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的中醫藥作為世界四大傳統醫藥之一,歷來在世界醫療事業中有著自己突出的貢獻。但是隨著醫藥經濟模式化的日益發展,中醫藥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在現今的醫藥領域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勢必要走上經濟化的道路,這就需要迫切的建立起有關中醫藥專利的保護制度,切實保障其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不被侵害。
【關鍵詞】中醫;專利權;保護
一、中醫藥的概念
中醫藥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于臨床實踐的,包含“中醫”和“中藥”兩個部分。“中醫”主要是指中醫學的各種理論和治療方法,即非藥物療法,包含了針灸、氣功、拔罐、水療等傳統醫療手法。而“中藥”則是指運用中醫理論臨床實踐的藥物療法,主要包括中藥藥材、復方制劑、飲片等。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12專題《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利用》對中醫藥資源知識進行了科學的界定:中醫藥資源知識是與中華民族傳統一脈相承的、世代相傳并且持續發展,具有現代或者隱形價值的醫藥知識;同時,中醫藥資源知識還包括了該學科領域中智力活動所產生的變革與創新。這個定義是將中醫藥資源作為傳統知識進行闡述,遵照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秘書處的意見。
二、國內外醫藥保護
1、我國對中醫藥的保護制度
1993年1月1日專利法修改后,我國開始給予藥品專利保護,中藥產品、制藥方法和中藥的新用途均開始受到專利法的保護,中藥的外包裝也可申請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中國對中醫藥的保護除法律保護外還有行政保護,例如《新藥審批辦法》、《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地里標志之產品保護規定》以及1992年《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和1997年《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等針對中醫藥保護的法律條例、辦法的頒行標志著我國已經開始通過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對中醫藥進行專項的保護。因本國的知識產權法基本照搬于德國,所以構建完整的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雖已有政策導向,但是法典缺失、法律依據先天不足。
2、國外對醫藥的保護制度
發達國家及其國內醫藥企業都極其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他們將知識產權管理意識全面的滲透到藥品開發、申請、維護、利用、保護和生產的全過程,并將知識產權普遍作為國家發展的強國戰略和企業發展的戰略核心以及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相對我國的知識產權管理而言,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在制度、管理、創造和應用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尤其在中醫藥專利保護方面值得我國進行學習、借鑒。
美國法律規定在藥物方面可以取得專利的途徑主要是化合物、組合物、生產方法和用途四種,因而在美國中藥提取物、中藥中分離的有效單體、中藥的制備方法都可以申請專利。美國對中藥沒有規定明確的審查制度,也沒有規定天然藥物經過改變或者提純進而申請專利的物質標準。但是用于治療的天然植物不允許申請專利。
日本也是知識產權保護較為先進的國家,他們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及相應的保護、管理機構。日本早期只對藥品制造的方法給予專利保護,到1976年才對藥品進行專利保護。日本對藥品的專利保護包括化學物質保護、化學物質的醫藥用途、藥物的制備方法、藥品的外觀設計、制藥的機械和生物制品等。日本對中醫有特別保護,包括藥用植物及其提取物、中藥組方,但是只限于210個漢方,不保護以原有植物為原料的中藥復方。
三、對中醫藥專利保護的建議
1、法律制度保障
現行的先占先得的專利法邏輯不能很好地保護傳統中醫藥,傳統中醫藥知識產權的保護要立足我國傳統中醫藥陣地。同時,也要適應入世國際環境的需求,在“求生存”的基礎上更要“求發展”。
首先,傳統中醫藥專利保護應當基于利用現有專利法關于保護傳統中醫藥發展的各方面內容,不斷嘗試從各種途徑實現對中藥“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的認定,并且通過對天然動植物、礦物質增加高科技因素,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實現國際對其的專利保護。
其次,積極參加國際條約,研讀國際條約中與中醫藥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中醫藥所在國受到應有的待遇,避免出現當遇到不可預見的風險或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卻得不到所在國的保護以及國際社會的幫助。
最后,在中醫藥的國際化與現代化過程當中,絕大部分標準規范要依據我國傳統中醫院幾千年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識產權制度的有效機制由我國自己依據本國國情來制定。并且要在此基礎上,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使之獲得國際認可并成為國際植物藥的規范與標準,制定符合我國傳統中醫藥理論的最具排他性的、對中醫藥具有保護作用的專利法律條款。
2、中醫診療手法的轉化保護
鑒于傳統中醫非藥物診療手法,雖然其不在專利法的保護范圍內,但是由中醫診療手法帶來的客觀利益仍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保障。例如,擁有獨特針灸、拔罐、推拿療法的中醫,可以其個人名義注冊成立相關醫療服務性質的公司,將診療手法以商業秘密的形式予以保護。中醫特殊的醫療技巧和方法如果以為企業獲得利益重要來源的形式出現,其具有實用性,且因為中醫診療手法師徒相承的因素,每位醫者的手法都具有不為公眾所知悉的獨特性,完全符合商業秘密的要求。將中醫診療手法作為商業秘密進行保護是一項捷徑也是不違背法律的有效保護手段。再者,中醫診療所使用的器材,如銀針、藥罐、艾棒,熏爐等,如果在反復試用的過程中,推陳出新,有屬于個人獨特的創新改造,并且具有實用性,便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方式獲得保護。中醫個人亦可編撰相關的診療書籍,將自己的經驗、手法編入其中,使其可以著作權的方式得到承認與保護。
3、專利意識和自主創新
欲使中醫藥在世界醫療大環境中占領一席之地,從中醫藥原材料的供應國到真正的中醫藥生產大國,僅僅依靠國家制度的保障和國際認可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雄厚研究資金的投入,高新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醫藥技術的革新,都是目前我國想要奪回中醫藥影響力,搶占中醫藥國際市場要面對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醫者個人要突破“秘方”“偏方”的固執保守思想,優秀的中藥配方應當是整個國家的財富,醫者在注重自身醫術水平的同時更應當擁有“兼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將私人保有的中藥“秘方”制成人人可用的中藥藥品,才能真正發揮其救治病患的醫學價值,并且在為國家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更加有利于良方、古方的傳承。
(2)企業要樹立創新觀念和專利意識。制藥企業不應當只局限于國內市場的利益之爭,要遠瞻國際中醫藥市場的巨大潛力。單純的仿制無法帶來長久的利益,市場上各種品牌的“板藍根”高達上千種,毫無意義的模仿除了耗費資金一無是處。企業應當借鑒其他國家研制新藥的技術,引進先進的制藥儀器設備,培養專業性人才,構建強大的研發機構。此外,企業要重視專利申請,才不會在國際市場上出現本國產品外銷被訴侵權的尷尬局面。
(3)國家應當保障中醫藥制藥企業充足的研究資金,保證研究項目的良好運行。政策的適度傾斜,扶持有潛力的制藥企業,對相關專業院校和中堅性人才給予制度和資金的雙重鼓勵。
中醫藥是實踐價值與歷史價值結合的產物,時間越久,中醫藥配方和診療手法的價值越高。這一特性使得中醫藥的實用性得到世界的認可,但卻為后世的創新帶來了難題。新的配方、新的診療手法未經時間的檢驗難以被接納,傳統的中醫藥資源在專利保護新穎性和保護時限上無法保證。制度缺失、人才匱乏、科技水平落后是中醫藥發展的癥結所在,在較短的時間內很難一蹴而就,我國的中醫藥專利保護的發展與革新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
井淵源(1989—),男,漢族,河南濮陽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