干擾,以達到對信息傳播客觀性的無限接近;而在需要意見信息時,主持人需要盡可能表達指向明確、視角獨特的觀點、見解。那么在什么類型的節目中需要表達意見,意見性信息是新聞評論節目獨有的嗎?
二、主持人意見性信息的普遍性與必須性
主持人對意見性信息的傳播并不僅僅是節目類型的訴求,其角色定位、功能、意義等決定了傳播意見性信息是主持人的話語常態,而受眾需求是主持人發表意見的最直接動力。
(一)內因解讀
第一,主持人在節目中的角色功能決定了他們必須表達意見性信息?!掇o源》中把“主持”看作“掌管”的同位語,做了兩種解釋:一是,負責掌握或處理;二是,主張?!爸鲝垺钡闹行囊馑贾痪褪恰耙娊狻⒅饕狻?。因此,從意義解釋的角度可以推理出主持人應該具有兩層基本功能和任務:一是掌管控制節目,二是闡述意見。我國對于“節目主持人”的定義雖不完全統一,但卻有很多相近之處?!缎侣剬W大辭典》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定義為:“廣播電臺、電視臺中以某一個人的身份在話筒前或攝像機前主持某個固定節目的播講者,是一臺節目的串聯人。處于節目的主導地位,是某個節目制作群體的中心人物。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創造性地臨場發揮。節目主持人或是參與采編、制作全過程的節目的主要編輯和制作者,或是部分參與節目的編輯、制作?!盵3]《廣播電視詞典》中的定義是:“以個體行為出現,代表群體觀念,以有聲語言為主干或主線駕馭節目進程,直接面對受眾,平等進行傳播的人。”[4]《新聞工作手冊》中的定義是:“在廣播電視中,出場為聽眾或觀眾主持各種節目的人,叫做節目主持人。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也有別于新聞通訊和文章的播報者。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個性直接面對聽眾或觀眾的人。主持人在節目中處于主導地位,其主要職責是組織串聯一次節目的各個部分,但也直接向受眾傳播信息或解答問題或介紹知識或提供娛樂,總是以第一人稱‘我的口氣,與觀眾或聽眾交談?!盵5]這幾條定義的共識之一就是,“主持人是通過人際交流的方式主導、控制、駕馭節目的中心人物”。而這一“掌管”角色本身也決定了主持人必須通過“主張”才能駕馭節目,實現角色功能。因此,主持人這一角色在節目中的存在性就決定了他們應該也必須發表意見。
第二,主持人的角色權利決定了他們能夠表達意見。主持人與播音員同樣都是信息傳播者,是節目的代言人,但卻有很大區別。其中,學者們廣為認同的一點是,播音員是播讀他人的稿件,傳達他人已經組織的信息,沒有信息組織權,而主持人則是自我信息的傳播。因此,通常認為,播音員主要傳達事實性信息和他人觀點,主持人則可以靈活傳播各種信息,包括意見性信息。從傳播的動機來講,對于信息主動傳播的動機來自兩方面:一是對傳播對象的信息傳遞,二是主觀思想、觀點和情緒的表達。通常情況下,播音員這一角色不能夠有第二種傳播動機,第一種動機下信息的傳播方式也較少有個人發揮空間,客觀、真實地傳播事實是對播音員一貫的要求。而主持人則可能將思想動機轉變為傳播行為。《中國播音學》中對播音員和主持人的“創作位置”對比指出,播音員是第三人稱的客觀述評的播音,主持人是第一人稱的主導地位,同時指出了主持人的職責是:傳播信息、介紹知識和評介問題。
第三,主持人與受眾的對話性角色關系決定了主持人必須進行思考、判斷和觀點表達。廣播電視是一個龐大的對話系統。雖然從直觀的角度審視,主持人與受眾不在同一對話空間,也不可能像打電話一樣進行異空間的同步交流,但這并不違背言語的對話性。20世紀40年代,國統區私營廣播電臺中,就有由唐霞輝主持的頗具影響力的節目《唐小姐信箱》,這說明通過信件與主持人溝通由來已久,到后來受眾通過電話、短信給主持人傳遞信息,再到新媒體時代,受眾與主持人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多樣和便捷。除了這些直接的語言交流外,“視聽率”這一反映節目市場狀況的指標則是主持人與受眾的一種最基本、最常態的交流方式。因為“視聽率”反映了受眾對節目的滿意度,同時也包含著受眾對主持人的評價,而對主持人的評價,主要是對主持人話語表達的評價。而無論受眾是以哪種方式向主持人傳遞信息,主持人都可以在節目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行反饋。這樣就形成了主持人表達、受眾反饋信息、主持人在此基礎上再表達,然后受眾又反饋這樣一個交流場。因此,廣播電視節目成為傳播主體與視聽主體的紐帶,使主持人與受眾成為存在共同議題的交流體,形成實際的對話關系,可以稱之為“跨越時空的對話”。從某種角度講,這個交流場的磁場力,主持人與受眾交流的順暢度和持續性,就是“視聽率”的根源。這種對話關系也就決定了主持人不是單向的信息傳播者,主持人必須思考、判斷傳入的信息,而后組織、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升傳播效果,形成良性的對話關系。只要這種對話關系存在,主持人的對話狀態和意見思維就不會停止。
第四,主持人話語的類型特征顯示意見性信息天然性地占有較大比重。綜合節目主持人的表達內容與方式,其話語類別可以分為:事實陳述性話語、指引串聯性話語、詢問質疑性話語、解釋說明性話語和意見評論性話語這五大類型。具體如表1:
