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華
摘 要:詩與畫都具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文章從導入與揭題、示范與講授、創作與展評三個方面把握詩歌與繪畫共同審美特性,強調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創設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關鍵詞:美術教學;古詩配畫;韻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85-01
“古詩配畫”可以讓學生了解文學語言與繪畫語言之間的聯系,掌握用單幅水墨畫或者彩墨的方法給古詩配畫的方法,同時使學生受到藝術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選作繪畫題材。教學“古詩配畫”時,應當準確把握詩歌與繪畫共同的審美特性,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創設出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導入與揭題:從詩的韻律美中激趣
古詩的美,首先是語言的美。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合轍、平仄的搭配。誦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教師可以以賽詩的方式讓學生背誦學過的古詩: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的瑰寶,你們學過哪些古詩?一石激起千層浪,或獨立背誦,或男女對誦,或師生對誦,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絕句》、李紳的《憫農》、楊萬里的《小池》等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便脫口而出。學生在古詩的韻律美中,激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示范與講授:從詩的形象美中感悟
吟誦著一首首古詩,眼前就好像出現一幅幅畫面。下面,就來做個看畫猜古詩的游戲:A看一看這幅畫表現的是哪首古詩?B說一說你是如何從畫面中看出它對應的古詩內容的?教師首先選擇《小池》范畫讓學生猜。學生很輕松地從畫面中樹蔭、小荷、蜻蜓等景物中猜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與圖畫交融的形象美。那么,怎么動筆呢?教師可趁熱打鐵,就以古詩《小池》為例當堂示范。可分四步進行:第一步,理解古詩大意;第二步,抓住重點事物;第三步,傳授基本畫法;第四步,充實畫面內容。通過對大意的理解,學生很快抓住“小荷”“蜻蜓”這兩個重點事物,教師重點指導如何畫好它們。然后,繼續引導學生誦讀詩句,啟發學生想象小荷的形狀和蜻蜓的姿態。再借助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荷花的各種形狀和蜻蜓飛翔停歇的各種姿態。通過比較,學生對“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和“立上頭”的蜻蜓產生了具體直觀的感受。在此基礎上,用毛筆勾勒出它們的樣子。最后再讀讀詩句,體會詩句內容中傳遞的其他信息,相機補充進楊柳、池水、小魚,構成一幅完整的畫。
整個示范、講授的過程,做到畫不離詩、詩不離畫,在讀中品,在品中思,在思中悟。詩歌豐富傳神的語言藝術,被線條、色彩、形體等美術方式直觀地表現了出來,可謂詩畫合璧,相得益彰。
三、創作與展評:從詩的意境美中挖掘
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而古詩配畫時,就要通過大膽想象表現古詩的意境美。在講授了古詩配畫的基本方法后,不要讓學生立即動筆,而是利用古代畫家的創作故事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宋朝皇帝招考畫工,考題是給‘深山藏古寺這句詩配一幅畫。不少人認為太簡單了,沒過多久就畫好了。皇帝一看,大部分畫的是高聳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高大古老的寺廟。雖然繪畫技巧都很不錯,但仍覺得不滿意。而有一個考生的畫卻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和尚在山下的河邊挑水,一條石板小路伸入深山……”同學們若有所思。教師問:“皇帝錄取了誰?為什么?”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說:“這個考生善于思考,善于想象。”有的說:“他從詩句中挖掘出了蘊含的內容。”
隨即,教師帶領大家欣賞齊白石老人為文學家老舍畫的一張水墨畫《蛙聲十里出山泉》。畫面上沒有蛙,只有幾只活潑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歡快地游動著,哪來的“蛙聲十里”?學生顯然讀懂了畫意,告訴老師:雖然畫面上不見一只青蛙,但從水中歡快游動的蝌蚪身上,隱隱如聞遠處的蛙聲正和著奔騰的泉水聲,演奏出一首悅耳的樂章。在展評時,教師要尤為關注學生的創新之舉,結果也確實讓人驚嘆:學生的想象之門一旦打開,智慧之泉就會汩汩流淌。如《詠鵝》的畫面中,出現的白鵝有不同的姿勢,在湖面遠處添加上山巒,湖面近處添加畫游船,甚至還有學生夸張地畫出小朋友騎在鵝背上的場景。
四、結束語
總之,繪畫的過程是一個張揚個性的再創造的過程。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活動中展示智慧和才能。古詩配畫的教學,是美術教師帶領孩子在如畫的詩詞間漫游,在醉人的詩韻里暢談,在絕美的意境中揮毫,讓學生在“美”中作畫,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敏.詩畫合一,把“情”貫穿課堂[J].美術教育研究,2012(24).
[2]郟云.小學美術詩畫合一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小學中年級美術教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