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花+王曉俊+魯瑞梅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培養現狀,針對培養現狀與需求間的不平衡現象,提出應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實踐、強化教育教學研究意識以及重視職業認同感教育等建議,以期對我國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的培養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現狀;需求
專業碩士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發展歷程較短,不免出現一些問題,同樣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足。本研究采取問卷的形式,通過網上調查和現場調查兩種方式,對河南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及廣西師范大學九所高校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的部分在讀研究生進行深入調查(共發放問卷117份,回收115份,有效問卷112份,有效率為97.39%),以期了解目前高校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與需求情況。
一、培養現狀分析
1.知識掌握明顯不足
由調查發現,僅有23%的學生對中學地理教材達到較好的了解程度,而77%的學生只是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83%的學生對地理課程標準處于一般了解或不太了解水平;72%的學生對地理學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處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對地理學前沿與發展趨勢的了解情況,也有86%的人處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對通識性知識(人文社會、科學、技術、藝術等)的了解情況,80%的學生處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可看出學生對新課改知識、地理學基礎與前沿知識及通識性知識的掌握或了解情況很不理想,需要提升的空間很大。被調查對象的專業背景主要有地理師范類、地理非師范類、師范非地理類以及既非地理又非師范類。其中非地理類或非師范類的學生占32%,可看出跨學科與非師范類的學生占有一定比例;在地理師范類專業中,有半數以上的學生是因為就業、調劑或其它因素的影響而選擇該專業,因此,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對相關知識的進一步掌握。
2.專業技能水平有限
通過調查學生參加過的教學實踐形式發現,60%的學生參加過教育實習和教學觀摩,但大部分院校的教育實習時間較短,學生理論學習時間長而教學實踐時間短使得教學技能無法得到充分鍛煉,而且42%的學生在讀研之前沒有教學實踐經歷,因此學生的教學能力普遍偏低。在教學研究能力方面,由于半數以上的學生在讀研之前沒有科研經歷,加之讀研期間沒有接受系統的科研指導與訓練,導致85%的學生處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在理論聯系實踐方面,由于某些課程的學習重教師的系統講授,輕學生的實踐操作,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其實踐操作不同步等原因,導致80%的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處于一般或較弱水平。由以上可看出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距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地理教師還相差較遠。
3.職業認同意識較低
由數據分析可知,將近55%的學生選擇畢業后會一直從事地理教學工作,38%的學生表示先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然后再考慮轉向管理人員或其它行業,另有7%左右的學生表示不會從事教師行業。可看出他們對地理教師職業認同感偏低,不少學生只是將讀研看作進入其它崗位或行業的翹板,這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影響該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二、學生需求分析
1.對地理課程教材教法知識需求較高
由圖1可知,學生對“中學地理教材與課標分析”、“地理教學法和教研方法”兩方面知識的需求程度較高,所占學生比例均超過了70%,但在“中學地理教材與課標分析”知識方面,目前接受該類知識的學生比例低于對其有需求的學生,即培養現狀低于學生的需求,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此外,在“通識性知識”方面,也存在對學生的培養現狀低于學生需求的情況。在“地理教學法和教研方法”、“地理學專業知識”、“地理學發展前沿與動態”及“地理新課改” 知識方面,目前高校對學生的培養現狀基本上能滿足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需求。而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方面,對學生的培養現狀超過了學生對該類知識的需求,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
2.對教學實踐與理論聯系實踐能力需求較高
由圖2可看出,學生對“教學實踐”和“理論聯系實踐”兩方面能力培養的需求較高,所占學生比例均達到70%以上,但目前接受這兩類能力培養的學生均處于50%以下,說明對學生的培養現狀還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學生對“教學研究能力”的需求也較高,而目前高校對學生該方面能力的培養現狀基本上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但“課程研究與開發能力”與“運用外語撰寫專業論文的能力”,還需要相關高校加強對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培養。
3.個人品質需求趨于多樣化
個人品質指的是教師作為一個人所具備的內在個性、審美品質與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所應具備的教育信念與獨特心理特征的綜合[1]。由調查發現,學生希望提升的個人品質主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開闊的視野”、“較強的現代意識”、“對教育事業的志趣”、“良好的身心素質”、“良好的學術道德與科研作風”及“合作與創新精神”等,可看出學生對個人品質的需求趨于多樣化。
三、改革完善建議
1.完善課程體系
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需要突出“實用”導向,體現職業需求、技能應用、實踐能力、就業接軌等性質[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屬性主要表現為知識屬性和獨特的職業性[3]。地理教育專業碩士的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地理教師職業的特點與需求,根據實際需要適時進行調整。由調查可知,在所調查的九所高校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現狀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主要表現在通識類、中學地理教材與課標分析知識兩方面。通識類知識主要指普通文化知識,它對豐富地理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具有重要作用。中學地理教材與課標分析知識是一名地理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知識,對該方面知識的掌握,直接決定著地理教學的成敗。因此,建議各高校適當加強以上兩方面課程的設置,對教育學、心理學類課程的學時可適當減少,以滿足學生對各類知識的需求。
2.加大教學實踐
經調查發現,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創造性教學能力等都是所調查研究生比較缺乏的,而這些能力又是一個高水平教師所必不可少的素質,因此,加強學生的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急需落實到教學日程上來。建議各高校建立一批教育教學實踐基地,使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中進行專業對口的教學實習,并安排經驗豐富的中學一線教師進行指導。此外,高校應充分利用中學豐富的實踐型、經驗型教師資源,采取“雙導師制”制度,聯合培養地理教育專業碩士。在實踐過程中還應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和課程研究能力的培養,總體性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3.強化研究意識
學科教學(地理)專業培養的是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地理基礎教育工作者,所以應培養他們樹立研究意識,掌握科學研究方法,使其能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并能運用相關理論解決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教學研究能力的需求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鼓勵學生閱讀大量相關專業文獻資料,關注地理教學前沿發展動態,更要在培養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及課題研究,體會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思路,使其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4.重視職業認同教育
教師職業認同感是指教師能從心底接受教師職業,并能對教師職業的各個方面做出積極的感知和正面的評價,從而愿意長期從事教師職業的主觀心理感受[3]。教師自我認同依賴時間的連續性和統一性,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時間節點通過自我內在的連續性和統一而成為完整的生命歷程[4]。教師的發展在時間上是流動的,在職前樹立良好的職業信心與職業認同感會使準教師入職后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也會使更多的地理教育碩士更加堅定地選擇地理教育事業。另外,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也應在培養過程中有所重視,促進學生建立積極的教師擇業觀,使培養的高水平教育人才能夠真正為基礎教育教學做出貢獻。
地理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的是掌握現代地理教育理論、具有較強地理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從事地理教學與研究的高水平地理教師。各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需求,不斷完善培養方案,以培養出研究型、應用型、創新型相結合的基礎地理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 李玲,熊健杰,韓玉梅.西方教育目標分類學對我國教師素質標準的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67.
[2] 孫友蓮.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喚培養模式的獨特性[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0):15.
[3] 丁道群,蔣珊珊.湖南地區高校免費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4):64.
[4] 蔡辰梅.教育變革中教師自我認同的時間困境及其重建[J].教育研究,2015(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