不難看出,節目主持人的這五大話語類型中,詢問質疑性話語、解釋說明性話語和意見評論性話語都必須經過主持人縝密的思考和判斷,都包含著話語發出者鮮明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點。對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目主持人,一個充分掌握節目主動權的主持人,一個具有豐富傳播方式的主持人,占據主要話語類型的信息內容就應該是主持人的主要話語符號,也就必然性地成為主持人有效傳播的保障性符號。
當代西方著名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其《猜想與反駁》一書中,將卡爾·比勒在1918年提出的有關語言3種功能的學說,補充為“四種主要功能說”,分別是:表達或表示功能、刺激或信號功能、描述功能、論證與解說功能。波普爾認為,這四種功能構成了一個等級體系,每個較高級的功能都不能離開所有較低級的功能而存在,而較低級的功能則可以離開較高級的功能而存在(如圖1)。[6]最頂層的“論證與解說”是最典型的意見性信息,這也就是說主持人所表達的意見性話語是語言的最頂層功能體現,這正符合一名職業話語傳播者的身份定位。
(二)外因解讀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就發現廣播評論員很受聽眾追捧,他們使用各種手法發表意見,比如在新聞評論中使用幽默、閑聊、暗諷等多種表現方式。當時最著名的評論員沃爾特·溫切爾,每晚能吸引2500萬聽眾。2002年美國收視調查發現,因客觀、快速報道海灣戰爭而開始在電視新聞收視率上獨占鰲頭的CNN漸漸被后起之秀FOX追上甚至超越。研究發現,雖然CNN信息量大、傳播快捷的固有特點并未改變,但對新聞的評論卻不及FOX及時、到位。這說明,關于評論的信息對受眾有更強的吸引力。
20世紀90年代,國內一份對局部受眾訪問調查的報告《對目前優秀節目主持人的調查和評價》顯示,有受眾認為:“倪萍最大的優點是熱情,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主持自如,現場發揮好。她的問題是容易熱情過火,愛瞎激動,而且氣質有點俗,主持總像嘮家常,為知識分子所不喜歡,也沒有體現獨立的見解和思想……”[7]這說明,當時受眾已經對主持人的意見傳播能力有一定的需求。實際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受眾表現出對意見性信息強烈的需求。1993年,第一個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一丹話題》問世,自此以后以主持人名字命名且直接凸顯主持人是核心意見性信息傳播主體的節目越來越多,如《小莉看時事》《魯豫有約》《張斌話規則》《撒貝寧時間》,等等,不少節目名稱中直接凸顯了“觀察”“看”“說”“談”“話”“論”“解”等與觀點表達直接相關的詞語,這既說明主持人話語權的不斷增大,擁有意見表達的權利,也說明受眾對意見性信息的高度需求?!?012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①顯示,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綜藝娛樂節目,觀眾對意見性信息的需求都有所增加,即使是節目嘉賓,觀眾也是喜歡有主見、評論有力和批判適度的。這說明受眾不僅普遍性地需求意見性信息,而且對各種傳播主體均有此方面的要求。因此,受眾對意見性信息的強烈需求是主持人話語中表達此類信息的最直接原因,表達意見性信息也就成了主持人重要的角色任務。
除了受眾需求之外,媒介生態是媒體和主持人必須重視意見性信息傳播的另一重要原因。衛星電視、數字電視已經使受眾進入節目選擇超級富足時代,而網絡新媒體的普及,徹底打破了所有收視門檻,無論是來自哪個區域、哪種語言、哪種文化的節目,也無論是電視臺制作、網絡媒體制作或是任何獨立機構制作的節目,都可以被放在同一界面下供受眾“點擊”,無界時代的“媒體地球村”真正到來。廣播電視節目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獨家消息早已不存在,同質化出品屢見不鮮,于是,節目創新與差異化呈現異常重要。而主持人的意見性話語傳達的是主持人自主編碼的個性化信息,具有非復制性和不可復制性特征。因為意見本身就是來自不同傳播主體的思維結果,具有創造性、獨有性和差異性。因此,意見性信息成為主持人與主持人之間,也是媒體之間內容差異的重要表現。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人類就是“意義的創造者”,那么主持人就是節目意義的創造者,傳播意見性信息則是主持人創造獨有意義的必然手段。
三、主持人意見性信息話語表達的目的與作用
意見性信息的編碼者所編制的信息符號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意見傾向性,對于信息接收方的期望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更希望接受,即對觀點的理解、認同和采納。當意見性信息被接收者解碼后,將產生觀念匹配或摩擦。信息發出者希望無論是與原有觀念一致的匹配還是與原有觀念矛盾的摩擦,信息中包含的意見都能成為接收者最終的觀念、最后持有的態度。對于主持人而言,其意見性話語表達的最終意圖就是希望受眾對自己意見的認可,并以此為最終的態度。因此,意見性信息的傳播也是一種態度的傳遞,傳播者希望傳播出的態度能得到對方的認可。當然這是一個只有節點沒有終點的過程,因為對話是一種持續狀態。
