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林太
摘 要改革三十年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已經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如何建設群眾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如何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是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筆者對此進行了廣泛調查,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可資借鑒的對策,與同仁商榷。
【關鍵詞】如何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建設作用
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一是依靠其經濟的發展,二是依靠其文化的發展。中華民族要完成偉大的復興,必須在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發展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這個軟實力。這樣就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基礎上,大力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高潮。以此激發全民族文化的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動力。
1 提高群眾文化建設隊伍的素質,豐富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
1.1 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質都有待進一步提高。筆者認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基本素質主要有專業素質和道德素質兩方面。
先說專業素質。筆者認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應該具有藝術、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素養。但是我區大部分盟市群眾文化部門的從業人員一則數量少,二則專業素質低,加之年齡較大,退休后新加入的工作人員又一時難以繼任,給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和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工作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動的心思不多,原本手里有很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不知道如何發揚光大,更有些人員對非物質文化在群眾文化建設中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知之甚少,所以工作效果不佳,群眾文化建設沒有發揮其團結群眾,教育群眾,提高群眾的目的。再說道德素質。在我區的一些盟市,群眾文化工作者大多是民間藝人或其后代,進入體制內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裙帶關系”,其道德素質往往沒有經過考核,在實際的工作中對待群眾的態度不夠耐心,給群眾文化建設事業造成了損失。
1.2 群眾文化表現形式過于單一
群眾文化表現形式有待進一步豐富。在我區,各盟市的群眾文化表現形式大多與當地的民俗有關,漢民族的形式大致有剪紙、二人臺、高蹺、腦格等;蒙族有庫倫旗的蒙古族安代舞、敖魯古雅鄉的馴鹿文化、科爾沁右翼中旗的烏力格爾,準格爾旗的漫瀚調、東烏珠穆沁旗的長調等,雖然形式眾多,但總顯形式過于單一,當地群眾往往對這些形式的藝術文化活動感到厭煩,也不能滿足其長期發展的精神文明需求。盡管全區各地開展了一定程度的送文化下鄉活動,但是群眾參與度很低,脫離了群眾文化建設的初衷,也背離了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初衷。
2 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自我性,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群眾文化有其自身的特點,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是其重要的特征。群眾文化的發源在于生產勞動之余豐富自我精神生活,因此,自主創作、自我欣賞、自覺傳播是其發展的原動力。自我調節、自我完善是其發展過程。消除身心疲勞、獲取自身滿足和快樂是其活動的終極目標。筆者認為,群眾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群眾的自我性,如廣泛的基礎性。群眾除了物質生活需要之外,都有精神生活需要,這是群眾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再如還有現實的社會需要性。文化是人與人之間聯系的紐帶,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群眾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其三是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群眾文化是自娛自樂性的,創作者、表演者、組織者、觀賞者,都把自我滿足、自我愉悅作為最根本的參與目的。因此,群眾文化建設應該本著這樣的原則進行。同時,要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非物質文化大多有著家庭特色,應該大力發揮其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凝聚作用,從而使群眾文化建設真正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
3 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巨大作用的措施
3.1 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求知、求新、求樂、求美”的價值取向。
群眾文化的群眾性、自我性決定了它的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但這不并是說可以任由其發展,不受法律和社會道德的約束。筆者認為,既不能在價值取向方面賦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離社會公德之外,應當倡導“求知、求新、求樂、求美”的價值取向。鼓勵群眾以文化活動為載體,傳播知識、傳播文明;鼓勵創新,緊跟時代發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內容,帶給人一種新的感受;發揮群眾文化愉悅身心的功能,使人們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傳播正確的審美觀,以優美的形象、優美的旋律帶給人們美的熏陶。群眾文化工作者應堅守道德底線,弘揚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以優秀的群眾文化產品,塑造健康向上的群眾精神,使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建設隊伍中來。
3.2 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功能
我們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展演和傳承等活動實現的。
非物質文化的展演就是把教育貫穿在了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教導感化、規范群眾行為的目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又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媒體和載體。內容豐富、門類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是通過有審美價值的、高雅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的,其宣傳教育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二人臺《秀姑勸夫》,以“寓教于樂”的小戲形式,把“教”與“樂”的內在聯系功能充分發揮了出來,實現了“樂”中有“教”,“教”在“樂”中的育人目的,使大多群眾感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養,堅強了意志。在潛移默化中使美的道德觀念在群眾心目中建立并得到不斷強化,從而陶冶了群眾的身心。
參考文獻
[1]祁彥利,董金英.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促進――結合正定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J].大舞臺,2011(01):156-158.
[2]徐以明.試論群眾文化建設管理的創新途徑走向[J].大眾文藝,2011(22):199.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群眾藝術館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 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