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
摘 要目前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高校仍以文化教育和專業技能教育為主,絕大多數院校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工作。同時,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存有諸多問題,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思想存有出入、語文教學地位低、缺少綜合的優良教材和系統的考核方式等,上述問題的出現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造成影響。為全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高校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必須對大學語文教學規劃和內容進行變更,科學使用全新的教學方式并持續創新,將單純的以學生考試成績為評估標準的模式改變為全面評估,涵括大學生系統學習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本文對我國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根據相應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希望為提升我國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提供指導。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人文素養;培育
大學語文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是單一學習理論知識,而是借助優美的語言環境,充足的思想感情將學生情感升華,進而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人文素質大幅提升,以此為社會培育全面性高素質人才。當前而言,人文素質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人文素養教育和其它教育不同,其重視對學生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并不是單一的培育學生職業能力。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更加全面了解我國社會發展歷史及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學生判別是非的能力。不過,長久以來,受到我國傳統教育體系的影響,很多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工作,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問題出現,甚至產生了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對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育進行探究,對大學生未來發展非常重要。
1 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培育存有的不足
1.1 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存有出入
在部分高校中,有某些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方式較為簡單,內容以講解學生觀念和開闊學生眼見為主,與我國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目的存有出入。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特別是少數民族當地更應增強大學人文素養培育,令學生理解不同文學作品展現的思想價值理念和內涵,以此提升人文素養。不過,在我國高校教學體系中,以往填鴨式的教學形式仍在使用,對培育大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人文素養的學習造成極大影響。
1.2 學科地位較低、缺少優良教材。
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較老,缺少必要的時代感和科學性,文章內容缺少內在關聯,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部分高校把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選修課程,讓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進行選擇,教師教學態度較為隨意,對大學語文教學的人文素養培育發揮不了作用,造成學科地位較低,學生人文素養得不到提升的情況出現。
1.3 考核評估形式單調,缺少人文常識。
受到傳統教育形式的影響,絕大多數高校在考核學生的學業水平時,仍然是以考試做題的形式出現,根據考核分數評估形式成績,而分數并不能代表學生真正認知能力,造成學生對大學語文人文素質學習仍然以得分為主,在這種學習形式下,學生所學習的知識較為死板,知識面較為有限。在步入大學之后,鑒于學生受限于專業學科學習,學生所學知識的內容較為片面,針對部分純理科性質的學生而言,了解文學類學科的機會逐漸減少,加上很多學生于人文領域方面知識的欠缺,甚至是缺乏了基本的文學寫作能力,從而導致缺乏人文常識的情況出現。
1.4 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缺失
當前是一個物流橫流的社會,人文精神缺失已經變成一種常態,僅有少數大學生能對我國歷史淵源有著深入了解,更嚴重的情況是許多大學生缺少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主要表現在對我國遺留的傳統文化了解欠缺,對優秀民族文化了解停留在表明,缺少對民族文化應有興趣,逐步造成民族精神缺失的情況出現。
1.5 高校大學生缺少基本的信仰追求
許多學生對于大學語文這門學科缺乏興趣,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時而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起碼的主動性,更沒有學習的基本欲望。在對未來的人生規劃,上大學目的更多的是拿下大學文憑,并沒有最基本的信仰追求。對于這類大學生而言,在缺少目標的狀態下,缺少對人生基本的信仰追求,同人文素養的培育相差甚遠。
2 大學語文教學中對大學人文素養培育的改進策略
2.1 變更大學語文材料及定位
目前,許多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重視程度不高,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一把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大學必修科目,其它學校語文課程仍在進行中。大學語文并非單純對社會發展和歷史經驗進行歸納,同樣包括其它更全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現代教學中并沒有得到重視[4]。因此,語文教師在編制環節要將歷史文化背景作為鋪墊,比較、審查傳統的教學材料且探究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有關文章,根據現代教學需求對傳統教材進行更改,持續在內容和編制形式上創新。同時,教師在教學環節,要在教材基礎之上,對教材內容實施升華,努力發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促使學生對文化進行了解和思考,令學生全面掌握閱讀、表達、鑒賞能力,以此提高學生整體的人文素質。
2.2 變更傳統教學形式,創新授課方式。
傳統大學語文教學形式較為古板,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帶動學生學習大學語文的主動性。人文素養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導位置,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綜合進步。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選取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文章進行介紹,這樣既能符合學生學習需求,也能提升其主動學習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提升其人文素質。所以,大學教師自身應主動變更傳統教學形式,變更的方向應有利于培育大學生自動學習的態度。此外,大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質學科,教師要科學使用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學生的日常要求。比例:借助多媒體課件把文章圖形、音頻體現出來,營造一種具有人文底蘊的學習氛圍,充分帶動學生視覺、聽覺,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
2.3 變革創新和學生溝通的方式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和信息技術,把一些值得學習的精品推薦給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文化溝通,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值得回味的名著、散文、書刊等,和學生在網絡平臺中商討文化作品的內涵、思想等。指引學生在微信、博客、微博進行師生互動,令學生大量利用網絡文學開闊眼見,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從而在抵觸網絡不良信息的同時,提升自身人文素養。
2.4 在閱讀中培育人文素養
高校語文教學并不能單純依賴有效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學給學生足夠的課外時間,發揮自我學習的精神。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課外閱讀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除去教材提供的限量經典文章外,還應向學生提供更全的國內外經典名作。學生在學習經典名作時,不單擴充了自身的文學知識,還提高了自身文學審美能力,進而提升民族自豪感。此外,經過對文章深入的體驗,學生可體會到文章作者的人文思想,對培育學生全面的人格,提升人文素養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將文章內容大聲讀出來,在增強語感的同時,也擴充了文化底蘊。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學生供應內容更全面、文化底蘊更豐富的書籍,令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方面對文章情感進行獨立思考,另一方面逐步積累屬于自身的人文素養。
2.5 用寫作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
寫作是大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環節。主要原因在于作文能夠體現學生的文學基礎、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寫作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加強寫作能力,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閱讀期間既能夠感受文化內涵、提高人文素養。與此同時,學生在寫作環節中,腦海會大量搜索各類素材來表達自身觀點,反應出學生課堂學習的掌握程度,對學生人文素養培育作用巨大。在寫作環節,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把日常積累的文學知識通過語音表現出來,進而傳達自身的思想、情況,達成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3 結語
大學語文教學必須改變以往單純的授課形式,把大學語文的教學和專業、文學、歷史相聯合,并將網絡、信息技術相聯合,全面應用多種授課形式,持續創新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充分掌握文學作品的價值和精神,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石雯麗.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4,01(09):12-13.
[2]王興芬.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和考試方式的思考與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01(08):09-10.
[3]蔣承勇,云慧霞.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3,01(02):23-25.
[4]曲貴海,高春燕.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1(04):04-05.
作者單位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