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出臺,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絲路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者和承擔者的教師如何行之有效地轉變角色,以便更好地組織好教學,將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去。本論文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高校外語教師;角色轉型研究
一、研究背景
以絲綢經濟帶戰略帶為切點,對高校外語教師角色轉型研究沒有具體詳盡的研究資料,但對外語教師角色轉型的研究是有厚實基礎的。對外語教學改革趨勢的研究主要強調以下三個方面:1、依據環境、語境、人際、對話交流雙方為同一目的的合作協調,而且是真實語言環境里的交流合作協調(如:Vicki Hollett等人的研究);2、語言交際本身就是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是創造的過程與結果,特別是語法、句型、詞匯的場景應用,所以語言教學必須是有創造性的,教師的角色在這里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Lewis Lansford等人的研究);3、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是語言學習的基本技能,也是至關重要的思維能力,教師在這方面的滲透培養學生的角色不可或缺(如:Gareth Rees等人的研究)。以上研究雖然沒有專門涉及到我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外語教學改革及外語教師在改革下角色轉變的具體問題,但前面這三個具體方面的前置性研究為本研究的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拓展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空間,推動西部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對未來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而中國廣大中西部地區將成為這條經濟合作走廊的戰略通道和經濟腹地。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在中國向西開放的大背景下,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第二個十年實施過程中的深化,必將推動西部大開發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而打造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積極響應中央和陜西省委、省政府號召,牢牢把握人文交流這條紐帶,充分發揮該校對外開放、人文交流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優勢,精準發力,積極籌備開展相關探索實踐,力求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之所以重提“絲綢之路”,是因為絲綢之路作為我國古代陸上貿易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漢時期我國位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經濟水平。在這條始于古長安(今陜西西安)終于古羅馬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上,五彩絲綢、華美瓷器和多樣香料絡繹于途,為沿途國家(中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羅斯,土耳其,希臘,意大利,羅馬)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現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仍舊面臨著很多問題。國際上國際關系瞬息萬變,美國試圖避開中國重新制定全球新的貿易規則。同時歐美國家經濟下滑,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同意脫歐51.9%,共1570萬人大部分人同意退出歐盟,導致我國進出口貿易遭遇“滑鐵盧”。國內,自然環境為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尤其是自然資源的嚴峻形勢不允許經濟走從前的老路子。隨著絲綢經濟帶戰略構想的出臺,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認識到絲路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如何能夠合理地組織教學,進而能夠有效地將思路文化滲透到外語教學課堂中去,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者和承擔著的教師如何行之有效地轉變角色,以便更好地組織好教學,將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去。
二、研究內容
“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羅杰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教授學生知識,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知識,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中山大學知名教授夏紀梅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是聽課,那是聽老師說,看老師做。”高校教育改革已經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將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轉變成以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課堂應用為主的個性化、主動化教學模式。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戰略形勢下,新知識的劇增和信息的多樣化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教師要從傳統模式的課堂主體轉變為興趣激發者與文化滲透者、學習引導者和合作者、平等參與互動者。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調動其積極性。外語與母語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外語教師不能把學生看成簡單的認知個體,只是傳統的教授,而是要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和心理狀態,激發他們學習外語的內在動力。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多方面采取閱讀,試聽,寫作,個人陳述表達的方式,培養學生外語學習的基本能力,挖掘他們的潛力。尤其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大背景下,外語老師應該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文化知識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去,重視作為語言學習者的文化素養。如:文化的本質特點和功能,文化包含的內容和范疇,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習俗規范等,都需要教師利用課堂內外通過各種形式傳授給學習者,如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以不同的文化主題構成一系列的文化講座,這樣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如,一個中國人,如果不了解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所謂的交際距離,在交談過程中如離對方太近或太遠,都會引起對方的不適,這就是文化造成的誤解,所以在外語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培養。
2、著名的現代學習理論“學習金字塔”指出:“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這說明作為教師,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重視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主要是學,教的效果也落腳在學。能夠促進有效的學才是有效的教。因此,外語教學主要是技術和藝術行為,解決操作性問題和追求效果效益,其中大有學問。
