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愛+盧雨蓮

[摘要]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試產狀況及妊娠結局。 方法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及樂平市大連醫院分娩的72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的孕婦,觀察組50例采用剖宮產分娩,對照組22例采用經陰道分娩。觀察兩組分娩時的平均出血量、平均分娩時間、住院時間、子宮瘢痕厚度等。 結果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觀察組,但觀察組的分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分娩前超聲檢查子宮瘢痕厚度比較無差異;分娩后對比發現,對照組的傷口感染及產后出血狀況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及新生兒的窒息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 結論 通過對瘢痕子宮孕婦試產狀況及妊娠結局的研究發現,瘢痕子宮孕婦陰道分娩安全可行的,對于具備陰道分娩條件的孕婦應考慮。
[關鍵詞] 瘢痕子宮;試產狀況;妊娠結局;足月妊娠孕婦
[中圖分類號] R71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27-0062-03
近年來剖宮產成為解決高危妊娠及難產的有效方法[1]。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開放,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的試產成為產科醫務人員的臨床研究的焦點之一[2]。傳統觀念認為”一次剖宮產,次次剖宮產”近年來產科醫生提出合理掌握陰道試產指征,產程中嚴密監測,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陰道分娩安全性及可行性高,國內外有相應的文獻支持[3]。本文對72例有1次剖宮產史的瘢痕子宮妊娠孕婦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3月~2015年8月我院及樂平市大連醫院分娩的72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的孕婦,觀察組50例采用剖宮產分娩,對照組22例采取經陰道分娩。對照組年齡 27~34 歲,平均(28.9±2.6)歲,均為第2次分娩,平均距上次剖宮產時間(2.5±0.9)年;觀察組年齡 26~35 歲,平均(28.6±2.7)歲,均為第2次分娩,平均距上次剖宮產時間(2.6±0.8)年。觀察組和對照組上次分娩均順利,在此次分娩中兩組孕婦的年齡、分娩次數及距上一次分娩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觀察組50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采用剖宮產分娩,對照組22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采取經陰道分娩。孕婦分娩前實施24 h全方面監測護理及監測胎心跳動,同時注意測量孕婦的血壓、心率等指標,完善孕婦分娩前的風險評估。同時做好孕婦分娩前的心理疏導工作,保證孕婦具有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
1.2.1 剖宮產分娩 剖宮產是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的手術。孕37周后行陰道檢查了解骨盆情況,初步判斷適合產婦的分娩方式,并常規彩超觀察子宮下段瘢痕的厚度,同時與孕婦溝通,遵循孕婦意愿,選擇剖宮產分娩。
1.2.2 陰道分娩 孕37周后行陰道檢查了解骨盆情況,初步判斷適合產婦的分娩方式,并常規彩超觀察子宮下段瘢痕的厚度,測量從膀胱邊緣到胎先露之間的距離(F-B),F-B>3 mm,肌壁均勻一致,為傷口愈合良好,適合陰道試產。自然而且符合生理的分娩途徑,產婦分娩后能迅速康復,新生兒能更好的適應外界環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孕婦分娩時的平均出血量、平均分娩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兩組孕婦的傷口感染率及產后出血情況;對比新生兒窒息情況及Apgar 評分,滿分10 分表示新生兒正常,<7 分表示新生兒可能輕度窒息,<4 分可考慮重度窒息。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對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孕婦分娩時平均出血量及平均分娩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觀察組,但觀察組的分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孕婦產后傷口感染及產后出血等情況比較
兩組孕婦在分娩前超聲檢查子宮瘢痕厚度對比無差異(P>0.05);分娩后對比發現,對照組的傷口感染及產后出血狀況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
兩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及新生兒的窒息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我國孕婦的剖宮產率逐年提高,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我國的剖宮產率以46.78%位居第一[4]。全國剖宮產人群中10.7%為瘢痕子宮,瘢痕子宮已成為部分地區剖宮產的臨床指征[5,6]。隨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變化,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的孕婦逐年增加,解決有剖宮產史患者的分娩問題成為科學界研究的熱點[7-9]。傳統觀念認為“一次剖宮產,次次剖宮產”近年來產科醫生提出合理掌握陰道試產指征,產程中嚴密監測,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陰道分娩安全性及可行性高,國內外有相應的理論研究支持[10]。