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勤
摘 要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需要及時的反思。
【關鍵詞】目標;核心;情境;反思
如何教才是有效的?如何教才能最有效?教與學是對立的統一,以學定教,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有效教學是每位教師每一節課所追求的目標。下面是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談幾點思考:
1 有效的教學設計需要有明確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給出的,便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宏觀把握,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要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是否有良好的目標意識是關鍵,即教師能否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案例1:筆者講了一節公開課“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筆者先和學生一起復習了函數圖象的畫法:列表、描點、連線。然后讓學生畫出反比例函數
y=和 y=的圖象。
學生通過列表、描點,畫出如表1所示圖象。
老師: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有什么特征?
學生1: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兩支曲線。
老師定義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屬于雙曲線。
老師:曲線的發展趨勢如何?
學生踴躍舉手。
學生2:y=的圖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圖象呈下降的趨勢。
老師:如果圖象上有兩點A(x1,y1),B(x2,y2)。如果x1 學生3:y1>y2 。 老師:學生3的回答正確嗎? 學生4:不對,y1>y2或y1 老師:為什么有兩種情況呢? 學生5:因為不知道A、B兩點是否在同一象限,所以y1>y2 ,y1 老師:好!那還有誰知道什么情況下y1>y2或y1 學生6:當x1 老師:很好!能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解決問題,值得同學們學習。 最后師生一起歸納出k>0時,反比例函數圖象是在每個象限內, y隨x增大而減小,k<0時,反比例函數圖象是在每個象限內 ,y隨x增大而增大。課后練習中學生落實也比較好。 2 數學教學設計核心是設計概括過程 只有教師自己對數學思想、方法和精神有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學中自覺地把數學的精神傳達給學生,真正發揮數學在學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只有了解學生的思維規律,教師才能知道應采取怎樣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好問題”即是有意義,且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有意義”就是所提問題要反映當前學習內容的本質,“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才能形成認識沖突,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心理保持積極的、適度的求知傾向。 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盡量采用“歸納式”讓學生經歷概念的概括過程,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要在關鍵點上給學生提供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概括出數學的本質。 案例2: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現過程中,教師是讓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按圖中虛線對折,并剪去陰影部分,再把它展開,如圖2所示。 教師:ΔABC有什么特點? 學生1:剪刀剪過的兩條邊是相等的。 師生一起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定義,再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找出重合的線段和角。 教師:同學們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質嗎?說說你的猜想。 學生2: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 學生3: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與底邊上的高重合。 學生4: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中線與底邊上的高重合。 教師:剛才兩個同學所說的是同一條直線嗎? 學生5:他們說的就是折痕所在直線呀! 師生一起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與底邊上的高重合。 教師:同學們能證明剛才的結論嗎? 學生積極動手作出輔助線,證明三角形全等,從而證出自己的猜想。 3 有效的教學需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中和已有的經驗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基于這一理念,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基本要求。一個好的“情境設計”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或能夠突出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因此,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問題情境應具有趣味性、有效性、導向性和探究性。我認為在以下情況創設合適的情境,可使數學教學提高效率。 (1)新課的開頭往往是講授一個新概念,新公式或新定理,為便于學生理解,設計富有情趣、現實的教學情境是很有必要的。 如講“平行四邊形性質”這一課,先讓學生把老師布置收集的平行四邊形圖片拿出來與同伴交流,觀察其特征,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是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課前收集現實中的平行四邊形并通過合作交流引入平行四邊形定義,激發學生興趣。 (2)在遇到難點時可創設情境,為了突破難點,排除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障礙,教師除應完全把握教學內容外,還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心理發展水平。如在數學教學中常由特殊例子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 (3)在課堂小結和練習中可創設情境。課堂小結能使一堂課所講的知識及體現出的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系統化,初步形成認知結構,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利用提綱、圖表、圖示等揭示教學精髓。還可通過“制錯找因”設計練習,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或編選變式題,使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 4 有效的教學需要及時的反思 及時進行課堂反思,有利于捕捉課堂瞬間靈感,不及時記錄下來,以后的教學也就喪失了好的素材。如教師講課時,臨時增加的內容或改變的教學方法等,學生上課時,某些絕妙的回答,見解及質疑等,及時記下一節課的得失,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以后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做到揚長避短,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正是教師課前要設計在意志與情感方面予以磨練,課堂教學中在規律與方法方面予以指導,課后要把學法總結,養成學習習慣的結果。因而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吳集鎮初級中學 江蘇省淮安市 2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