3、經過改革的高等外語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特點就是教師再也不是教室的統治者,而是和學生平等的互動者,給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能力提供合適的語境。同時,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的教育思想。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人文素質,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倡“少而精”、“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現代教育教學手段和技術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新型教學模式強調觀念轉變,思想解放,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質量觀、課程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教師課程觀從以往單一的教科書意識轉變為完整的課程體系意識;從突出文化知識傳授轉變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科學思想、文化素質的培養;從以應試為主的教育轉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從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綜上所述,教師的角色應從教書匠轉為研究者;從執行者轉為探索者和創新者。
三、存在的問題
研究回應以下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新戰略下西安高校外語教師角色改變提供指導。
1、當前,絕大多數外語教學課堂中教師的角色仍是傳統的權威型或是統治型,傳統的教學方法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師仍是課堂的主體和知識的傳輸者,很大程度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對課堂知識的壟斷地位使教學效果缺乏保障,學生求知的主動性被限制。外語教師只重視語言點、語法知識、課文結果的講解,忽視了大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2、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基本是語法講解和翻譯法,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目前高校英語教學普遍采取課堂教學的模式,大學英語四、六級和專業英語四八節通過率是評價外語教學的標準,這是導致課堂教學主要圍繞考試范圍和考試題型進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本和教師是唯一的信息來源。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按照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和內容,學生是被動的信息接受體,學習的步調必須和課堂步調保持一致,極大地限制了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優等生不能吃飽,中等以上的學生可以跟上課堂進度,而基礎差的學生則基本放棄了外語學習。絲綢思路經濟帶戰略大背景對外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外語教學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外語教師的傳統角色在新形勢下也面臨著挑戰。
3、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學習語言技能的同時也是在學習相關的背景文化,而我們傳統的外語教學在這方面仍有欠缺,外語課堂教學仍以語言基本功為教學目標,對文化傳播,文化的本質特點和功能,文化包含的內容和范疇,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習俗規范等,這方面的內容涉及有限。如,一個中國人,如果不了解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所謂的交際距離,在交談過程中如離對方太近或太遠,都會引起對方的不適,這就是文化造成的誤解,所以在教學外語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培養。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背景要求下,外語教師應該將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的重要文化知識滲透在教學活動之中。
四、提出的建議:
1、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形勢下,將外語課堂教學和科研與絲路文化交流聯系起來,作為外語教師,可以起到文化傳播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可以利用課堂內外各種形式將重要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習者。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大背景下,外語教師應該將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的重要文化知識滲透在教學活動之中。如:文化的本質特點和功能,文化包含的內容和范疇,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習俗規范等,都需要教師利用課堂內外通過各種形式傳授給學習者,如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以不同的文化主題構成一系列的文化講座,這樣有利于學習者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
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因此,導向很重要。引導是否得當,指導是否有方,否則,誤人子弟。新形勢下研究教師角色的轉變具有與時俱進的意義。具體的方法建議可以采取文化互動教學的方式。這是以教師與學生作為不同文化表現者的之間的互動教學,使學生在與教師的文化互動中感知外來文化,如教師與學生相互討論某一文化現象,使學生在探討中感知到自己與教師文化的不同,然后形成自我判斷,可以采取的方法有文化疑惑解析、文化沖突化解、文化專題研究等。通過開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自覺地形成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謹慎的文化態度。因此,在互動討論中,教師也應特別注意以開放、平等、尊重、寬容、客觀、謹慎的態度組織討論,只有將這些文化態度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文化態度。
3、以學習和學生為對象的研究才是外語教師主要關注的事情。教學,主要是學,教的效果也落腳在學。能夠促進有效的學才是有效的教。本研究就是以怎樣促進有效的學為目的而研究如何進行教師角色轉型以便更好的教。教師應多參加有充分互動、合作、體驗、反思、研討、交流的培訓,多參加“小題大做”的外語教學研討會,多關注外語教育核心期刊的應用性研究,從中掌握可行的研究方法,就能在自己的課堂、學生乃至作為教師的本體找到值得研究的方方面面。將外語教師培訓與教學科研有機結合,在形式上有所創新,追求教學相長、教研相依、授人以漁、終身學習從而達到個性化自我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化效益。
對此問題的研究將有利于研究如何將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關文化滲透到外語課堂教學中去,如何西安高校英語教學由原來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授課方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方式進行轉換,有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和文化傳播力度。教師通過課堂交互,不斷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掌握提問技巧,重視語言的質量,努力使自己從一個信息提供者向引導者、鼓勵者和組織者轉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充分發揮教師話語在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的作用,積極推動和促進外語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整體提升。
基金項目:西安市2016年度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西安高校教師角色轉變研究,項目編號:16z35
【參考文獻】
[1] Wray, A. etal. Projects in Linguistics–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anguage Arnold, A member of the Hodder Headl in Group[M]. Co-published by OUP Inc in USA,1988.
[2] 夏紀梅. 外語教學的學科屬性探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9(4).
[3] 夏紀梅. 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J].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4] 楊 ?忠, 張紹杰. 語言理論與應用研究[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
[5] 魏建華, 周 ?良. 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倡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N]. 西安日報, 2013-09-08(1).
[6] 袁建平. “絲綢之路”溯源[J]. 社科縱橫, 2001(2).
【作者簡介】
胡妮(1977—),女,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西安財經學院外國語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