對于態度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人認為態度是情感的表現和反映,有人認為態度是情感和認知的統一。但可以肯定如果沒有指導性的態度,個體將面臨混亂和困惑。態度決定了每個個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為。社會學家威廉·托馬斯和弗洛里安·茲納涅茨基把態度定義為“一種決定個人在社會世界中真正活動或可能活動的個人意識過程”。[8]克特·巴克則把態度看成是“對待任何人、觀念或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成分”。[9]這兩個定義中指示出的態度內涵也基本反映了意見性信息成功傳播的過程。意見性信息傳播之后首先需要從物理的角度使被傳播者獲知信息,被傳播者在擁有信息之后能夠深度理解信息,并且能夠在情感上認同信息中的意見,最終能夠在行為上有所體現。對于節目主持人,其意見被受眾情感認同后的行為認同表現為收視行為的繼續,否則有可能出現電視頻道的轉換。當然,一次不認同未必會發生即刻的頻道轉換,但會是最終行為表現的情感積累元素或者是隱性表現在某一時刻才被激活。從接收者的角度來講,意見性信息被接收者解碼后之所以有可能對原有態度產生影響,正是因為態度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后來習得的,具有可被調節性。
主持人通過意見性信息實現其觀點被受眾認同、接受的本質是對人們思想、意識、觀念的作用。這一作用是主持人傳播的核心作用力,也是主持人影響力的核心要素?!坝绊懥Α笔歉淖兯怂枷胄袆拥哪芰?,在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力,“表現為影響力的發出者對于影響力的收受者在其認知、傾向、意見、態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10]社會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人是其中最主要的信息制造、接收、交換的主體,而人的認知、記憶、學習都是具有可塑性的。節目主持人的影響力是主持人在廣播電視這一媒介平臺上,以節目核心主體的傳播身份,以自身特有的大眾化人際傳播方式,以豐富的視聽符號傳播手段,進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對受眾思想意識的作用力。主持人影響力的價值不僅體現于節目收視率、受眾忠誠度等傳播方面,還體現于社會輿論、文化傳承等眾多社會宏觀領域,是主持人重要的無形資產。主持人的影響力雖然與媒介平臺、節目內容、主持人角色設計等多種因素相關,但其本質是通過意見性信息對思想意識的深層次作用力。
四、主持人意見性信息的功能與類別
語言學中有“信息性”這一概念,是指對于篇章的接受者而言它所承載的信息超越還是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篇章中的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預料之中的還是出于意外的,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或不確定的。任何篇章或多或少都具有信息性,篇章接收者隨時準備且努力根據篇章內容進行解讀,通常更愿意處理信息比較多的篇章,因為這雖然困難但更有趣。信息性的等級稱為“信息度”,被分為三個等級。即將一組相互間界限比較模糊的選擇項,按照其在篇章中的常用程度由上而下、從常用到不常用排列成一個區域,如果篇章中出現的選擇項處于該區域的上位,即此選擇項屬于最可能被選擇的一項或幾項中,其信息度為一級;如被選擇項處于該區域的下位,即選擇了不常用的項,為二級;如果被選擇項不在此區域之內,便為三級。一級信息盡管信息價值不高,但它總存在于每一篇章之中。但如果篇章中都是一級信息,雖然說篇章極其容易解讀,但卻失去了可讀性與趣味性,因此在解讀過程中,接收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比較高級的信息上。主持人話語表達中的意見性信息同樣存在著“意見性”和“意見度”,如果意見性信息總是在觀眾的預料之中,或者主持人表達的意見重復率高,缺少創新性,觀眾則會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完全沒有常用話語和意見,也不符合角色功能。根據節目主持人意見性信息的功能和意見度,可以將主持人的意見性信息分為三大類或三個級別,其表達難度依次上升。
第一類是常規功能性意見性信息。指因節目正常推進需要而必須表達的一些常規性指引、判斷、銜接、建議性信息。比如,“現在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我們來聽聽×××對這個問題怎么看”“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討論到這里”……這些意見性信息是節目的結構性紐帶、流線性的保障,不可回避,也是最隱性、觀點性最弱的意見性信息。雖然這也需要主持人即興組織和表達,但信息的構成形式與傳播較為簡單,且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循,因此,這類意見的表達是一名主持人角色存在的基本要求,是其基本工作職能。