有學者[11]曾報道,子宮破裂是再次妊娠的主要危險因素,如果再次妊娠間隔18個月以上,會大大減少其發生概率。剖宮產術后2~3 年子宮瘢痕纖維組織及平滑肌細胞間的恢復程度達最佳狀態,此時孕婦適合選擇陰道試產方式。然而,孕婦的分娩方式受到眾多因素的干擾,如孕婦不能忍受分娩時的疼痛,擔心發生并發癥、對剖宮產的近遠期的影響認識不足等,拒絕陰道分娩,直接選擇二次剖宮產的孕婦很多[12]。孕婦對瘢痕子宮陰道分娩產生子宮破裂的高風險有所畏懼,但絕對風險很低[13]。對瘢痕子宮的再次妊娠產婦予 B 超檢查方案,能夠安全、無創的行子宮全面檢查,進而充分掌握產婦子宮下段的瘢痕厚薄、延續性、完整性等相關信息,利于產婦產前對子宮破裂危險度的全面預測。嚴格掌握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的指征,如:上次瘢痕傷口是否無感染,此次妊娠陰道所具備的分娩條件,本次妊娠距上次剖宮產的時間間隔等[14],來準確判斷瘢痕子宮足月妊娠的孕婦是否適合采取陰道分娩。在孕婦的試產期,嚴格監測產程、控制產速,注意子宮切口的壓痛感,不間斷的監測胎心[15],及時發現孕婦的試產情況,確保試產成功率。
本研究顯示,參與研究的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分娩前超聲檢查子宮瘢痕厚度差異不大;但采用經陰道分娩的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的平均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明顯低于采用剖宮產的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分娩時間前者明顯長于后者;并對比了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在分娩后的傷口感染及出血情況,得出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采用經陰道分娩的方式安全性更高;兩種分娩方法接生的新生兒的Apgar評分及新生兒的窒息情況無明顯差異。
通過對瘢痕子宮孕婦試產狀況及妊娠結局的研究發現,瘢痕子宮孕婦陰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對于具備陰道分娩條件的孕婦應考慮。
[參考文獻]
[1] 申恒春. 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93例分娩方式探討[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 29(3):234-236.
[2] 鄭榮燕,柴登菲,翁琴芳,等. 疤痕子宮足月妊娠經陰道試產產程特點及臨床結局[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5):700-701.
[3] 厲葉青. 177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結局的臨床分析[J].江蘇醫藥,2015,41(19):2337-2338.
[4] 吳景平,尚雅瓊. 186例瘢痕子宮妊娠后的分娩方式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8):1177-1179.
[5] 陸宣平,陳友國,韓冰,等. 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研究進展[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4,30(4):260-262.
[6] Bourtembourg A,Mangin M,Ramanah R,et al. Breech delivery and scarred uterus:A special obstetrical situation?[J] 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2013, 42(4):351-358.
[7] 韓一栩,劉玉珠. 瘢痕子宮二次妊娠剖宮產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0):3246-3248.
[8] 李騏含,喬寵,楊小梅,等. 剖宮產術后瘢痕子宮妊娠中晚期引產方式探討[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4, 30(6):462-465.
[9] Rossard L,Arlicot C,Blasco H,et al. Cervical ripening with balloon catheter for scared uterus:A three-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 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 2013,42(5):480-487.
[10] Rath W,Tsikouras P. Misoprostol for labour induction after previous caesarean section-forever a "No Go"?[J].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2015,75(11):1140-1147.
[11] 吳彩林,陳新,邱偉修,等. 瘢痕子宮試產結局與分娩間隔及子宮下段厚度的關系[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 29(11):826-829.
[12] 蘇濤,劉亞非,靳國榮.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自然臨產分娩方式的探討[J]. 醫學研究雜志, 2014,43(7):161-164.
[13] 胡曉蓉. 78例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9):513-515.
[14] 李嬌. 瘢痕子宮再分娩剖宮產相關因素與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9):14-15.
[15] 李云秀,紀艷潔,陳敏紅,等. 剖宮產術后陰道分娩的臨床結局及安全性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8):104-107.
(收稿日期: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