第二類是必須存在性意見性信息。指主持人表達的意見是節目設計中的必有成分,不能缺少,否則,節目形態和節目意圖都無法實現,換言之,此類信息是主持人必須進行的意見闡釋。比如新聞評論節目、體育賽事解說,評論是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節目的主旨;談話節目中,主持人必須對談話對象進行提問(問題本身就是提問者思想的表達)甚至與談話對象發生觀點碰撞。因此,必須存在性意見性信息既是節目的必要構成,也是節目質量的重要保障。
第三類是質量升華性意見性信息。主持人就節目中涉及的內容,有效把握時機,發表言論,不僅有意見,而且高度精彩,成為“節目亮點”、受眾“記憶點”。例如:2008年5月19日為“汶川地震”默哀日,中央電視臺進行直播,3分鐘默哀之后,天安門廣場上的群眾仍然不愿離去,手舉國旗,情緒激動地高呼:“加油中國!加油汶川!……”這時主持人康輝即興說道:“當13億人民為同胞失去的生命,為同胞遭受的苦難,我們的淚流在一起,我們的心連在一起的時候,向世界傳遞出的就是這樣的信號:中華民族對生命有極大的尊重,中華民族有著頑強的鋼鐵一般的意志,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當13億人心手相連的時候,沒有什么可以打垮我們!”在那一刻,這段話不僅是對畫面的及時解說,更是一名主持人代表全國人民發出的堅定聲音,是對全國人民的鼓舞,把原本應該結束的節目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五、結語
從符號學的視角考量,電視節目主持人所傳播的意見性信息是指信息符號中含有觀點、見解、態度、立場等指向性的符號,包括判斷、指示、解釋、分析、評價等多個層面,其內涵大于傳統概念中的新聞評論。傳統意義上的“主持人評論”顯示出一定的概念局限性,確切而言,所謂的“主持人評論”只是主持人話語表達中觀點最外顯、最鮮明的那部分意見性信息。相較“正式的評論”,意見性話語表達形式更為廣泛、靈活,一句包含著觀點的玩笑,一首充滿著寓意的打油詩,幾句順口溜等,都是常見的表達方式。但其信息產生緣由及效果與傳統評論卻無實質差別,因此,可以認為“意見性信息”就是“廣義的評論”。至此可知,主持人評論或帶有評論性的話語是各類節目中的必然性話語表達,且非常重要,并非新聞評論節目的專屬。世界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說:“我必須用自己的聲音向世界說話。”這正是一名優秀主持人對意見表達普遍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本文為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電視節目主持人影響力研究”(13FXW003);廣東省創新強效項目“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界面人物的角色定位與輿論影響力研究階段性成果”;廣西高校教師中青年提升項目“播音員主持人人文素養的缺失與重構”(KY2016LX064)的研究成果]
注 釋:
①該調查每5年進行一次,2012年調查報告為截至目前的最后一次。
參考文獻:
[1]巴赫金.周邊集[M].李輝凡,張捷,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5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
[3]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32.
[4]趙玉明,王福順.廣播電視詞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212.
[5]于厚禮.新聞工作手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630.
[6]張宇丹,孫信茹.應用電視學:理念與技能[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258.
[7]張錦力.解密中國電視[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187.
[8]梅爾文·德弗勒,桑德拉·鮑爾-洛基奇.大眾傳播學諸論[M].杜力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199.
[9]克特·巴克.社會心理學[M].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242.
[10]喻國明.關于傳媒影響力的詮釋——對傳媒產業本質的一種探討[J].現代傳播,2003(1).
(賈毅為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博士;熊艷為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